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是詞學大家葉嘉瑩近幾年在北京、天津兩地所做演講的整理稿,講述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詞作名家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晏殊、歐陽修、柳永、蘇軾、辛棄疾、朱彝尊作品的風格特色及其所傳達的感情品質。作者結合他們生活的歷史背景、生平經歷、性格學養(yǎng)、藝術才能,從發(fā)揮作品的感發(fā)力量入手,為讀者傳達出詞中生動、
明清時期是回族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時期,也是回族文學逐步繁榮的時期。明清時期云南地區(qū)涌現(xiàn)出數(shù)量相當?shù)幕刈逦膶W家,并呈現(xiàn)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分布特征,與我國回族的地域分布格局相一致。本書在此大背景下以古代回族文學為研究對象,以地域文化為視角,運用文學地理學、民族學等學理,以個案研究為基礎,對地域文化與古代回族文學關系
唐詩研究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唐詩總集研究又是唐詩研究的重要內容。明代上海學者張之象編成的詩歌總集《唐詩類苑》,是現(xiàn)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體系較為完備的類編唐詩總集,是明代眾多詩文選本中極有特色又頗具爭議的一部作品。本書按照“依類系詩”的方法編排,共采錄173種唐五代詩學文獻,將有唐三百年的詩歌按題材分類匯于一
樂府學是與詩經學、楚辭學、詞學、曲學并列的古代文學專門之學。《樂府學》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主辦,研究對象遠涉先秦,近及當代,研究領域涉及音樂學、文學、文獻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在樂府文獻、禮樂制度、音樂形態(tài)、名家名作、樂府詩歌的制作與時代關系、海內
本書探討了元代儒學學派與詩文流派之間的互動關系。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總論部分,對南宋金元時期學術變遷與派別分化、學術與詩文的聯(lián)動、理學門派傳承與詩文流派的生成加以宏觀性論述;同時重點考察了許衡與元代中州文派、劉因與元代北方文派、許謙與元代金華文派、李齊賢與元代高麗文派等的儒學承傳和文學創(chuàng)作。下編為考證部分,匯輯了元
本書按《毛傳》目次整理,先錄經文,以下按條目形式出現(xiàn),先總說,次句解,再次分章總說,最后集評?傉f輯錄中日朝歷代學者對于《吉日》主題、作者、寫作年代等各類問題的看法;句解輯錄對本詩每一句的解釋,以單句為條目;分章總說輯錄本詩每個段落意思的概括或分析;集評主要是對于本詩寫作藝術方面評論的匯集。總說、分章總說和集評每個部分
中國古代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經典文本的論說與解釋展開的,儒家圍繞《詩經》展開的討論無疑是古代經典之學中比較重要的內容之一。而在《詩》學發(fā)展的歷程中,先秦儒家《詩》學從根本上改變了王官學時代的《詩》學傳統(tǒng)。儒家以更為自由和開放的學術姿態(tài),將對社會危機的深刻反思融入到了《詩》學討論之中,并由此重塑了《詩》的經典意義與經
本書以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詩研究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線索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詩研究成果展開了科學的述評,勾勒出了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詩研究發(fā)展的脈絡,闡述了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詩研究不同時期的研究對象、學術旨趣、學術理路、研究范式以及其間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關系等。同時,本書對史詩的界定、類型及功能,史詩的搜集與文本觀念及歌手的發(fā)現(xiàn)、考察與研究,史詩研
本書以《三管英靈集》的編纂為研究對象,以古典文獻、古代詩學、古代學術研究為理論基礎,以研究《三管英靈集》的編纂背景、文獻來源、編纂內容、詩史建構、編纂價值等為研究路徑,系統(tǒng)探析了《三管英靈集》的編纂價值、詩學價值、文學價值和文化價值。
本書是“身體”意義的呈現(xiàn),它在立足性別的基礎上,又將關注的目光投放到“歷史”“民族”等領域,突出女性視角在探析解決這些問題中的獨到價值,給女性文學研究和相關歷史、民族研究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是優(yōu)秀的女性文學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