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歷史學家大衛(wèi)·格拉夫以中國古典文獻和最新的學術成果為基礎,生動敘述了從公元300年西晉解體到900年唐朝覆亡長達六百年的軍事戰(zhàn)爭史,所涉及的戰(zhàn)爭既有政權沖突與更替,也有對外征伐和邊境防衛(wèi),更有武裝叛亂及鎮(zhèn)壓行動。他將戰(zhàn)爭置于更廣泛的背景下,深入探討了中國中古時期軍事制度、軍事理念、武器戰(zhàn)術的變革對王朝命運、社會秩序和百姓生活的重大影響:把邊境防御任務委托給定居在帝國邊界的游牧民族,導致了西晉王朝的覆滅;府兵制在北周代北齊、隋征陳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輕騎兵取代重騎兵,讓李世民縱橫沙場,
北宋為加強中央集權,防御使、團練使等職官經(jīng)歷了一個從實任到虛銜化的過程。階官化后的防、團兩使主要有宗室、宦官、外戚及高級武官等任職群體,成為其身份與地位的標識。北宋朝廷制定了一系列酬勞制度,以保障防、團兩使的經(jīng)濟利益及政治性待遇。北宋統(tǒng)治者從官制上突破,尋求了一條獨特的削藩之路,致使北宋一朝,終無內亂之禍。
在海防受到劇烈挑戰(zhàn)時,一個國家如何應對以保衛(wèi)其政治經(jīng)濟核心區(qū)?本書從倭亂對明代國家海防的挑戰(zhàn)出發(fā),敘述明政府面對襲擊時具體的防御應對和調整。全書研究由軍、兵兩個方面構成的軍政格局下明代海防所涉職官設置、各層級配合與實際指揮的制度運作過程,揭示明代海防格局、部署以及制度的調整和改變,展現(xiàn)近代早期國家在制度操作層面的探索和一些困境。通過對實際海防形態(tài)的敘述和分析,增進對明代國家及其組織運作的認識和理解,也可為當下海洋治理和制度建設提供一些思路。
國民革命是20世紀20年代的重要歷史事件,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命運。本書以“國民革命的起源”為題,介紹了國民革命發(fā)動的歷史背景,通過多個歷史事件生動講述了國民革命的基本過程,并對其最終走向失敗做了分析。作者認為,國民革命是蘇俄、共產(chǎn)國際、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chǎn)黨共同造就的。國民革命的失敗,使中國革命走向了新階段。全書從孫中山對中國發(fā)展前途的思考寫起,將1920—1925年陳炯明叛亂、關余事件、蘇俄與中共引導國民黨、國共合作、國民黨改進和改組、國民黨一大召開、黃埔軍校成立、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兩廣統(tǒng)一、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谷霽光先生以三十年的功夫研究北朝隔唐府兵制的重大成果,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府兵制的由來、演變、發(fā)展及其衰落的歷史,是迄今為止有關府兵制研究最為完備的專著。本書196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1978年重印,2011年中華書局增補了《四論西魏北周和隔唐的府兵——府兵初期資糧與軍備問題再探討》《五論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一一府兵制的確立與兵戶部曲的趨于消失》兩文出版。本次出版增添《補魏書兵志》《唐折沖府考校補》,以全面反映作者在府兵制度研究方面的成果。
本書是由武鄉(xiāng)縣委宣傳部組織的第八屆、第九屆八路軍文化研討會的約40篇論文的匯集。論文由李蓉、劉庭華、董志銘等全國知名紅色文化研究者撰寫,圍繞“深入挖掘太行精神的時代價值”主題,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研究和弘揚太行精神和八路軍文化,包括產(chǎn)生背景、形成發(fā)展、核心精神、歷史地位和時代意義等。該書是較好的主題出版讀物,代表了現(xiàn)下太行精神和八路軍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對弘揚太行精神和八路軍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本冊文集所收錄的史料為民國部分報刊刊載的有關南海問題的新聞、報道、通訊、評論等,檔案文獻不在收錄之列。為方便讀者參考起見,所選史料以報刊名稱排列,同一報刊刊載史料以發(fā)表時間排列。民國報刊林林總總,不僅風格不同,而且編輯水平、印刷質量、紙張成色等也各異。同一報刊,不同年份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有些報刊編排、文字等錯誤較多,有些報刊印刷質量較差,存放時間過久,字跡難以辨認。對此我們做了專門處理。對于一些文字中的明顯錯誤,我們直接予以糾正;對于難以判斷正誤的用詞,或明知有錯誤而對研究者有一定參考價值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