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保存了地球上最完整的造山帶,是地質學家研究大陸形成演化的天然實驗室。在西藏的南部地區(qū),主要出露有岡底斯巖基、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特提斯喜馬拉雅、高喜馬拉雅等地質單元,記錄了包括新特提斯洋擴張形成與俯沖消亡、島弧巖漿作用與大陸增生、印度-歐亞大陸碰撞乃至高原隆升等一系列地質過
本書以地熱開采利用、壓縮空氣含水層儲能、CO2地質封存為例,描述數(shù)值模擬技術在地質能源清潔利用、能源儲存、環(huán)境保護(溫室氣體減排)等方面的應用。在簡單介紹基礎理論知識、研究現(xiàn)狀、TOUGH軟件的基礎上,重點詳細分析和描述實際模擬案例的建模過程與結果分析。
揚子與華夏陸塊拼合、碰撞時限及方式是華南重大基礎地質問題。湘桂地區(qū)處于兩大塊體過渡區(qū)域,前寒武紀地層分布廣,沉積類型復雜,連續(xù)的沉積記錄為從地層學角度認識這一重大地質問題提供了思路。本書從新元古代不同相區(qū)典型剖面沉積相、沉積物源、重要構造界面等方面對比分析入手,以親揚子型物源和親華夏型物源轉換界面為突破點,揭示親華夏型
紅層是典型的易滑地層,紅層滑坡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設與運營造成嚴重威脅。本書以四川盆地為主要研究對象,闡述紅層滑坡的孕災環(huán)境、主要類型與特征、形成條件、成因機理和失穩(wěn)破壞模式的理論研究成果,介紹紅層滑坡分析評價、早期識別、監(jiān)測預警和防治利用的技術方法。
選礦工藝礦物學是在地質學和礦物加工學之間發(fā)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在礦床綜合評價、確定合理的選礦工藝以及優(yōu)化選礦流程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書全面介紹了選礦工藝礦物學的發(fā)展概況、礦物分離及其分析測試技術、樣品的采取和制備、礦石的化學組成、礦石的礦物組成、礦石的結構構造、元素的賦存狀態(tài)、礦物嵌布粒度、礦物的解離特性以及在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關于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的研究生教材,重點闡述了碳、氮、磷、硅等生源要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基本原理、規(guī)律和研究發(fā)展趨勢,是編著者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并在系統(tǒng)歸納總結近40年來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基礎上傾力完成的。全書分為8章,第1章簡要概述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的發(fā)展歷史、基本原理、研究內容和研究意義;第2
我國火山巖天然氣探明資源量從2004年開始,實現(xiàn)了突飛猛進式的增長,主要集中在東部的松遼盆地、西北的準噶爾盆地等幾個大型火山-沉積盆地中,其中松遼盆地探明天然氣儲層超過3000×108m3。松南氣田是松遼盆地幾個大型火山巖氣藏之一,截至2014年年底,共獲得天然氣三級地質儲量537.21×108m3,可采儲量311.9
《高等構造地質學》按照“思想方法與構架—新理論與應用—專題知識與實踐—知識綜合與運用”思路構思,分四卷先后出版。本書為第三卷,是本套教材的核心卷,以中小尺度構造為重點內容,同時兼顧與顯微構造和大地構造的銜接和延伸。主要包括節(jié)理、面理、線理、韌性剪切帶、逆沖推覆構造、走滑構造、變質核雜巖等傳統(tǒng)構造地質學內容,以及特殊類型
黏土礦物是天然存在的、含量豐富、價格低廉、無污染的納米材料,除了陶瓷和紙張涂層等傳統(tǒng)用途,還有許多新的用途,如具有優(yōu)異吸附性能的新型有機黏土的設計、污染控制和環(huán)境保護等。長期以來,對黏土礦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質、巖土和礦物等方向的實驗測試和理論分析,但從物質構成出發(fā),對黏土礦物電子結構、摻雜機制、吸附性能等進行數(shù)值計算
本書介紹了地質學的發(fā)展簡史和研究現(xiàn)狀,著重敘述有關地球和地殼的基本知識,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地球內部和地表的各種動力地質作用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產物,概述了地球和巖石圈演變的歷史,系統(tǒng)地介紹了地球科學與人類的關系。本書還新增了與工程地質有關的章節(jié)——重力地質作用,闡述了重力引起的斜坡變形及重力災害的工程防治措施。全書文字簡潔
本書以新疆中部天山為核心研究區(qū),圍繞天山南北坡及山麓尾閭湖進行空氣、表土和沉積剖面中的孢粉學研究。旨在根據(jù)現(xiàn)代植被與氣溫、降水等氣象因子的關系,建立表土花粉和氣候的數(shù)學模型,結合來自典型湖沼沉積的具有14C測年序列支持的較高時間分辨率的孢粉學研究,恢復并定量重建該區(qū)中全新世以來植被與氣候演變規(guī)律,從而探討天山中部南北坡
華北克拉通破壞圖集
本書是一本關于第四紀冰期的科普讀物,內容涉及冰川、冰緣地貌,冰期記錄、冰期中自然面貌、冰期中的生命世界和人類演化,冰期序列、冰期天文學說、冰期天文理論面臨的挑戰(zhàn),目前全球變暖與未來預測,等等。最后附錄地球歷史上更早發(fā)生的冰期研究信息。
本書系統(tǒng)地研究孟加拉灣及鄰區(qū)盆地發(fā)育的板塊構造背景、結構和構造特征、構造沉積體系、盆地形成及演化,指出孟加拉灣及鄰區(qū)發(fā)育著主動大陸邊緣盆地、被動大陸邊緣盆地、孟加拉灣殘留洋盆地和孟加拉復合盆地四種成因類型的盆地,并對各類盆地的結構、構造、沉積充填、演化及動力學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本書總結和提煉了“華北克拉通破壞”重大研究計劃成果中對華北克拉通物理化學性質、地殼-上地幔結構、巖漿作用、構造演化、成礦效應、破壞機制等方面的科學認識。第一章從基底構造格局、早期陸殼生長與克拉通化以及穩(wěn)定階段的巖漿-沉積作用等方面論述了華北克拉通的形成與穩(wěn)定階段的演化歷史。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敘述了華北克拉通破壞
本書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地質遺跡的基本概念、地質背景、基本屬性,基于知識旅游的地質遺跡三重認知,地質遺跡成景,地質遺跡資源保護;第二部分介紹旅游地學學科構成體系、特點及研究內容;第三部分介紹地質公園規(guī)劃、建設,展望地質公園、國家公園的融合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全書淺顯易懂,在直觀介紹具體地質遺跡及形成過程中普及相應的
《致密砂巖儲層描述與地質建模技術》系統(tǒng)介紹了致密砂巖儲層描述與地質建模技術。以準噶爾盆地吉木薩爾凹陷蘆草溝組、松遼盆地北部齊家凹陷高臺子油層、松遼盆地南部大安凹陷扶余油層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了源內咸化湖泊相、源上三角洲相和源下河流相致密砂巖儲層成因機制與分布模式,在此基礎上應用致密砂巖儲層精細描述與建模技術,揭示了致密
本書共7章,主要內容包括高放廢物固化基材概述、釓鋯燒綠石的結構與性質及其作為高放廢物固化基材的特點、粒子輻照技術原理及其在材料領域的應用,以及釓鋯燒綠石三/四價錒系模擬核素、雙錒系模擬核素、模擬TRPO廢物、U3O8等固化體的輻照效應(包括α及重離子輻照);通過對輻照后的固化體的微觀形貌和微觀結構的分析,總結燒綠石作為
本書為中國地質調查局“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大規(guī)模巖漿作用與成礦耦合關系研究”項目成果。本書系統(tǒng)闡述了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巖漿作用特征、與巖漿作用有關的成礦作用并對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構造-地貌特征及演化進行了分析,重點以新疆北部晚古生代(特別是石炭紀-二疊紀)內生金屬礦床集中巨量爆發(fā)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其深部動力學機制。創(chuàng)新性地提
本書在礦物學通論部分,從礦物的微觀結構出發(fā),介紹了礦物的結構變化和結晶形態(tài),從礦物的化學成分出發(fā),介紹了離子類型、礦物中的水、礦物化學式以及化學成分的變化。圍繞微觀結構和化學成分引出礦物的命名和分類,并介紹了礦物的物理性質。在礦物學各論部分,基于礦物的晶體化學分類,分別從自然元素礦物、硫化物及其類似物礦物、氧化物和氫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