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文化”界說
二、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
三、文化的特性
四、中國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五、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和意義
第一章 中國語言文字
第一節(jié) 漢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一、漢語的歷史和特點
二、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三、漢語的文化信息
第二節(jié) 漢字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一、漢字的起源
二、漢字的發(fā)展演變
三、漢字的形體結構
四、漢字的性質及影響
五、漢字的文化信息
第二章 中國古代禮制文化
第一節(jié) 禮的起源及演變
一、禮的萌芽
二、‘禮的形成
三、禮的發(fā)展及演變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五禮
一、吉禮
二、兇禮
三、軍禮
四、賓禮
五、嘉禮
第三節(jié) 禮器、禮服和禮樂
一、禮器
二、禮服
三、禮樂
第三章 中國古代宗教文化
第一節(jié) 佛教
一、佛教的傳入
二、佛教竹發(fā)展
第二節(jié) 道教
一、道教的產生
二、道教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伊斯蘭教
第四節(jié) 基督教
第四章 中國古代文學
第一節(jié) 先秦兩漢文學
一、《詩經》
二、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
三、屈原與楚辭
四、兩漢文學
第二節(jié) 魏晉南北朝文學
一、魏晉詩文
二、南北朝詩文與民歌
三、魏晉南北朝小說和文學批評
第三節(jié) 隋唐五代文學
一、初唐文學
二、盛唐詩歌
三、中晚唐詩文
四、唐傳奇
五、唐五代詞
第四節(jié) 宋元明清文學
一、宋代文學
二、元代文學
三、明代文學
四、清代文學
第五章 中國古代藝術
第一節(jié) 繪畫
一、原始繪畫
二、先秦繪畫
三、秦漢繪畫
四、魏晉南北朝繪畫
五、隋唐繪畫
六、五代宋遼金元繪畫
七、明清繪畫
第二節(jié) 雕塑
一、原始雕塑
二、先秦雕塑
三、秦漢雕塑
四、魏晉南北朝雕塑
五、隋唐雕塑
六、五代宋遼金元雕塑
七、明清雕塑
第三節(jié) 建筑
一、原始建筑
二、先秦建筑
三、秦漢建筑
四、魏晉南北朝建筑
五、隋唐建筑
六、五代宋遼金元建筑
七、明清建筑
第四節(jié) 工藝
一、原始工藝
二、先秦工藝
三、秦漢工藝
四、魏晉南北朝工藝
五、隋唐工藝
六、五代宋遼金元工藝
七、明清工藝
第五節(jié) 書法
一、書法與漢字
二、書法的時間和空間
三、筆墨
四、書法的精神構成
第六節(jié) 音樂
一、先秦音樂
二、漢唐音樂
三、宋元音樂
四、明清音樂
第七節(jié) 戲曲
一、元曲
二、明傳奇
三、京劇
四、中國戲曲的特點
第六章 中國古代法律
第一節(jié) 夏商西周的神權法與禮治思想
一、夏商西周的神權法思想
二、夏商西周的“禮治”思想
三、周公“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
第二節(ji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禮治”與“法治”之爭
一、春秋戰(zhàn)國的“百家爭鳴
二、先秦儒家的禮治與法律主張
三、先秦法家的法律思想
第三節(jié) 秦漢至清(鴉片戰(zhàn)爭前)的法律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
一、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形成、發(fā)展與衰敗
二、封建非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形成、發(fā)展與批判
三、明清之際啟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第七章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艱難轉型
第一節(jié) 中國文化的危機
第二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艱難轉變
一、物質層面的變革
二、制度層面的變革
三、觀念層面的變革
第三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價值
一、天人合
二、貴和尚中
三、以人為本
四、剛健有為
后記
。ㄈ┧卧獣r期
1.宋代佛教
宋朝建立伊始,鑒于周世宗的滅佛政策影響了民眾的安定,宋太祖下令停止毀佛,并普度行童8000人。宋太宗時,僧尼有一個突發(fā)性發(fā)展。976年,一次普度行童17萬人。宋真宗著《崇釋論》,廣設戒壇,廣度僧尼。至1021年,有僧尼45萬余人,寺院近4萬所,成為宋代歷史上佛教最發(fā)達的年代。
宋徽宗崇奉道教,于公元1119年宣布佛教屬于“胡教”,強制僧尼改稱道教名號,改僧尼寺院為道教官觀,改佛菩薩稱謂為道教名號,是宋代佛教唯一遭受打擊的一次。但不久徽宗下臺被俘,故而這次毀佛影響不大。
南宋建立后,宋高宗趙構對佛教采取折中態(tài)度。在宋王朝的直接經營下,山西五臺山的文殊、四川峨眉山的普賢、浙江普陀山的觀音愈益受到民眾的崇奉。出于王權統(tǒng)治的需要,南宋歷代皇帝采取相互矛盾的政策,使佛教的發(fā)展趨向平穩(wěn)。
宋代儒學大盛。公元1041年,歐陽修撰《本論》,認為佛教在中國為患。理學興起后,排佛成為新儒學的重要議題。宋代佛教將“天下國家”和“忠君憂時”引入佛教,開辟了古代佛教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一途,使佛教逐漸儒學化。在中國佛教發(fā)展史上,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但由此也徹底結束了沙門與王者抗禮的時代,僧尼必須絕對地臣服于君主的權威。
公元10世紀,西藏社會逐漸安定,佛教開始了新的復蘇。978年,佛教從多康重新傳回西藏。新型的佛教逐漸演變成穩(wěn)定政局的思想支柱,權貴進入僧侶階層,確立了“政教合一”的體制。
到10世紀后半期,西藏社會逐漸安定下來,佛教開始了新的復蘇。公元978年,佛教從多康地區(qū)重新傳回西藏,在康區(qū)、衛(wèi)藏和阿里得到復興和發(fā)展。
新興的佛教具主要有如下一些特點:
第一,它逐漸成為抗拒伊斯蘭教、穩(wěn)定封建統(tǒng)治的支柱;
第二,權貴進入僧侶階層,為后來全藏的“政教合一”體制奠定了基礎。
隨著佛教在西藏的深入發(fā)展,各地寺院之間產生了深刻的矛盾,從全面對抗到最后甚至武力相向。據記載,從11-12世紀,魯梅、巴、熱、章四部之間就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爭。在這樣的爭斗下,西藏佛教各大教派就應運而生。先后有寧瑪派、葛當派、薩迦派等,到12世紀,教派之多達歷史最高峰。
國家特別重視發(fā)展佛教文化事業(yè)。971年,朝廷在益州開雕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漢文木版印刷《大藏經》,以《開元錄》入藏經為主,陸續(xù)收入本土撰著和《貞元錄》諸經,總計653帙,6620余卷。這一行動影響深刻,刻經之風由此盛行,其文化上的意義遠勝于單純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