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地方文獻尤其是詩詞文賦等文學作品的搜集匯編有著良好的傳統(tǒng),至明清兩代,各地州府縣鎮(zhèn)積極整理當?shù)厮囄,產(chǎn)生了大量的地方詩文總集。民國戰(zhàn)亂頻繁,但地方文獻整理之風未衰,直到現(xiàn)在,各地仍在不遺余力地搜集地方文獻。有鑒于此,編者將明清時期稀見的地方詩文總集63種匯為一編,涉及14個省市地區(qū),數(shù)百縣鎮(zhèn),可以補充別集之不足。
本書收錄黃庭堅的著作文獻,就有二十二種之多,其詩文集自宋元至明清,都不乏刊刻鈔行者。后人關注晁補之則更重在其文,刊行亦以其《雞肋集》為主,本書所收錄晁氏著作除四個版本的《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外,另有《晁氏琴趣外篇》《無咎題跋》二種。對于秦觀的著作,后人以詩文詞并重,對其《淮海集》整理刊刻頗勤,自宋代時即有刻本《淮海集》刊
本書整理匯編存世三蘇合集類文獻十五種,其中宋刻四種,元明刻本八種,清刻本三種,對進一步深入研究三蘇有所助益,客觀反映了“三蘇”作為一個整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本書匯集四書而影印之,既廣其傳,更對學者深入研究三蘇文化有所幫助。三蘇的盛名,自然引起人們對其世系、后裔的關注。蘇洵《蘇氏族譜》《族譜后錄》言其世系較詳,而對三蘇后裔的梳理,則關注稍晚。曾棗莊、舒大剛、毛遠明、劉重來、馬斗成等先生皆于三蘇后裔有所考論。就家族成員而言,三蘇后裔實繁其徒。蘇軾后裔,第一代惟蘇過有《斜川集》
《故事新編》是魯迅創(chuàng)作的歷史小說集,收錄魯迅1922年至1935年所作小說8篇,分別爲《補天》《奔月》《理水》《采薇》《鑄劍(眉間尺)》《出關》《非攻》《起死》。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該書主要以神話為題材,想象豐富,重新編寫了一些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作品內(nèi)容從古代的神話傳說到20世紀30年代的現(xiàn)實,涉及
《巴蜀歷代詩文集匯編》第一輯主要收錄吳之英《壽櫟廬文集》《壽櫟廬詩集》、張問陶《船山詩草》、蘇鶴亭《鶴亭詩選》、徐子休《霽園詩鈔》、張尚賢《尚賢遺稿》等二十余位巴蜀學者的三十多種詩文集著作;第二輯主要收錄趙熙《香頌詩前集》、林思進《清寂堂詩錄》、吳虞《秋水集》、程春渠《云水詩文集》、鐘九《滄舟吟稿》、楊玉章《寄甌吟草》
本書第三輯主要收錄四川著名藏書家華文堂陳建國先生所藏盛世英、黃穉荃、陳秋舫、方旭、劉澤嘉、劉存重、秦佩珩、何咸宜、文鈺等三十余位巴蜀學人詩文集,如汪海如《嘯;匚脑娾n》、羅駿聲《國學管窺集》、方旭《鶴齋詩存》、劉澤嘉《叟巖詩草》、熊其言《慨寓藥玄詩鈔類》、趙熙《慈香小集》、林思進《村居集》等,許多都是不常見的珍稀詩文集
蘇軾文對于后世的影響極大,元代便有文人編刻其尺牘類文章。入明之后,蘇文在明初并不受當朝及文人青睞,然而明中葉以后,出現(xiàn)以李贄為代表的反道學的思想,文壇上以茅坤、歸有光、唐順之、王慎中為主力的唐宋派,以袁宏道為中堅的公安派,以及鐘惺、譚元春的竟陵派先后反對復古,他們多推崇蘇軾,而晚明盛行的小品文,亦以蘇文為樣板。這一時期
書稿第一次對歷代巴蜀文學家詩文集進行系統(tǒng)搜集、整理,編成《巴蜀歷代詩文集匯編》系列,分輯出版。《巴蜀歷代詩文集匯編》第二輯主要收錄趙熙、林思進、游子溫、羅伯濟、吳虞、吳蜀尤、宋育仁、張慎儀等二十余位學者三十余種詩文集,如趙熙《香頌詩前集》、林思進《清寂堂詩錄》、吳虞《秋水集》、程春渠《云水詩文集》、鐘九《滄舟吟稿》、楊
為了展示新中國文學的巨大成就,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學自信,作家出版社特別策劃了這套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新中國文學經(jīng)典叢書·精選本”。叢書共計12卷,包含小說(中短篇)、詩歌、散文、報告文學、戲劇五個文學門類,其中短篇小說2卷、中篇小說6卷、散文1卷、報告文學1卷、戲劇1卷、詩歌1卷。在時間上,所選均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