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是真實的敘述,體現(xiàn)了神祗妖魔敘事的同源關系或者差異特征,言說著人類族群間相互影響的文化事實。本書在比較文學與文化的視域中,分析諸多經(jīng)典案例,力求探明不同文本之間的流動性、互通性和變異性,以疏明神話敘事的深層文化結構。
本書兼顧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兩個研究方向,導讀了韋斯坦因的《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1968)、巴斯奈特的《比較文學批評導論》(1993庫爾提烏斯的《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1948)、丹穆若什的《什么是世界文學?》(2003)等具有奠基作用的重要書目。本書針對國內(nèi)教學和科研實際,以中文譯著為基礎,參考英文原(譯)著,補充相關語境資料,梳理作者思路,衡定其學術價值、理論貢獻與當代意義,校正或完善個別譯文,以平易通俗的語言講解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主要學術名作的理論框架、主要觀點和論辯思路,力求既使國
這本外國詩歌精選當下外國文學視野中對我們有深刻影響和共鳴的名家里爾克、佩索阿,葉芝、魯米、谷川俊太郎、茨木則子,最果夕日等作者的詩歌,主題圍繞自我與生活,記錄日常的治愈詩。這些詩歌試圖記錄美好瞬間或浪漫奇遇,講述人生的“戀戀風塵,給予你我能量,讓我們一次次回到自己再出發(fā)!“我在廢墟中尋尋覓覓我努力找尋著真正的自己我的人生中繁花盛放睡美人正在安睡”人生是一段假期。本書主旨希冀每個讀者都能獲得對日常生活真誠的喜悅和滿足,能夠洞悉安靜地待在自己的房間里感到快樂的秘密。
《破格》《不負責任的自我》和《小說機杼》的出版,使詹姆斯·伍德成為同時代批評家中的翹楚,繼之而來的《私貨》則證明,他不僅是犀利批判當代小說的冷面判官,也是一位善于發(fā)掘小說優(yōu)點的欣賞者。通過這25篇熱情而閃耀的批評文章,作者不僅覆蓋了諸如哈代、托爾斯泰、萊蒙托夫、埃德蒙·威爾遜這樣的經(jīng)典作家,也將自己對文學百科全書般的理解舉重若輕地應用到對當代最重要作家如科馬克·麥卡錫、伊恩·麥克尤恩、石黑一雄、V.S.奈保爾等人的分析上,甚至還收入一篇作者
本書從生態(tài)符號學視角研究現(xiàn)代自然文學的意義范式,根據(jù)生態(tài)符號學的意義論,按照人認識自然、解釋自然的方式,以及“人”介入“自然”的程度,嘗試把現(xiàn)代自然文學作品分為不同的自然描寫類型,如自然風景描寫、“地方性”風景描寫、文化風景描寫和“混合性自然”描寫,研究這四種不同類型自然描寫中的自然形態(tài)、符號過程和文本修辭等特點。本書針對不同的自然描寫類型作專題研究,通過分析不同作品中主要的符號種類以及它們之間的符號過程,探討它們各自不同的意義生成機制,尋找其中的解釋邏輯和方式,以及這些意義范式與認識論、文學史
陳謙、春樹、風群、孔捷生、綠騎士、林雪虹、黎紫書等13位作家,置身海外,在故土與新園的切換中,實現(xiàn)了心靈與空間的雙重疏離,因此他們的創(chuàng)作題材也愈加開闊。面對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或追憶往昔,表達自己遠離故國親人的孤獨與沉思;或反身自觀,探測我們難以觸碰的內(nèi)心世界;或另辟蹊徑,不斷追求小說技巧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 由海外作家夏商選編的2023年度海外華語小說,是從2023年文學雜志刊發(fā)的海外華語小說中精選而來,以收錄短篇小說為主,兼收篇幅較短的中篇小說。旨在檢閱當年度華語小說的創(chuàng)作實績,公正、客觀地
圣杯是西方文學的重要意象之一。本書以人文主義興起后西方作家對圣杯意象的重新闡釋為起點,厘清其不同時代的象征內(nèi)涵,力求深入挖掘圣杯意象的文學性以及文化特性;同時,探討了圣杯意象的傳承性及其與西方文學和文化轉(zhuǎn)型之間的互動,探尋促進當今圣杯熱全球化的精神動力源,分析文學、民族、文化三者一致的整體性內(nèi)涵,以此把握西方的大眾文化以及當代文學的發(fā)展走向,并以期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鑒。
烏托邦是許多理論家科幻批評的關鍵詞,尤其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幻批評中居于核心地位。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科幻文學的密切聯(lián)系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達科·蘇恩文發(fā)起的科幻批評標志著西方科幻批評的馬克思主義轉(zhuǎn)向。自此以后,烏托邦逐漸演化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幻批評的終極視域。本書分析西方科幻文學批評馬克思主義轉(zhuǎn)向的成因,深入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科幻批評的烏托邦視域。在此基礎上,對蘇恩文、詹姆遜、莫伊蘭、弗里德曼等學者的科幻批評理論進行具體而微的深入研究。
本書從外國文學的萬千宇宙中擷取近百部經(jīng)典作品,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經(jīng)典《荷馬史詩》開篇,延續(xù)至中世紀的民族史詩,再歷經(jīng)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又解讀了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文學,最后收篇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經(jīng)典詩篇《荒原》,凸顯外國文學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思考建構,既重視文本經(jīng)典研究,也關注經(jīng)典之間的脈絡;既從主題內(nèi)蘊、結構脈絡、人物塑造、情感旨歸、審美意境等方面開鑿經(jīng)典的“新意”,又探索了新時代外國文學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本書具有學術理論性和可讀性,有助于提升教師對外國文學經(jīng)典的解讀能力,還有助于文學專業(yè)學生的
被視為“美國的良心”的作家E.L.多克托羅(1931—2015)擅于講述關于美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故事。他認為講故事很重要并努力通過講故事記述世間萬象。他的作品會發(fā)掘那些被拋棄的聲音與聲音的隱義,讓那些被邊緣化、他者化的個體發(fā)聲,由他們規(guī)劃、安排自己要講的內(nèi)容及如何講述。多克托羅的創(chuàng)作初衷便是通過敘事,也就是借助故事和故事講述連接可見與不可見,讓文學參與歷史與社會現(xiàn)實的建構,承擔起作家作為見證者的正義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