《文化表述與族群認同(新文化史視野下的贛閩粵毗鄰區(qū)族群研究)》以宋元以來閩粵贛毗鄰區(qū)的族群為對象,以文化表述為切入點,考察宋元以來文人們對閩粵贛的記載,發(fā)現(xiàn)宋元到明朝中期,文人們盡管對不同族類有所記載,但更多多的是關注區(qū)域性的動亂為主,而發(fā)展到明代中后期,表述出現(xiàn)轉變,開始較多地關注這一地區(qū)的族群性差異,并將這種差異漸
屯堡文化是黔中安順獨有的地域文化現(xiàn)象,受到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領域學者的關注。明王朝“調北佂南”“調北平南”“調北填南”引發(fā)大量漢民移居安順,屯堡人將母源地文化移植到安順的多元文化生境中,在與周邊族群的互動中既保持了自身的文化認同,又不斷地吸取周邊族群的文化養(yǎng)分,建構成獨具一格的屯堡文化,較系統(tǒng)和完整地保留
甘肅省隴南地區(qū)宕昌縣居住著一支藏族,其經濟生活、社會文化、宗教信仰以及語言和服飾都與其他地方的藏族有很大差別。本書作者通過田野調查以及對相關史料的梳理、分析和比較,力求較為深入和全面地闡釋,在社會歷史文化變遷中,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宕昌藏族族群認同與構建的實踐過程。試圖說明在歷史、政治、經濟和文化心理情感的共同作
傣泰民族的起源和演變是國際泰學研究領域的熱點,也是中國地方史和中國民族史、東南亞史、特別是東南亞的泰國、老撾和緬甸的早期歷史乃至印度地方史和民族史,以及中國和東南亞及印度民族關系史研究中的熱點。本書對有關傣泰民族起源的幾種說法一一進行了梳理,不論是“遷徙說”,還是“土著說”都以較為充分的理由,嚴密的考證明確指出了他們的
本書因內容豐富,字數(shù)較多,故分輯出版,本輯為第一輯,上迄遠古,下至北宋。有炎黃的記載,有漢代匈奴的戰(zhàn)爭與和親,有唐代回紇、契丹等史料,還有北宋與西夏、遼、金的關系記錄。在這些史料中,有某一民族的形成、發(fā)展史,有各民族交往史,如匈奴史。有的史料,是某一人物傳記中的記錄,如張騫、班超傳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本書時,
《桑耀華學術文選》為《云南文庫·學術名家文叢》之一種,將作者桑耀華發(fā)表于《云南社會科學》、《民族學與現(xiàn)代化》、《中央民族學院學報》《云南民族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的關于古代滇文化的民族屬性、滇人與佤崩民族關系茫蠻和金齒、景頗族的山官等的科研論文集結成冊,以此探討滇昆明哀牢金齒的族屬問題。
《郭大烈學術文選/云南文庫·學術名家文叢》為《云南文庫·學術名家文叢》之一種,現(xiàn)按叢書要求統(tǒng)一修訂出版。本論文集采用堅持民族自我意識與中華民族整體觀、跨學科和民族多元論的研究方法。對納西族一些文化問題和傳統(tǒng)文化模式進行了系統(tǒng)的多角度探索研究,對納西族民族文化傳承有著突出的貢獻。
本書分為中國的人口特點、中國民族之旅、中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中國少數(shù)民族服飾等幾部分。主要內容包括:超級人口大國;56個民族;語言和文字;宗教信仰等。
鄂溫克歷史文化發(fā)展史
PT1047+ITJ763,是敦煌寫卷中最長的意見藏文占卜文書,也是迄今所知唯一明確涉及吐蕃官與卜辭之敦煌藏文文獻。目前此卷被撕裂,分藏法英西國,此系著名藏學家陳踐首次完整綴合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