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內容包括“儒家思想——為人之道”“道家思想——處世之道”“兵家思想——謀略之道”“教育之光——薪火傳承”“文學殿堂——浩瀚經典”等。
◎內容簡介 近代的歷史學家曾就中華文化的特征問過這樣幾個問題:第一,地域遼闊,人口繁盛,先民何以開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歷史長久,連綿不斷,何以延續(xù)至此?本書試圖揭開這個歷史之謎。 本書聚焦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文化根柢,突出中華文明大一統(tǒng)國家治理、人文主義精神、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責任倫
本書介紹近二千年來國外(主要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多種多彩、多重多元的中國印象、中國觀察、中國解讀,探討歷史上世界是如何認識中國,中國又是如何走向世界的,以及在歷史上世界的中國觀里,中國的人物、社會、文化等呈現(xiàn)出何種別樣的風貌與姿態(tài)。
本書包括《前紀》《后紀》《國名紀》《發(fā)揮》《余論》五大部分,《前紀》《后紀》為上古通史,《國名紀》為諸侯國名地理考訂,《發(fā)揮》《余論》為羅泌研究史學的心得。箋注在羅泌之子羅蘋注的基礎上加以梳理,以“明案”的方式,或補充原注之不足,或糾正原注之疏誤,或指示引文之出處,全書分段,加以新式標點,為讀者更好地閱讀、利用《路史》
在撰寫過程中,作者曾多次實地調查中國故宮、俄羅斯各大博物館館藏文物,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大量中英俄文文獻、歷史檔案及文物實體,努力通過文物交流軌跡,擴展清代中俄關系研究視角,以期再現(xiàn)清代中俄物質文化交流之盛況。此外,還通過對中國故宮藏俄羅斯文物及俄羅斯藏中國文物的發(fā)現(xiàn)搜集整理,『以物證史』之特色突出。此項研究是將清代中國
本書適合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閱讀。 《尚書》是一部標準的上古史綱要:從帝堯勤政愛民的故事開始,到秦穆公痛陳悔恨的誓詞結束,《今文尚書》二十八篇述說了上古時代兩千年間發(fā)生在東方大地上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在漫長的兩千年間,這塊土地上到底發(fā)生了多少件事情,人世間悲歡離合的故事究竟有多少,恐怕誰也難以說得清楚。然而《
《周易》被譽為六經之首,是中國文化元的代表。它作為一種邏輯思維方式,貫穿于中華民族各種文化形成發(fā)展的始終,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長期而廣泛深刻的影響。不論是農、醫(yī)、術、數(shù)、天文、地理、律歷、文史、藝術、棋戲,還是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技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了易學的烙印。在我們民族的民族精神、倫理道德、風俗習慣、文
連續(xù)的普及型通俗歷史讀物,將華夏數(shù)千年文明史從上古講到東漢,內容全面系統(tǒng),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本書根據(jù)二十五史,按照朝代先后順序,通過簡明的體例、嚴謹?shù)倪壿嫼腿碌男问,用精彩、貼切而通俗的現(xiàn)代語言,把豐富而零散的歷史資料系統(tǒng)地連綴在一起。書中不僅濃墨重彩地描繪歷史發(fā)展演進的清晰脈絡和光輝歷程,并且詳敘每一重大歷史事件
馮驥才先生對民間文化和文化遺產的關注始自20世紀60年代,而近20余年來,這位行動的知識分子轉戰(zhàn)于四個戰(zhàn)場:一是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二是民間文化遺產(非遺)保護,三是傳統(tǒng)村落保護,四是教育保護(建立非遺學)。在奔走呼號中,他留下了浩繁的文字,包括思想、理論、批評、隨筆、散文、紀實、研究、口述史、講話、談話錄,
該研究年鑒包括學術前沿、研究綜述、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版本整理與研究、著作簡介與論文摘要、港臺地區(qū)及海外研究、學術組織與專家、論文著作索引、研究動態(tài)、后記等板塊。整理本年關于司馬遷、《史記》的研究綜述;本年有關《史記》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史記》版本和校斟研究、詞語考證與語法研究;重要研究著作與論文集簡介、重要論文摘要;還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