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研究對象是16世紀以來淮河下游的湖泊分布與水系格局的演變過程,將淮河下游按照地貌單元劃分為運西湖區(qū)平原、里下河平原、淮河入江河口區(qū)與沂沭河下游平原四個區(qū)域,對研究區(qū)域內的河流、湖沼與沙洲的歷史變遷進行研究,并分析其成因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意在探究目前環(huán)境形成的歷史過程,為今后制定全面周詳的治理、規(guī)劃措施提供歷史借鑒。本書的研究有著較強的現實意義和較高的學術水平,對于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國際水動力學會議(ICHD)是由《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編委會于1993年聯合中國力學學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水利學會和中國海洋學會倡議舉辦和發(fā)起的。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是國際水動力學界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由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和深海技術太湖實驗室主辦,國防水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和《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編輯部共同承辦的第十四屆國際水動力學會議于2022年10月21?24日在江蘇無錫召開,來自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20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本論文集收錄了4篇主題報告和162篇
全書共8章,首先梳理了國內外相關研究工作;長期開展生物觀測,建立高相似蝠鲼形態(tài)學及運動學模型;針對蝠鲼滑翔、穩(wěn)速巡航、轉彎三種狀態(tài),基于浸入邊界法和球函數氣體動理學格式提出大變形流固耦合計算方法,針對蝠鲼啟動加速、交替滑撲兩種狀態(tài),基于商用軟件FLUENT提出自主游動計算方法;然后在此基礎上對蝠鲼單體滑翔、主動推進、轉彎、交替滑撲狀態(tài)的水動力特性和流場演化規(guī)律進行系統性研究,并開展了集群游動數值研究。
本書依據多期實地調查,收集長江流域長歷時的降雨、徑流、泥沙、河道地形資料,遙感影像,水利工程建設、水土保持工程、采砂等多源海量的數據,基于數據挖掘、聚類分析等技術,闡明多因素影響下長江流域水沙通量來源、分布及輸移等時空分異規(guī)律,揭示產輸沙全過程驅動機制及其對人類活動的響應機理。本書通過全面篩查長江泥沙變異的影響因子,提出泥沙輸移多因子驅動貢獻率評估體系,構建典型區(qū)域產流產沙綜合模型和泥沙輸移多因子模型,量化降雨、水庫攔沙和水土保持等主要因子對長江泥沙變異的貢獻權重,詳細刻畫水庫下游河床對上游泥沙
本書依據高等學校水利學科專業(yè)規(guī)范核心課程教材的建設要求,圍繞工程水文與水利計算的實踐需求,較系統地介紹了水文基礎數據“三性”審查分析、水文頻率分析、設計洪水過程線、水庫防洪調度、水庫興利調度等工程水文與水利計算經典內容的設計原理與方法。各課程設計內容均配有工程實際案例,便于學生理解與掌握。
本書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課題"水庫泥沙的高效輸移機制及其動態(tài)調控與資源利用的互饋效應"(2018YFC0407402)資助下,以闡明多沙河流水庫高效輸沙的水-沙-床互饋動力學機理為宗旨,采用理論分析、原型觀測、數值模擬等方法,針對制約多沙河流水庫泥沙高效輸移和泥沙動態(tài)調控的基礎理論問題,闡明了水庫溯源沖刷水動力過程及其對泥沙動態(tài)調控的響應機制;在長距離異重流原型觀測的基礎上,揭示了水庫異重流持續(xù)運移的動力學機制;在水庫淤積形態(tài)與骨干樞紐(群)泥沙動態(tài)調控的響應機制的基礎上,提出了維持水庫最優(yōu)淤積形
暫無
海洋和海岸工程普遍面臨復雜的波浪環(huán)境,時域高階邊界元方法在水波問題的研究中已得到成功應用。本書系統深入介紹了時域高階邊界元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實現方法,以及其在多個非線性波浪問題中的研究實例。全書共8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水波問題的數學模型、高階邊界元數值方法、聚焦波的數值模擬、潛體上的波浪演化和誘發(fā)的高階諧波、波浪作用下多浮體間窄縫內的水體共振、非線性液艙晃蕩和波物作用問題等。
《黃河流域水沙變化趨勢集合評估》根據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課題“黃河流域水沙變化趨勢集合評估”的研究成果系統總結而成!饵S河流域水沙變化趨勢集合評估》系統梳理流域水沙預測既有方法,在量化識別各類既有水沙預測方法適用性和預測成果不確定性基礎上,創(chuàng)新研發(fā)流域水沙變化趨勢預測集合評估技術。綜合考慮極端降雨情景,基于多模型方法水沙預測結果,集合評估黃河流域未來30~50年水沙變化趨勢及其置信區(qū)間,研究結果可為未來治黃策略制定提供重要的水沙調控邊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