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工之詞:唐五代宋初詞史》認為:詞體的起源發(fā)生階段,在于唐五代宮廷文化之中,并延續(xù)到宋初詞壇。伶工之詞,原本的含意僅僅是以宮廷樂工代指宮廷文化背景之下的的詞作,曲詞形式在其產生初期,主要是李白在盛唐玄宗宮廷,以宮廷樂府《清平調》基礎改造而為《清平樂》,遂為詞體形式的*早創(chuàng)制;到西蜀花間詞、南唐后主詞,乃為唐五代時期的
《景觀詩話:重建與自然的緣分》希望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角度重新體會古詩(唐詩)。抹去古詩經年累月的浮塵,用現(xiàn)代人的生活體驗,親近它們。重溫它們給我們的那種對自然自然而然的喜愛,還有一些陌生了的溫文爾雅。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那些記錄和描寫景觀
中國文藝美學思想才開始走出誤區(qū)。特別是全方位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隨著文藝審美創(chuàng)作的繁榮,中外文化交流的迅速展開,以文藝審美創(chuàng)作活動為理論核心的中國文藝美學才獲得新的發(fā)展,大量的當代西方美學思潮、美學觀念和方法才得以介紹和引進。同時,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對西方美學的一般了解,已經意識到西方美學的困囿和局限,從而開始回過頭來
《文心雕龍審美心理學》對《文心雕龍》審美心理學領域進行的初步探索,并根據(jù)中國古代審美心理學的一般理論來解釋和分析《文心雕龍》中的審美學思想。作者就審美主體心理智能結構、審美主體修養(yǎng)、審美創(chuàng)作體驗、審美接受等相關問題展開了論述。同時探討了中國古代審美心理學思想極為重視審美主體的心理智能結構的建構等問題。
本書收錄了作者2012年以來的微寫作實踐的部分成果,分為六輯,分別是兒童文學篇、成人文學篇、電影篇、理論篇、悟道篇·思以及悟道篇·詩。本書既是一份觀影和閱讀檔案,也是一張不斷延伸的心靈地圖。在一個微字招牌不斷更新的微時代,微寫作理應成為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的寫作實踐。本書呼喚真正的微文學創(chuàng)作,而
本書收錄了1980至2018年近40年來福建師范大學校報文化副刊發(fā)表的100余篇文學性作品,根據(jù)作品內容以五個主題分別成輯為:師恩難忘、青春韶華、校園剪影、歲月回眸、閑筆落花,每一輯都20篇左右。這些文章都是福建師范大學校友在不同時期、不同環(huán)境下寫就,帶著鮮明的校園風貌。他們或是在求學師大時就文情并茂,或是留校工作中有
這是主人公李翰翔準備飛往曼谷陪爺爺過春節(jié)期間講的故事,通過他這個第三代人的敘述,呈現(xiàn)出一個富商家庭*代人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第二代人崛起的信念、第三代人在守業(yè)和再創(chuàng)業(yè)之間的迷茫以及三代人情感經歷的故事。
這是一本婚姻家庭倫理小說,講述了人到中年、事業(yè)有成的男主人公在婚姻家庭與婚外戀情的矛盾沖突中所面臨的困境與抉擇,展現(xiàn)了兩代人對婚姻家庭的反思。全書文筆老辣,故事耐人尋味。
本研究以近年來的中外重要文藝作品為關注對象,這些作品在總體上具有頗為濃郁的現(xiàn)實主義品格,或者說,大多表現(xiàn)出一種頗具批判品格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可以稱之為"教育的時代性鏡像"。它是教育的一面"鏡子",從中可以洞察當下教育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問題以及教育的某些內在肌理,從而能夠為時代性教育的發(fā)展與變革提供參照。全書分為六章,以專題
近年來,在全球文化一體化背景下,本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界重視,相對于目前齊魯文化、燕趙文化、吳越文化、湘楚文化等研究的深廣度而言,東北地域文化的研究相對薄弱。本書是在二十世紀東北文學藝術發(fā)展主脈上探討東北地域文化對文藝生產的影響。本書在三個維度上關照和闡釋這種影響。在文學史脈絡中,探討東北文化對文學地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