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韓國文化地圖(韓文版)
人類學、社會學面對的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只需要以村民為對象的單純的田野,而是一個學者參與構造的復雜的田野。本書希望回答一個被大多數(shù)研究者忽略的問題——“學者與村民的互動對村落意味著什么?”以一個貴州村落為聚焦點,本書作者觀察先他而來的學者在村落留下的“印記”,傾聽村民如何表述這些“印記”,敘述學者與村民的知識生產故事,
新疆以歌舞名世。人們拜倒在新疆歌舞的石榴裙下。許多人對新疆的第一印象來自歌舞,歌舞也是他們關于新疆醒目的知識和首先切人的話題。在一首又一首新疆民歌中,新疆的印象在人們眼前清晰起來:一個一直不停地旋轉的新疆、一個裙裾飛揚的新疆,-個用歌聲和舞蹈派發(fā)名片的新疆。歌舞是新疆的衣裳、面容、性格和靈魂,也是新疆的氣質、神采、魅力
《江南文化研究(第4輯)》是一部關于華東地區(qū)文學理論研究專著,本輯內容包括:陳亮的歷史進化論與其倫理問題初探、明代朱熹年譜知見錄、清代江南社區(qū)文化集群與文人的精神家園等。本書適合文史研究者參考及文學學術研究人員學習。
北宋的首都東京開封,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最為發(fā)達、最為繁榮的城市之一。這在宋代的史書志乘及眾多的文人筆記、著述中,都有大量生動的記載。然而,最為完整、全面地反映北宋京城社會生活的,當首推《東京夢華錄》。 《國學經典:東京夢華錄》所記述的,從都城的范圍到皇宮建筑,從官署的處所到城內的街坊,從飲食起居到歲時節(jié)令,從
本書為《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廣東》第1冊到第3冊,收錄了康熙廣東通志(一)至康熙廣東通志(三),共三冊。
《中國的城市變遷:1890-1949年山東濟南的政治與發(fā)展》基于我對濟南和山東的研究,我斷定,山東省級政府和濟南地方政府,與新興的資產階級一道,盡了他們最大的努力,以一種中國的方式使?jié)犀F(xiàn)代化。然而,站在1970年代末這一更有利的時間點上去看,濟南在1949年之前的些許現(xiàn)代化,看起來是沒有出路的。中國的城市變革是行不通
顧繡、竹刻、海派剪紙、上海燈彩、魯庵印泥、朵云軒木版水印……本書撰寫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堪稱藝術瑰寶。海派文化使上海工藝美術界大師輩出、流派紛呈、佳作不斷。各地的藝術家在這個“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的嶄新天地里,充分舒展才華的同時,也為這個城市營造了海派工藝美術的云蒸霞蔚。
洋涇浜是一條存在很久的小河,無法考證它到底是什么時候形成的。19世紀40年代,因為上海屬于五口通商之一,外來的洋人居其河之畔。尤其是英法租界的確定,它成了兩個租界之間的界河,真正開始大大地有名了。但悲劇也從此而始……《中匯大樓》、《上海自然博物館》、《維拉斯賓館》、《上海市食品工業(yè)公司門市部》、《仁濟醫(yī)院》、《法租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