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涵蓋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10個主題,包括節(jié)日文化、名勝古跡、飲食文化等,特別關注湖湘文化和一師文化。全書注重歷史梳理與邏輯分析的結(jié)合,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習俗做全面的考察,幫助讀者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和基本特征有所把握。還為讀者如何運用文化理論分析實際問題提供實例,培養(yǎng)學習者的英語應用能力,提升其文化自信。幫助讀者學會用英語來介紹和研究中國文化,加深學習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粹的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中國文化情懷。
范文瀾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歷史的實際相結(jié)合,深刻地闡發(fā)了中國歷史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的分期提出了卓越的見解。其《中國通史簡編》運用唯物史觀闡述中國歷史,成為20世紀中國史學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本書收錄的是范文瀾的重要史學論文和短論,涉及中國歷史分期、歷史哲學、歷史研究等方面,作者高屋建瓴,實事求是,既發(fā)揮深厚的國學功底,又富于理論勇氣,是了解馬克思主義史學在現(xiàn)代發(fā)展不可繞過的環(huán)節(jié),也是繼承馬克思主義史學需要認真研究和學習的對象。本
翦伯贊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不僅其專著(如《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在史學界具有廣泛影響,其史學論文(如《論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論中國古代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及有關《紅樓夢》研究、歷史人物評價等),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本書以北京大學歷史系張傳璽教授搜集、整理的底本為基礎,選取翦伯贊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的重要史學論文,以時間為緯,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人物、史學研究等方面重加編次,又考慮內(nèi)容的可讀性,匯編成本書,非常適合歷史愛好者閱讀和收藏。
在現(xiàn)代史學發(fā)展過程中,陳寅恪以個人獨特的方法拓展了史學研究的疆域。特點有三:一、以象征性證據(jù),包括典故、文本寫作機制和不言自明的行為方式,推論和還原歷史現(xiàn)場;二、強調(diào)“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重建古人面對各種情境時種種可能的做法以及表達的意向,“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三、根據(jù)自己對現(xiàn)實的真切感受,在歷史中尋求歷史的教訓,賦予現(xiàn)實情感,“在史中求史識”。本書收入陳寅恪專著以外的主要史學論文和短文,可以領略陳寅恪瑰麗的歷史想象力,一窺陳寅恪歷史研究的“心曲”。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開風氣之先的學者,胡適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和看法以及“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研究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現(xiàn)代新史學的發(fā)展。本書匯編了胡適主要史學論文,如《研究國故的方法》《中國歷史的一個看法》《治學方法》《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個看法》,可以看到胡適將中國歷史置于中西文化沖突和交流背景下,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和觀點;可以看到胡適在嚴密考據(jù)的前提下,同時作為一個思想家所閃耀的智慧的光芒。他的觀點成就了他自己,不僅惠及史林,也惠及百年來億萬中國人。
近代著名百科全書式學者梁啟超于中國歷史深有研究,是20世紀前期創(chuàng)建我國近代史學理論的代表人物。1901—1902年,他先后撰寫《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fā)動“史學革命”。除享譽史林的經(jīng)典著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外,他還寫有多篇史學論文,涉及中國早期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宗教、人口、地理等多方面,多有創(chuàng)見,回應時代,影響超越學界。這些文章沒有單獨出版,本書將其搜羅集中,匯編于一體,雖為散論,但有助于了解梁啟超學術思想變化的脈絡,及其史學主張和史學研究之全
呂思勉是20世紀的史學大家,與陳寅恪、陳垣、錢穆一起,被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舉為“中國史學四大家”。平生遍覽史籍,精熟中國全史,身后文字上千萬言,除《白話中國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專著,尚有百萬余言札記傳世。札記不限篇幅,不必考慮專著的構(gòu)架和體例,細節(jié)更加豐富,行文自由,利于發(fā)揮,更富于閱讀的趣味。本書從札記和學術論稿中選取50余萬字,以時間為緯,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典章、風俗、人物等方面重加編次,又考慮內(nèi)容的可讀性,更適合于歷史愛好者閱讀和收藏。
本書為《新視角讀“二十六史”》叢書之一種,作者在研讀《史記》的基礎上,站在新的立場和角度,通過簡明生動的語言和曲折的情節(jié)講述史記故事。對一些流傳不夠完整的故事,根據(jù)史料記載,增添了新的內(nèi)容。書中一篇篇簡明扼要的故事,既獨立成章,又相互連貫、脈絡清晰,能引導讀者快速了解歷史進程、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該書語言簡練,通俗易懂,適合大眾人群,特別是中學生;咎攸c是:忠于原著,豐富史料;以史為鑒,啟迪人生。作者撰寫的每一篇歷史故事,都有正史依據(jù),非虛構(gòu),只是在語言和細節(jié)方面做些加工,以增強可讀性。同時,
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遼金西夏”這幾個階段各王朝和各帝王更迭比較煩雜,一般讀者對此比較陌生而且很難找到對這幾個階段各王朝帝王作全面介紹的嚴肅而又通俗的讀物。為了滿足廣大讀者對相關王朝和每一位皇帝了解的需要,編著了“極簡中國史”《遼金西夏概述及帝王全覽》一書,介紹遼金西夏皇帝的歷史更迭,還有遼金西夏帝王在國家主權(quán)、社會管理、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民生、教育、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做出的貢獻或破壞,力求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準確而清晰地了解遼金西夏各皇帝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
8—13世紀是海上絲綢之路大發(fā)展的時期。8世紀后期開始,受國內(nèi)商業(yè)和文化氛圍的影響,在成熟的海事管理體制的支持下,阿拉伯商人開始了前往中國東南地區(qū)的遠航。這條航線與賈耽《皇華四達記》所載的“廣州通海夷道”基本吻合,并得到考古、文獻等多重證據(jù)的支持,從中可以見到阿拉伯商人移民社區(qū)的存在!昂谑枴鄙檀呢浳镌谥袊倪\輸、集聚,是阿拉伯商人經(jīng)營海洋貿(mào)易的重要案例。抵達中國后,阿拉伯商人長期以廣州為聚居地,并擴散至泉州、杭州等東南沿海城市。11世紀末,阿拉伯商人參與了廣州的城市建設,他們所在的蕃坊和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