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的鄂倫春族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鄂倫春族所處地區(qū)的自然生態(tài)和人口變化,重點探討了1949年以后的森林開發(fā)、定居化以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禁獵轉產(chǎn)”等政策,對于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影響的同時,如何使原住民族——鄂倫春族的生計、社會和文化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探討了狩獵民族如何從以血親關系為基礎的“同質”社會
本書為國內知名專家在云南大學參加海上絲綢之路論壇的演講集,專家包括王子今、張劍光、黃純艷、劉迎勝、萬明、耿昇、謝必震、錢江、李孝聰、劉義杰、孫鍵、曲金良。題目涉及秦漢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六到十世紀的東亞經(jīng)濟交流、宋代海上絲路的新格局、宋元時代的亞非海域、明代中國與海洋、從西方發(fā)現(xiàn)中國茶葉到海上茶葉之路的繁榮、從明清冊封
本書首次系統(tǒng)研究宋代文官以外的知識分子和識字群體,評估了宋代民眾的文化水平和識字率。研究列出宋代知識分子和專業(yè)人才的譜系,士大夫、士子、教師、僧道、傭書等為知識分子階層;吏人、醫(yī)生、巫祝、商賈、伎術、匠人、藝人等為社會職業(yè)中的功能性識字群體;其他階層中的識字者,為適應社會生活。宋代識字率約為8%。宋文化造極于史的高峰,
本書利用多語種文獻以及中西方考古文物資料,探討了薩珊波斯與中國的互動關系,以及雙方在文化交流與傳播中存在的轉譯與適應等問題。所涉及的內容小到物品、物種等的交換與交流,大到技術、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響,力圖修補中外文明交往史上這塊模糊的“拼圖”。
《中國歷史文摘》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創(chuàng)辦的學術文摘,每年一卷。本卷主要從2021年出版的相關史學期刊、高校學報以及綜合類期刊中,精選對中國史各時段、各領域的重大問題研究提出創(chuàng)新見解的精品力作,從整體上反映一年來中國史研究在基本理論與基本問題上取得的新突破,呈現(xiàn)中國史研究的走向與前沿趨勢,旨為推動當前中國史研究的縱深發(fā)展和
《清史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是一本面向海內外的清史研究學術論文集刊,創(chuàng)辦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頗受學術界的重視,潛心研究、學風嚴謹、把握學術前沿是其重要特色。書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歷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學術史論的研究文章;既收錄有關清代傳統(tǒng)文化的博學鴻詞科研究,也收
《社會史研究》是由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輯刊。本書為第13輯,分為三個欄目,“水利社會史專題”內容涉及黃河與中華文明、孝義城關水患、明清民國時期鼓堆泉域社會、黃河改道引起的平民縣置廢、上海金山地區(qū)的水上信仰等;“專題論文”內容涉及明清時期壽婦制度、抗戰(zhàn)時期貨幣史文獻發(fā)掘、民國時期公證制度、北京龍泉孤兒院的
《近代史學刊》是教育部百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專業(yè)學術刊物,登載1840~1949年中國近代史領域內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包括專題討論、研究論文、研究綜述、書評、史實考訂、學者書札、學術信息等。本書是第27輯,分為七個欄目,其中“當代手工業(yè)史專欄”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現(xiàn)中國當代手工
本書在梳理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構自身的研究體系,分別從關于“海上絲綢之路”方面的非結構化數(shù)據(jù)和結構化數(shù)據(jù)入手,研究相關重大命題。在非結構化數(shù)據(jù)分析方面,分別進行分析詞頻、構建可視化詞云圖以及LDA主題模型下的文本主題識別工作。在結構化數(shù)據(jù)分析方面,根據(jù)研究內容和對象的不同,分別考察中國“海絲”沿線省份與“海絲”沿線
本書系作者的部分論文結集,主要研究對象是晚清時期的史事。這些史事的涉及面比較廣,政治方面包括了對晚清政府政策的變化、清末的政治改革以及具體政治事件的探討;軍事方面論述了晚清政府對軍事做出的某些改革,軍隊出現(xiàn)的變化,同時對相關的戰(zhàn)爭問題也給予了關注;經(jīng)濟方面對晚清時期的公債問題、鐵路借款問題、廣東鹽務改革,以及近代民用企
《潮學研究》是由國際潮學研究會、韓山師范學院潮學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學術集刊,主要研究領域為潮汕歷史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旨在加強國內外同仁間的學術交流,促進潮學研究的不斷發(fā)展。本書為第25輯,共設“專論”“區(qū)域歷史”“華僑華人”“潮汕方言”“鄉(xiāng)邦文獻”“附件”6個欄目,收錄海內外作者文章共計12篇。
本書聚焦我國西北邊疆,探討當代國家認同與建構的基本理論和路徑。首先,從國家的起源出發(fā),探討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及其歷史脈絡。其次,在中國與西方、當代與古代國家認同建構的對比中,強調當代中國國家認同必須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這是源于民族性及經(jīng)驗性政治合法性的要求),同時汲取全人類的經(jīng)驗和智慧(這是基于“人類大體上一樣”的信念)。
《民國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主要刊載關于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相關史實與理論的研究文章,F(xiàn)為CSSCI來源集刊。本輯為第38輯,共收錄了19篇文章,分為“日本侵華與抗戰(zhàn)史研究”“民國政治與外交”“民國經(jīng)濟”“民國社會與文化”“民國教育”“南京大學12
《長安學術》為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方面的綜合集刊,服務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集刊收錄的內容涉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的各二級學科的內容,包括語言研究、文學研究(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文藝理論和外國文學等)、文獻學等,此外還有書評等內容。書中主要刊登中國語言、文學等各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加強學術交流、展示前沿成
這是一套送給孩子的博物文化課,以各博物館和考古發(fā)掘為背景資料,選取了幾個主題,涉及近千件文物,圖文結合,故事般的文字生動形象,圖片和漫畫插圖精美,引領讀者走進燦爛輝煌的中華五千年文明。民俗就是一個國家、民族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的習俗。我們的這些習俗來自于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文學作品、民間習俗等。本書從中華民族的民俗發(fā)
西江千戶苗寨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自2008年以來,西江苗寨依托豐厚的民族鄉(xiāng)村文化,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探索出文化旅游帶動地方發(fā)展的實踐智慧——西江模式。本書即是以西江千戶苗寨的成功經(jīng)驗,回答文化賦能鄉(xiāng)村振興何以可能。書中對西江苗寨的基本情況、旅游產(chǎn)業(yè)、旅游文化、旅游參與主體(政府、公司、村民、商戶)、社
《徽學》是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集刊,主要刊發(fā)海內外高水平徽學研究成果,開設“文獻與文書”“宗族與社會”“徽商與經(jīng)濟”“學術與文化”“理論與綜述”“比較及其他”等專欄。本書為第十六輯,時間主要集中在明清及民國,內容涉及安徽的人口婚姻與家庭、職業(yè)與社會生活、鄉(xiāng)村組織、社會保障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中國“九五”國家計劃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是我國第一個由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多學科交叉聯(lián)合攻關的大型科學研究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總目標,是將夏、商、西周三個時期的年代學進一步科學化、量化,制定這一時期有科學依據(jù)的年表,為深入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禕R》本書是對
本書以近代中國歷史演進為基本的時間線索,從整體上追溯近代華人英文著述的發(fā)展脈絡。作者在整理近代中國不同歷史時期華人英文著述書目的前提下,探究不同歷史時期內集中出現(xiàn)的不同寫作主題,以期呈現(xiàn)清末以來華人用英文進行寫作及翻譯這一特殊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之大略面貌,并且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作家本人的身份及寫作的具體語境,對不
淝水之戰(zhàn)后,統(tǒng)一的北方再次陷入到分裂之中。羌人姚萇于384年建立后秦政權,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后其子姚興、孫姚泓相繼繼位。417年,東晉權臣劉裕北伐后秦,姚泓多次戰(zhàn)敗后被迫投降,后秦國遂滅亡。本書以后秦國的興亡過程為基本線索,對后秦國的王室來源、統(tǒng)治集團變遷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考證和闡述。同時,對于后秦國的政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