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刊發(fā)考古發(fā)掘與調查簡報4篇,公布了青海玉樹、重慶忠縣、四川成都和安岳等地的考古新資料;收錄論文11篇,分別對寶墩文化起源、四川涼山地區(qū)史前文化、青海大通常寧遺址齊家文化制陶工藝、西南地區(qū)三叉格銅劍的年代與源流等問題進行探討。同時刊發(fā)紀念論文1篇,深切緬懷為西南民族考古研究作出杰出貢獻的已故著名考古學家汪寧生先生。
薛河流域是山東古遺址*為密度的地區(qū)之一,2010-2012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山東大學合作在此區(qū)域進行了區(qū)域系統(tǒng)考古調查工作,共發(fā)現遺址和遺物分布區(qū)160余處。項目在田野調查和聚落研究中使用GPS定位、分區(qū)采集和Arcview軟件分析等手段,主要考察了本地區(qū)北辛文化時期至秦漢時期的宏觀聚落形態(tài)和變遷情況。大體而言,這一區(qū)
本書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物保護項目河南段發(fā)掘報告。本書系統(tǒng)地介紹了淅川熊家?guī)X墓地的考古報告成果。對熊家?guī)X墓地的82座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揭示出這是一處以戰(zhàn)國墓葬為主,兼有少量漢代和明清時期墓葬的墓地,對研究當地的區(qū)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本書系西安魚化寨遺址田野考古發(fā)掘報告。本書全面系統(tǒng)地公布了此次考古發(fā)掘的遺跡與遺物,為研究關中地區(qū)老官臺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本書從中國古代社會白銀貨幣的使用出發(fā),(一)深入研究了中國古代白銀貨幣的起源、白銀與絲路貿易的關系;(二)重點研究了銀錠器物本身的技術問題,從科學角度系統(tǒng)研究了古代銀錠的器型、合金成分,在此基礎上,采用實驗手段研究其鑄造工藝,探討鑄錠范型、澆鑄溫度、白銀純度、澆鑄方式及其與銀錠絲紋、蜂窩等外觀形態(tài)的關系,以及銘文(戳記
本書是中國錢幣博物館臨時展覽“銅心銅德-中國銅元精品展”的總結和提升。展覽中的展品主要以錢幣博物館藏品為主,同時面向社會征集了部分藏品,展品經細心甄別篩選,代表了國內清末民國銅元研究和收藏的最高水平。本書匯集展覽的全部銅元精品200枚,圖片500幅,原大和部分擴大彩印,清晰逼真。本書極具觀賞性的同時兼具學術性,收錄有關
《李下蹊華慶祝李伯謙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套裝上下冊)》共收論文48篇,設七個欄目。其中,“道器之論”欄目收文7篇,主要探索考古學理論與方法;“文明蘊化”欄目收文9篇,主要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相關問題;“三代遺珠”欄目收文19篇,主要探討青銅時代即夏商周考古相關問題;“歷史鉤沉”欄目收文5篇,分別從漢代工官管理制度、遼至明
本書選錄柳孜運河遺址1999年、2012-2013年兩次正式田野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文物,按照先質地(瓷器、陶器、石玉類、金屬類、木骨貝類)后用途的順序排列。反映了唐宋時期柳孜地區(qū)的社會物質文化生活。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學術集刊。本輯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研究論文等27篇,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及毗鄰地區(qū)的古代人類、古代文化與環(huán)境。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學術集刊。本輯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研究論文等27篇,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及毗鄰地區(qū)
襄陽自古以來就是為南北交通要道,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文化特色非常鮮明。本書是作者20余年來在襄陽從事考古研究的部分成果結集,選取了作者在部分文博刊物、學院學報和文集刊發(fā)的22篇論文,其內容可分為六個部分:雕龍碑文化遺存研究、楚文化研究、秦墓研究、三國、明代考古學遺存研究、歷史地理研究、器物學研究,是第一本襄陽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