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十六講”系河南省精品課程,已開設近十年,217年被推選為河南省高校網絡公開課,內容涉及“魅力漢字”“茶香萬里”“中國音樂”等,以外語和中文專業(yè)(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學生為讀者對象,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敬畏和熱愛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與世界不同文化平等對話的民族自信。除用做外語學院、藝術學院等專業(yè)教材外,
《資治通鑒》紀事時間方面存在問題不少。本書作者窮盡《通鑒》所有記事時間,經過系統(tǒng)研究考證,以疑年錄的形式,揭示出《通鑒》紀事時間上近900條錯誤,填補了通鑒學研究上的一大空白。
《國史要義》論述了“史”之方方面面,分史原、史權、史統(tǒng)、史聯(lián)、史德、史識、史義、史例、史術、史化十大篇。始終條理,抉史學之精微,文理密察,堪稱對傳統(tǒng)史學進行全面總結的代表作。言中國歷史記述及史學源于禮,禮是數千年全史之核心(史原);述史官的職權及社會責任(史權)。
《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的中文學術集刊,所收論文主要以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形式的物質文化為研究對象。本輯收錄研究論文十四篇,內容涉及金維諾先生學術紀念專題、器物與圖像、文本與圖像、地理與圖像等多個領域,分別從圖像學、文學、語言學、地圖學、建筑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對形象史學的跨學科意
本書收錄2018年海絲學術研討會論文16篇,內容包括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模式的歷史反思、基隆溫州移民的社會與信仰演變、近代海洋科技文化交流研究、明代中后期海疆烽堠墩臺的建置與變化、明代地方志中的海南島航海敘事、李長庚的海戰(zhàn)詩、大汕和尚及其《海外紀事》之航海書寫等多方面。
本書共分八章,介紹了《資治通鑒》作者情況、成書經過以及對后世的影響。文前有彩圖21幅,文中有黑白插圖72幅。側重于《資治通鑒》重要版本的展示。*章司馬光及其時代,第二章《資治通鑒》編修始末,第三章《資治通鑒》的內容,第四章《資治通鑒》的編纂方法,第五章《資治通鑒》的史料及其考異,第六章《資治通鑒》的影響(上),第七章《
中華傳統(tǒng)哲學的基本理論在八千年前的伏羲氏時期已經基本成型,到西周時期發(fā)展成熟,在東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它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作用就像一個城市規(guī)劃圖一樣,基本理論一經確立,就再也沒有改變過,這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明顯的不同之處。這樣嚴整的理論體系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能夠歷經數千年時間檢驗、經受千百次磨難沖擊
本書對中國文化史整體脈絡把握準確,斷代分期明晰;材料新穎,吸納了新的出土文獻和研究成果,篇幅適中,宜于教學,語言典雅,通俗易懂。書中選插的200幅圖片,對于理解中國文化史的豐富內涵和曲折歷程,大有幫助,與其他同類教材相比,獨具特色。
《中國社會史論》為已故歷史學家、社會史學家熊得山先生遺著,曾經作者摯友胡鄂公、李達、錢納*等傳閱,識者譽為該作者心血之結晶,李達為之作長篇序言。作者堅持以科學史觀為理論指導,以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解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fā)展,并以充分利用考古學資料為論證特色,其對中國原始社會形態(tài)的描述,對中國歷史分期的論述,對中國社會長期遲滯
本書收錄了《對話的對話:宇宙神人體驗與人類學宇宙觀視角》《從文化多元和文明蛻變到未來共享》《普世價值對話與中國文化普世價值的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chuàng)共塑式文明》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