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集子里的文章都是我56歲到58歲這個期間寫的。這個年齡段雖不是老夫,但也絕不是少年了。相當于四季之中的初秋吧!集子分為日出日落、修身養(yǎng)性、生老病死、寤寐之間、游弋人海、經世濟民、人文歷史、走南闖北等篇章。有些是周末寫的,有些是在旅途之中寫的,其中的感受與蘇東坡密州狩獵時的心理年齡和人生感悟很相似。我十分欣賞蘇東坡、毛澤東等先輩的人生態(tài)度。既看到人生蒼涼、無奈的一面,更看到其美好、積極、可為的一面。鬢微霜,又何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
北大才齋講堂是北京大學研究生院主持開設的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學科素養(yǎng)課程,邀請校內著名專家學者授課,他們結合自己的學術研究經驗,分別從學科架構、學術素養(yǎng)、學科前瞻和學科應用研究等方面,解讀學科奧妙,分享研究心得,提升研究生科學精神與學科素養(yǎng),為學生從事學術研究和職業(yè)發(fā)展提供參考和借鑒,促進創(chuàng)新型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的產出。 《北大公開課:北大才齋講堂精選·教育與心理》主要精選才齋講堂中教育與心理系列學術演講的內容。主講人分別是:陳向明,陳洪捷,蘇彥捷,吳艷紅,周曉林,韓世輝,于欣等。本書
這部《林徽因全集》分“詩歌、散文”卷,“小說、戲劇、翻譯、中文書信”卷,“英文書信卷”(三冊),“建筑、美術”卷(兩冊),共計四卷七冊,收錄了當前所知的林徽因全部作品,注釋詳盡,校勘嚴謹,全方位展現了林徽因先生在文學、建筑、美術領域的成就,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是喜愛林徽因,喜愛文學、建筑、美術的讀者不可多得的好讀本!读只找蛉.詩歌、散文卷》收入迄今可以找到的林徽因詩歌、散文領域的全部作品。部分詩歌、散文首次結集載入。
《文定集》,南宋汪應辰撰。汪應辰文集為后人編刻,舊有五十卷本,名“玉山文集”。明弘治(1488—1505)間,五十卷本《玉山文集》已不多見,唯秘閣藏有全本,程敏政取秘閣本摘抄十二卷,題為“汪文定公集鈔”。嘉靖二十五年(1546),夏浚據此抄本重加編次,刻成《汪文定公集》十四卷(含《附錄》一卷)。清乾隆間,四庫館臣利用《永樂大典》另編《文定集》二十四卷,先以聚珍版行世,后又收入《四庫全書》(但也有學者認為是先收入《四庫全書》,后以聚珍版行世),《文定集》二十四卷本遂成通行本。此次校點整理,全面收集
《三魚堂集》,清代陸隴其撰!度~堂集》包括《文集》十二卷(含附錄)、《外集》六卷共十八卷,為陸氏門人侯銓所編。四庫館臣認為:“其中或有未定之稿,與夫偶然涉筆、不欲自存者,均未可知!薄段募肥,其中的《學術辨》闡發(fā)陸氏思想最為詳明!锻饧芬宰嘧h、條陳、表策、公牘為主,從中可以看到陸氏在縣官及御史任上的實踐舉措。此次整理,用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康熙本為底本,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三魚堂文集》(簡稱“四庫本”)為校本。又得天津圖書館康熙初印本,將北大圖書館藏本的剜改之處補足復原。是目前學
北大才齋講堂是北京大學研究生院主持開設的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學科素養(yǎng)課程,邀請校內著名專家學者授課,他們結合自己的學術研究經驗,分別從學科架構、學術素養(yǎng)、學科前瞻和學科應用研究等方面,解讀學科奧妙,分享研究心得,提升研究生科學精神與學科素養(yǎng),為同學們從事學術研究和職業(yè)發(fā)展提供參考和借鑒,促進創(chuàng)新型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的產出。 本書是從已出版的《北大才齋講堂》系列學術演講(第一輯至第三輯)的內容中精選而成的。主講人分別是:樓宇烈、厲以寧、葉朗、陸儉明、陳平原、高松、王博、許智宏、柯楊、吳志攀
北大才齋講堂是北京大學研究生院主持開設的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學科素養(yǎng)課程,邀請校內著名專家學者授課,他們結合自己的學術研究經驗,分別從學科架構、學術素養(yǎng)、學科前瞻和學科應用研究等方面,解讀學科奧妙,分享研究心得,提升研究生科學精神與學科素養(yǎng),為同學們從事學術研究和職業(yè)發(fā)展提供參考和借鑒,促進創(chuàng)新型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的產出。 本書是從已出版的《北大才齋講堂》系列學術演講(第一輯至第三輯)的內容中精選而成的。主講人分別是:樓宇烈、厲以寧、葉朗、陸儉明、陳平原、高松、王博、許智宏、柯楊、吳志攀
本書是清代著名學者翁方綱文集的一個整理本,也是目前唯一的整理本。《復初齋文集》集中體現了翁方綱多方面的學術見解,涉及經學義理、文獻考證以及金石、書畫、詞章等多個領域。集中所收的書信、序跋等,也是研究乾嘉時期學術活動的重要資料。
本書是作者晚年自編的文錄,分三部分:一為《屈學答問》七十五題,二為《序跋薈存》三十六首,三為《書信拾遺》一〇三通!肚鼘W答問》所涉甚廣,既有“楚文化的‘內向’特征與中原一致”、“楚文化由北南下的歷史事實與理論根據”這樣的綜合問題,也有“郭沫若釋《山鬼》的‘於山’為‘巫山’,斷章取義不足信”、“聞一多!稇焉场返摹镜稀c‘卞迪’,主觀臆斷不足取”這樣的具體問題。
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人,為有清一代少有的經史、考證、詩詞、古文兼擅的博雅學者,被張之洞推為清代博雅。張宗楠說:自宋迄今,詩文大家,代不乏人。求其無體不工,如吾郡朱太史竹垞,可稱卓絕。對于清朝三百年之冠這頂文壇桂冠來說,朱彝尊是當之無愧的。不過,僅此而言,還不能概括他的文化貢獻。其實,他以等身的著作在許多文化領地建立了不可磨滅的豐碑。查慎行《曝書亭序》稱朱彝尊:天資明睿,器識爽朗,于書無所不窺,于義無所不析。蓋嘗錯綜人物而比量之,其博物如張茂先,多識如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