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于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了1000多件唐代遺寶,分別藏在2個大陶甕和1個銀罐中,材質(zhì)包括金、銀、玉、陶等,做工精細,造型精美,藝術價值極高,多為唐代皇室的日常用品。《花舞大唐》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關于何家村窖藏文物展的相關圖片集。主要圍繞何家村遺寶中的65件(組)精品進行集中展現(xiàn),其中包括禁止出境的海內(nèi)孤品獸首瑪瑙杯
《中國金幣文化》(2024年第5輯)由中國金幣集團有限公司組織編寫,是一本包涵金銀幣文化介紹、賞析、市場等內(nèi)容的書籍。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以中山大學建校100周年金銀紀念幣發(fā)行為契機,回顧了中山大學的百年發(fā)展歷程與輝煌成就,并介紹了其他名校建校周年紀念幣等。第二部分重點回顧了熊貓貴金屬紀念幣發(fā)展情況,并對其中的代
本書是一本介紹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珍品文物的文博通識讀物,屬于全國博物館通識系列,介紹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壯麗三峽”“遠古巴渝”“城市之路”“抗戰(zhàn)歲月”“巴蜀漢代雕塑藝術”“歷代書畫”“歷代瓷器”等常設展覽陳列,并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闡述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讀者通過本書,既能了解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整體面貌以
本書首先簡要介紹了博物館陳列設計的概念、發(fā)展歷程及其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并詳細闡述了博物館陳列設計的原則與理念,全面分析了博物館陳列設計的空間布局與規(guī)劃,然后從展品選擇、展示手法和展示技術三個方面出發(fā),重點討論了博物館陳列設計的核心要素和關鍵技巧,最后系統(tǒng)梳理了博物館陳列設計的實施流程和評估方法,并從觀眾心理與行為
本書系河南博物院主辦的系列出版物《博物館探索》第3輯,集中反映河南博物院在文物收藏、文物展覽、文物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主要欄目有考古探索文物研究博物館實踐文化遺產(chǎn)與保護文物修復等欄目,刊發(fā)論文20余篇。這些論文出自專業(yè)人員之手,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博物館學和人類學、考古學一樣,都是西方舶來品,而我國博物館學的相關研究卻處于相對滯后的尷尬境地,甚至于很多學者都不認同博物館學是一門學科。博物館倫理與博物館定義被認為是國際博協(xié)的基石。近年來,“倫理”一詞被寫入博物館新定義中,博物館從業(yè)人員、博物館活動參與者日益成為一個倫理共同體。該套譯叢傳達出一種對21世紀博物館倫理
本書為文房水具的收藏普及類圖書。文房水具有四器,即盂、滴、洗、勺,是文房諸器中唯一與筆墨紙硯同門、同源、同路、同行,經(jīng)過千萬年的易變輪回走過來的文用之器。既是研墨注露的盛水佳器,也是文房翰墨的宰輔國丞,千百年來受到文人雅士、寒門舉子、王侯重卿、富賈儒圣的寵愛。因此宋人林洪送雅號“水中丞”。水具的演變與發(fā)展經(jīng)過了一個漫長
我國博物館的相關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開展業(yè)務、學術交流的陣地也有待于進一步擴大。為了使我國博物館發(fā)展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入探索和實踐博物館事業(yè)專業(yè)化、現(xiàn)代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方法,四川博物院特主編《博物館學刊》,希望為中國特色博物館理論的建設與實踐增加一塊新的磚石,使《博物館學刊》成為全國各博物館相互
本書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博物館紀念館工作的相關指示和有關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為指導,以學科理論體系建設和工作機制為主線,緊密貼合我國革命紀念館實際發(fā)展情況,系統(tǒng)、全面地從思想理論、歷史進程、實務方法等方面,翔實論述新時代我國革命紀念館面貌,旨在探索構(gòu)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革命紀念館發(fā)展實際的學科理論體系與工作機制,進一步
本書本書以陜西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陜西古代文明”展覽、專題陳列“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專題陳列“唐代壁畫珍品館”為主線,用30余件重點展品揭示了陜西歷史文物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生動再現(xiàn)了陜西地區(qū)古代文明的歷程與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