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互文性研究》用見微知著的方式選取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器樂音樂中的琵琶新作品、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國鋼琴作品、交響組曲《喬家大院》作為分析對象,試圖運用音樂互文性的“兩維”和“兩層”的理論框架,探討其中的互文性問題,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在音樂音響文本的互文性層面上對器樂音樂音響文本建構中的歷
本書是當代美國著名文化批評家、樂評人格雷爾.馬庫斯多年研究鮑勃.迪倫及美國流行音樂文化史的精選評論集。從迪倫的專輯樂評,到其演唱會實錄,再到對其參演電影的評論,以及給予迪倫音樂養(yǎng)分和受他影響的樂人們的小傳……馬庫斯以獨特的細膩筆觸及對音樂與歷史的龐大知識積累,深究鮑勃迪倫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意義、美國社會文化風向的變遷、流行
本書圍繞唐代教坊制度、音樂以及文學三個主題展開。在教坊制度方面,對學界爭議未決的教坊名號進行了辨析,提出了唐代教坊“三位一體”和“中央—地方”建置模式的構想;借助新出墓志考補了多位教坊樂官,揭示其家族傳承特點。在教坊音樂方面,厘清了教坊四部樂的爭議,提出了胡部在中晚唐時期一枝獨秀的新解釋;以教坊曲《文溆子》為個案,對于
本書是一部音樂之美與音樂人生的大眾普及讀物。它用故事的形式、典雅詼諧的語言,講述了全球主要音樂家的軼事及作品,挖掘音樂背后的人生,大師們形象清晰、妙趣橫生、性格鮮明、栩栩如生。這些大師們的磨難、榮耀,挫折、輝煌,給人以啟迪和感動,也極其接近現(xiàn)實生活。本書不僅有助于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同時也可以了解大師的生活境遇、情感經歷
《四川民族音樂》選取能代表四川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漢族、藏族、羌族、彝族的傳統(tǒng)音樂,按“民族音樂五類論”進行分類,以“述”為主,并輔以用民族傳統(tǒng)音樂進行元素提煉創(chuàng)作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四川民族音樂音頻,讓人直觀感受到四川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以達到宣傳和普及四川民族音樂知識,弘揚四川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
本書內容包括:總述、東亞民族音樂、南亞民族音樂、東南亞民族音樂、西亞-北非民族音樂、黑人非洲民族音樂、歐洲民族音樂、拉丁美洲民族音樂、北美洲民族音樂、大洋洲民族音樂。
1963年,以色列外交部打電話給時為交響樂團號手的西瑪??阿羅姆,請他以合作的方式去中非共和國組建一支樂隊。以此為契機,西瑪??阿羅姆發(fā)現(xiàn)中非的民樂,尤其是俾格米人的音樂極其特別,他被深深地震動了:“我總覺得他們的音樂從歲月深處走來,但同時,打動了我的內心最深處。然而,我無法辨認它們,我從來沒有聽到過類似的音樂。它們令
元認知是我們審視自己思想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幫助我們從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中抽離出來,直擊本質,解決問題。元認知策略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時,用心思考此刻他們正在從事什么思想活動。當音樂教師具備了一定的元認知知識并在課堂中融入元認知教學策略時,他將創(chuàng)造出一個別樣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作出計劃,并
音樂心理學是用心理學的方法研究音樂與人類心理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它是涉及心理學、音樂學、神經科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教育學等的新興交叉學科。音樂心理學研究已成為心理學中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日益受到學界的關注。《音樂心理學:認知、大腦與應用》的內容分為三篇。第一篇介紹音樂聆聽過程中的心理效應,探討音樂聆聽對人類感知覺、記憶
本書由10名作者共同完成,他們均為音樂學科中開山鼻祖般的人物,他們?yōu)轫n中杰(指揮家)、杜鳴心(作曲家,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作曲)、周廣仁(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系主任,鋼琴家)、司徒志文(大提琴家)、羅天嬋(女中音歌唱家)、李光羲(男高音歌唱家)、郭淑珍(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女高音歌唱家)、鄭小瑛(中國第一位女指揮)、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