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古代哲學中重要的思想家和學派的簡要概述。作者認為,古代哲學作為一種教育資產(chǎn)被保留下來,同時也作為一種物質現(xiàn)實在事實上得以存續(xù),即使在西方的“中世紀早期”、東方的“拜占庭早期”,即缺少豐富研究成果的那幾個世紀中,哲學的發(fā)展依然保持著基本的連貫性。
本書選取了古往今來東西方歷史上65位著名哲學家,以他們的主要哲學思想為切入點,介紹了哲學誕生的時代背景、發(fā)展進程、主要流派和引導人類的方式,以及哲學家本人的生活故事、思想流變、人生際遇、命運變遷等。
本書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fā),以寬容為主題考察長達兩千多年的人類文明史進程,回顧宗教法庭、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法國革命等重要的歷史事件,探尋千百年來人類精神上“不寬容”的根由。書中記錄了精神專制造成的恐怖殘酷罪行,說明人類的進步過程其實非常緩慢,摧枯拉朽的運動往往帶來新的不寬容。房龍?zhí)嵝盐覀,寬容仍是一種奢侈品,我們現(xiàn)在仍與穴居部落的人相去不遠。不寬容是暴民們自我保衛(wèi)的一種方式,要做到寬容,人類首先需要戰(zhàn)勝恐懼。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居于文明穹頂?shù)恼軐W之光照亮人們愛智慧的旅程。當歷史進入現(xiàn)代,哲學家以實踐思維方式關注現(xiàn)實,對生活世界的熱點問題作出與時俱進的哲學審視,從而超越虛無與喧囂,安頓我們的心靈。本書以問題為線索,探究當代哲學何以是“時代精神上的精華”與“文化的活的靈魂”,領略形而上學的當代視界,解讀當代哲學的公共視野,反思現(xiàn)代性的悖論與后現(xiàn)代哲學的解構之維,理解應用倫理的現(xiàn)實關注,揭示正義為何如此重要,思考如何在時代語境中哲學地“改變世界”。與此同時,闡述了政治哲學、比較哲學、人生哲學、文化哲學、道德
本書從地理的構成為世界哲學史乃至世界歷史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然環(huán)境的觀點出發(fā)。將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看成是同一個世界哲學史的不同發(fā)展階段,根據(jù)世界哲學史的內在發(fā)展邏輯推演了哲學的34個先天位置,亦即34個同時代人們所共享的思維傾向。并以對34個先天位置前后相續(xù)的發(fā)展過程與每個位置的內在發(fā)展步驟的推演為基礎,來分析五大洲所有國家的地理意義,以哲學與地理相結合的方式為探尋世界地理的地貌成因及礦產(chǎn)成因,找到了一個全新的方法。
哲學史。在本書中,作者以其特有的清晰而優(yōu)雅的文風,帶領讀者從孔子和蘇格拉底的軸心時代開始,經(jīng)由中世紀,一路走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到密爾、尼采、薩特,最后來到今天的哲學圖景面前。另外,他也沒有忽視印度、中國和波斯-阿拉伯世界的偉大哲學傳統(tǒng),對其做了簡明而公正的比較研究。通過敘述眾多著名哲學家,以及許多雖然不那么出名但也對思想史做出了卓著貢獻的作者的生平著述,本書涵蓋了知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美學、邏輯學、心靈哲學、語言哲學、政治哲學等多個哲學的一般領域,以及在這些領域中古往今來的論爭史。是一部既
本書著意向讀者展示古典哲學的清新與生動,以及古典哲學傳統(tǒng)在主題與風格上的廣泛多樣性。書中將古代關于情感與理智、幸福與美德等主題的論辯呈現(xiàn)給讀者,并引導讀者理解這些主題在古代的流變。
作者從自己作為旅居法國的外國人所體驗到的各種情感出發(fā),由外國人在法國的歷史引入,從而引申出對身份問題的探討。但本書的探討并不局限在文化或社會的根源上,而是將重點放在尋找身份問題的本體論基礎之上。
本書是現(xiàn)代外國哲學集刊系列第19輯。本輯收入21篇文章,主題大致圍繞知識、闡釋與道德的關系展開。其中國內學者論文14篇,另有5篇翻譯作品,書評2篇。
《現(xiàn)代外國哲學(總第17輯)》是“現(xiàn)代外國哲學”集刊系列第17輯。本輯25篇文章,其中國內學者論文19篇,研究了康德、伽達默爾、羅爾斯等哲學家的思想和作品,另有5篇翻譯作品,1篇訪學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