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遼海的概念進行了重新考證,系統(tǒng)梳理了遼海地區(qū)史前各考古學文化田野考古調查、發(fā)掘材料,對遼海地區(qū)史前文化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歷程、類型與分期、聚落空間分布特點、經濟形態(tài)、原始宗教信仰、社會分化與等級制度、早期農業(yè)與文明起源、遼海古玉與中華禮制文明的密切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文化是傳承的,只有傳承才可能使數千年文化積淀而形成傳統(tǒng)。天文作為中國文化之源,對中華文明諸核心內涵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著深刻影響。本書旨在通過天文考古學研究揭示傳統(tǒng)的宇宙觀體系,重建上古文明乃至前文字時代的知識、制度與思想,從本質上闡釋中國文化的特點及核心價值。全書將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和古天文學相結合,以對己身文明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皋陶文化縱橫談》詳細解讀皋陶部落、皋陶思想以及皋陶思想對中華禮、樂文化的形成的重要意義;下編《品讀》著重解讀老子的治國之道、外交之道、修身之道。本書稿的寫作深入淺出,將上古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皋陶文化、道家文化娓娓道來,不僅能為專業(yè)研究者所接受,也能為普通讀者所理解.
本書主要觀點為:一、從古史書寫的傳統(tǒng)來看,羅泌《路史》可說是古史著述的集大成者。羅泌的文化史論述,同時也代表著中國古史書寫傳統(tǒng)下,史家對上古歷史、文化進程的思考。二、從《路史》多引緯書、道經中的古史敘述來看,羅泌所建構的古史體系應與讖緯、道教史觀密切相關。羅泌對神話人物的解讀、詮釋,泰半是透過道教、讖緯史觀的視野,重新
《中國上古史綱》是作者根據在南開大學歷史系講授中國上古史的講稿整理而成的,其范國包括原始公社制度、奴隸制度及初期封建制度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全書主要闡述自“中國猿人”至秦統(tǒng)一中國這一時期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的一般情況,著重說明我們祖先的創(chuàng)造力量,說明人民群眾在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中的歷史實踐,從而說明勞動創(chuàng)造歷史這一無
神美隱現(xiàn):史前·夏商卷
鄒魯鳧山位于山東省鄒城市南部,與滕州市、微山縣接壤。從地理單元看,鳧山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之魯南丘陵的西南邊緣,屬泰沂山脈中段西側向西凸出的一個東西走向的丘陵山地。從中國地理來看,它是秦嶺一淮河以北一個極其特殊的人文地理區(qū)域,即以鄒魯鳧山為核心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所在的汶泗流域文化區(qū)域。鳧山雖不高不
本書概括了近代以來中國考古學的研究成果,從考古學文化入手,對中國史前社會作了細致而具體的梳理。本書以考古論及中國史前歷史,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典范意義。全書主要分為“序言”、“我們的遠古祖先”、“新石器時代”、“銅石并用時代”、“周邊地區(qū)的遠古文化”等五個部分,以考古發(fā)現(xiàn)為依據,在充分利用考古學已有成就和最新成果的同時
中華早期文明之火仿佛是滿天星斗,遍布全國各地,而據古史傳說來看,上古文化重心明顯偏北。本書試圖突破學科藩籬,將中國北方地區(qū)的古史傳說與仰韶文化、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凌家灘文化等適度聯(lián)系,以探求中國北方地區(qū)早期文化從多元融合為一體的歷史進程?脊艑W側重從實物層面研究歷史,本書在考古資料基礎上聯(lián)系古史傳說,概括
為什么說中華文明不是5000年而是8000年?為什么說女媧“補天造人”的實質是“補男造人”?為什么說“民主禪讓制”直接導致了堯舜悲劇性結局的命運?李琳之先生用行走和全息思維的方式帶我們走進一個真實宏大的祖先世界,諸多觀點將顛覆我們現(xiàn)有的上古歷史認知。本書是李琳之先生作為中國上古文化研究學者近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書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