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絲綢之路,傳播中國的物質文化;一條是漢籍之路,傳播中國的精神文化。絲綢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道路,這是舉世公認的。絲綢之路(silkroad)的概念,是十九世紀后期由德國學者提出的。各國研究者接受了這一概念,并習慣用它來解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但是,現(xiàn)在看來,這一概念
《八旗叢書》,富察恩豐輯,鈔本,是專收旗人(含滿洲、蒙古、漠軍)著作的綜合性叢書,現(xiàn)藏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世間唯此一本。哈佛燕京圖書館曾將《八旗叢書·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套裝上下冊)(繁體豎排版)》拍成清晰照片公布,《八旗叢書·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套裝上下冊)(繁體豎排版)》即據(jù)此照片點校。
五山版是指從十三世紀中后期日本鐮倉時期起,至十六世紀室町時代后期,以鐮倉五山和京都五山為中心的版刻印本。它包括日本典籍和中國典籍。中國典籍既有內典,也有外典。五山版具有兩方面的特點。一是五山版覆刻的漢籍四部書中,絕大多數(shù)是以中國宋元刊本為底本的,只有極少數(shù)是以明初刊本為底本的;二是五山版的雕版,主要是先后到達日本的中國
本書內容包括:四川兵役概說、復原法規(guī)輯要、日人對我東北言論集等。
內蒙古無論從地域角度來說,還是從民族內容而論,或是從建制去談,在中國通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義。應該說這是不言而喻的問題。但是,在迄今出版的中國通史著作中都沒有也不可能作翔實系統(tǒng)的記述。對很多人來說,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是歷史學家也不是人人都詳知這里從古至今的歷史,至于其他學科的學者,更是了解甚少。在一些斷
《中華大典》是繼《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之后運用我國歷代漢文古籍編纂的又一部巨型類書,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一項包羅百科、內容廣博、學術性強、規(guī)模宏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其目的是為學術界及有關人士提供一部“管用300年”的系統(tǒng)完整、準確詳實且便于檢索的漢文古籍分類資料。 《語言文字典》為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類書,系統(tǒng)收
三國志索引
后漢書索引
《百川學!肥侵袊∽钤绲臉I(yè)書。宋度宗咸淳九年(一二七三)左圭輯刊,書前有左氏自序。書名取于漢代學者揚雄《揚子法言》:〔百川學海而至于!。該書分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集,計一百種、一百七十七卷。內容多系唐宋人野史親說,如掌故瑣記、朝廷故事、軼聞親事、典章制度等,兼有部分兩晉南北朝著作,尤以宋人譜
該書影印所據(jù)各地本,主要選自中央圖書館從內地運去臺灣之善本古籍,還有部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及一些國家漢學機構、私家所藏珍本。全書版本一“善本”、“珍本”為主,共有宋刊本16種(包括清覆宋明刊本),元刊本1種,明刊本224種,清刊本50種,,明正統(tǒng)道藏覆刊本13種,民國刊本3種,手抄本(包括內府抄本)38種,選刊別錄本5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