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歷史背景和作曲家的生活背景入手,對舒曼代表性聲樂套曲從創(chuàng)作技術和演唱技術兩個方面進行研究,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舒曼聲樂套曲的專著,對于從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和德奧藝術歌曲的演唱等都有參考和借鑒價值。
本書分上中下三篇,運用符號三分法,分別從符號的符形學、符義學與符用學,建構音樂符號傳播理論框架,依次討論音樂的符號文本結構、音樂符號的意義傳播以及音樂符號的社會使用,在此系統(tǒng)而完整的理論框架下,深入探討音樂符號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傳播機制和原理。
本書共分八章,主要內容包括遠古、夏、商時期(遠古-公元前11世紀),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21年),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隋、唐、五代的音樂(581-960年),宋(遼、金)、元(960-1368年),明、清時期的音樂(1368-1
《*音樂觀念》是達爾豪斯在音樂美學和觀念研究領域的代表作,全書共分為十章,以歷史的眼光追溯了*音樂觀念的前史、產生和演進,以哲學的思辨對這一在西方藝術音樂發(fā)展中占據(jù)關鍵地位的審美觀念予以充分審視和剖析,并且將之與哲學發(fā)展史、音樂文化史、音樂美學史、具體音樂作品等多重語境相聯(lián)系,賦予這一常遭到濫用和誤讀或淪于玄虛空泛的思
《中外流行音樂基礎知識(第三版)》是第三版,主要是*,修正了之前對于中國流行音樂認識的誤區(qū),刪掉一些人和曲子;第二,增加了中國流行音樂的新元素;第三,增加了歐美流行音樂的新元素。此外,本書還重新對每一詞條進行梳理,以修正表述不正確、學術上有爭議等之處,以更好地滿足讀者需求。
本書通過對張楚、老狼、李建儐、張淺潛、丁薇、筠子、姜昕、尹吾、莫染、周云蓬、左小祖咒、李志、趙雷、陳粒、陳鴻宇、蘇陽、旅行者、*青年旅店、李壽全、草東沒有派對等四十多位音樂人和樂隊的敘述,與讀者分享好歌曲,追憶一代人的青春往事。
世界上不同的人種、民族對人類的音樂文化做出了不同的貢獻,如:中國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印第安人擅長音樂的旋律,以平面的、線狀的音樂思維為主;歐洲人則以音樂的和聲、復調見長,以立體的、塊狀音樂思維為主;“黑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俗稱)人和非裔美洲人突出的是節(jié)奏,以點狀的、跳動的動力性音樂思維為主。他們各自以獨特的方式
《音樂學基礎》正是為滿足廣大讀者研習音樂學的需求編寫的一部音樂學理論讀物。鑒于目前我國高校的音樂學教學內容多側重于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民族音樂理論、音樂美學等幾個音樂學的分支學科,所以該書的編撰與此緊密結合。全書共分四篇。第一篇為“民族音樂理論”(涵蓋民族音樂學、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及世界音樂的理論常識),第二篇為“中國音
《東方音樂藝術審美論》力圖從審美視角切入,全面、深入、系統(tǒng)地對中國、日本、印度及其他東方國家的音樂藝術進行歷史性的梳理、分析、比較,廓清其思想文化審美內容,以期為21世紀各門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到借鑒作用!稏|方音樂藝術審美論》分兩大部分。*部分縱向梳理東方諸國的音樂藝術發(fā)展歷史;第二部分重點探討東方音樂藝術的基本理論問題
本書輯錄中國古代音樂文獻,并參照現(xiàn)代科學的圖書分類法進行編纂。所收資料上自先秦,下迄辛亥革命。《中華大典·藝術典·音樂分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經(jīng)目:樂舞、樂論、樂律、琴學、雅樂、宮廷音樂、鼓吹樂、俗樂、歌唱、舞蹈和樂器。在每個經(jīng)目下面又具體分設以下緯目:題解、綜述、分述、傳記、記事、人物著作、藝文、雜錄、圖像圖表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