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中涉及文學理論的內容是研究古代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而古代文論的教學是目前高等學校普遍缺失的,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他們都渴望學習治學的門徑,并利用古代文論的材料去找尋題目和撰寫學術論文。為此,蘇州大學文學院專門開設了中國古代文論的必修課,由該專業(yè)的多位老師共同擔任主講,每位老師結合各自專長,精選一篇關于古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本書首次對我國殘疾人作家的創(chuàng)作進行系統(tǒng)總結和闡析。論著從社會場域入手,探討新時期以來我國殘疾人作家得以發(fā)展的原因,研究指出,機構團體場域和媒介場域對殘疾人作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不是簡單的背景因素,而是滲透到殘疾人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成為殘疾人作家創(chuàng)作的構成成分。論著提出,對生命倫理的思考是殘疾人作家創(chuàng)
本書主要是立基于融匯中西形式批評理論的基礎上,以邏輯論證與文獻綜述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試圖總結與歸納出中國古代形式批評理論傳統(tǒng)的內在脈絡和學理邏輯。中國古代文論和美學傳統(tǒng)中雖無與西方“形式”概念一一對應的原生范疇,但本書系統(tǒng)分析了古代文學批評傳統(tǒng)中存在著基于質文、體式、格律、章法、句法、聲調、字法等而生成的形式批評術語體
文化法學作為研究文化行業(yè)各種法律規(guī)范及其運作的新興學科方興未艾。本選題以文學為研究出發(fā)點,從文學和法律兩個維度進行理論思考,深入探究了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文本、文學傳播、文學批評等四個方面呈現出的文學與法律的互動關系,對同人文學、犯罪心理小說、人工智能作品等具有爭議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本選題以文學和法學的關系研究為突
本書在通過對三蘇文學作品的學習解讀,提升在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進而達成弘揚三蘇文化,傳承三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的目標。彰顯地域特色,強化教學特色,傳承優(yōu)秀文化,塑造時代新人。彰顯地域特色,強化教學特色,傳承優(yōu)秀文化,塑造時代新人。這本教材旨在讓大學在校生基本了解三蘇文化概況以及眉山地域文化的一般性特征,通過對三蘇文學作
本書凡五編三十二章,將中國文論發(fā)展分為萌芽產生期(先秦)、發(fā)展成熟期限(漢魏六朝)、深化擴展期(唐宋金元)、繁榮鼎盛期(明清)、中西交匯期(近代),對總體文學觀念以及詩、文、詞、小說、戲曲等各體文學的批評及理論都有深入全面的論述。
《柴達木文學叢書。第二輯。品鑒說文》是結集出版的關于青海作家的文學評論集,從文學評論的實際出發(fā),兼顧不同創(chuàng)作風格、不同地區(qū)和不同作家的作品,收入經過時代淬煉和讀者檢驗、兼具經典性的文學佳作,全面準確地反映了文學評論發(fā)展的風貌。全書通過解讀、訪談、研討及創(chuàng)作年表等梳理了青海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脈絡的評論文集。書中的作者既有長期身
《散文的變身》是復旦創(chuàng)意寫作圓桌會議“散文知識的革新”討論為基礎的文論作品。作者集結了包括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等青年學人,就現代散文寫作與教學的前沿話題充分討論。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按研究對象的產生年代排序,對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作家、作品及文學現象的研究;第二部分,以考察文學的時代印痕的視角,對三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作的評論。
本書稿由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知名學者張光芒教授主編,共收錄了約二三十篇有關現當代文學批評理論方面的學術論文。按照作者的研究主題,全書大致可分“現代文學的檔案文獻實考”“現代論壇”“作家作品研究”“戲劇影視研究”“文學蘇軍新視野”“學術評論”等板塊,反映了近期現代文學研究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一些重要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