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上海著名畫家蔡兵先生的傳記,以他的傳奇人生為經(jīng)線,他的幾十幅獲獎作品為緯線,鉤織起一幅跌宕起伏的人生畫卷。蔡兵先生1943年生于上海,從小熱愛美術,在歷經(jīng)戰(zhàn)火、寧靜的鄉(xiāng)村生活、解放后的上海,他當工人、參軍,從此開始了他一騎絕塵的畫家生涯……他是日本名古屋藝術大學研究員,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中央文體委員會委員,中國農(nóng)工民
師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本書以“師者喻德”為名,以系列訪談的形式聚焦講臺上的一道道身影,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的老師為主角,通過與他們的對話,揭示學院幾十年來的宏觀走向,梳理老師們在教書育人或科研探索上的觀念嬗變。通過訪談,也展示老師們對學生的殷切期望,以及學生對老師的敬佩與感激。
《新時代的擔當:扶貧記者眼中的脫貧攻堅》從一個扶貧記者的視角,全方位見證并記錄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的偉大進程。全書既連天線,又接地氣;又可讀。既有我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系列政策解讀,又有精準扶貧方略在全國的推進情況以及在基層的落地情況。既有作者長期深入采訪寫成的一線鮮活扶貧脫貧故事,又有作者蹲點貧困山鄉(xiāng)調研形成
常駐中東后,我前前后后多次前往這個位于亞洲腹地的內陸國家——阿富汗,實地觀察與了解那里社會的方方面面。雖然戰(zhàn)爭主導了阿富汗人過去40年的生活,但它并不是阿富汗的全部。這里的天空,跟其他國家一樣湛藍;這里的人們,和其他國家的人們一樣,有悲歡離合的故事,有柴米油鹽的日常;這里的人們,依然認真地追求美好的生活。本書就記錄了我
《不負韶華:追憶時代楷模李夏》是一部敘述“時代楷!崩钕牡膱蟾嫖膶W。以倒敘的方式,從李夏犧牲開始寫起,以親人、同事的回憶,串起李夏在績溪工作的2000多個日日夜夜,用樸實的語言文字,生動描述李夏把信仰注入績溪這片土地,用腳去丈量民情,用心去體恤民意。通過對李夏生前同事、幫扶群眾、親人的采訪,原汁原味展現(xiàn)李夏平凡而偉大的
在這本融數(shù)學家的縝密、詩人的細膩和旅行者的寬廣的回憶錄中,作者展現(xiàn)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南方鄉(xiāng)村生活和風貌。在一個物質和精神生活十分貧瘠的年代,棋藝精湛、喜歡手繪地圖的“我”童年孤寂而無助。然而,好奇心和想象力終究在荒蕪的土壤里撒播下種子,并在作者成年后陪伴著漫游四方。本書的作者出生在縣城,隨后在鄉(xiāng)村生活了十四年,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面對苗族父老鄉(xiāng)親,第一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戰(zhàn)略方針,指導全國扶貧攻堅戰(zhàn)。沉睡在貧困中的十八洞村,自此蝶變,張開多彩而勤奮的翅膀,飛翔在脫貧奔小康的春風里。作家講述了十八洞村這六年間,在脫貧奔小康的奮斗中具有代表性的十八家精準扶貧、自強不息的故事。
《陳丹燕的上!,18萬字,150多幅圖片。全書分“不是故土,卻是家鄉(xiāng)”、“川流不息”、“永不拓寬的街道”、“海上國潮,滬申摩登:注釋1960-1990年代的上海時尚”四個部分。陳丹燕以非虛構的筆法,分別講述了搬家與父母的八個箱子的故事,洋涇浜英語與上海買辦的故事,為保護城市記憶而永不拓寬街道的故事,喜歡登高俯瞰上海的
“瞻對”是個地名,今四川省甘孜州新龍縣的舊稱,藏語意為“鐵疙瘩”。邊疆小地,何以屢次驚動清廷發(fā)兵征討?以至兩百多年來(1730-1950),逐漸牽扯清廷官兵、西部軍閥、國民黨軍隊、西藏地方軍隊乃至英國等外部勢力?它有怎樣英雄與無奈的過往?歷經(jīng)怎樣坎坷的現(xiàn)代化之路?藏區(qū)問題從何而來?如何演變至今……“這部地方史正是整個川
本書為澎湃新聞網(wǎng)“澎湃人物”欄目記者對2020年初影響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的深度報道集。書中所收文章以人物報道為重點,涉及疫情事件中社會方方面面的人物個體和群體,如援鄂醫(yī)療隊成員、參與救治的武漢醫(yī)院的醫(yī)生、參加防控工作的農(nóng)村干部、社區(qū)工作者、普通的社會志愿者、肺炎的治愈者和去世者、工作受影響的白領,等等,以記者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