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是文化、媒介和歷史分析中無所不在的一個元素。馬丁·李斯特、喬恩·多維、賽斯·吉丁斯、伊恩·格蘭特、基蘭·凱利所著的《新媒體批判導論(第2版)》向技術與文化哲學及其歷史領域拓展研究視野,全面介紹新媒體研究之起承。
扎根于英國媒介與文化研究的批判方法之中,本書融合視覺文化、媒介與文化史、媒介理論、媒介制作、哲學與科學史、政治經(jīng)濟學與社會學等學科背景。知識全面、綜合且開放,是其研究新媒體的獨創(chuàng)方法。
本書第1版已被全球很多大學選為課程核心讀物,被各個層次的高等教育者所使用,是這一學科的師生必不可少的一本手邊書。
馬丁·李斯特,英國布里斯托西英格蘭大學創(chuàng)意藝術學院視覺文化教授。他著述廣泛,涉足攝影、視覺文化與新媒體等領域,論著包括《數(shù)字文化的攝影影像》《電子影像時代的攝影術》等。
喬恩·多維,英國布里斯托西英格蘭大學創(chuàng)意藝術學院銀幕媒介教授。他的研究聚焦于技術與文化形式,編著的《分形之夢:社會語境中的新媒體》是英國早期的關于新媒體研究的專著之一。還出版了專著《游戲文化》等。
賽斯·吉丁斯,英國布里斯托西英格蘭大學創(chuàng)意藝術學院數(shù)字媒介與批判理論著名講師。主講媒介實踐批判與新媒體研究等課程,尤其關注新媒體通俗文化與日常生活研究。目前的研究領域包括戲劇的民族志生產(chǎn)與技術文化,并在寫作與電影形式研究上有所建樹。
伊恩·格蘭特,英國布里斯托西英格蘭大學社會與人文學院哲學部主任,致力于形而上學、當代法國哲學、技術哲學與自然哲學。他對后康德歐洲哲學和科學廣有涉獵,專著有《后謝林的哲學基本》《后謝林的自然哲學》等
基蘭·凱利,英國布里斯托西英格蘭大學文化研究講師,主講媒介理論。他二十年前在政府公共部門的計算機服務領域工作,當下對新媒體政治經(jīng)濟學的研究結合了其經(jīng)濟史學的學術背景與早年計算機工作的經(jīng)驗。
吳煒華,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教授,新聞傳播學博士后。研究領域包括健康傳播及行動倡導、青年及媒介文化、新媒體與游戲研究等。發(fā)表多篇論文于《游戲與文化》《動畫跨學科研究學刊》《定位東亞文化批判》等國際學術期刊,發(fā)表專著《視覺敘事的文化筆記》、譯著《力、愛與惡》等。
付曉光,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教授,電視新聞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網(wǎng)絡傳播、媒介融合。在各類刊物上發(fā)表《媒介融合的非零和博弈》《自媒體的新聞語法建構》等論文十余篇。
插圖目錄
案例目錄
二版前言
引論
第一章 新媒體與新技術
1.1 新媒體:我們知道它們是什么嗎?
1.2 新媒體特征:某些概念的界定
1.3 改變與延續(xù)
1.4 什么樣的歷史?
1.5 誰不滿意舊媒體?
1.6 新媒體:待定或已然確定?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新媒體與視覺文化
2.1 虛擬現(xiàn)實(VR)怎么了?
2.2 虛擬和視覺文化
2.3 數(shù)字虛擬
2.4 沉浸:一段歷史
2.5 透視、相機、軟件
2.6 虛擬影像
2.7 數(shù)字電影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網(wǎng)絡、用戶與經(jīng)濟學
3.1 引言
3.2 互聯(lián)網(wǎng)是什么?
3.3 賦予網(wǎng)絡研究歷史意義
3.4 經(jīng)濟學和網(wǎng)絡的媒介文化
3.5 政治經(jīng)濟學
3.6 新媒體的社會形態(tài)
3.7 商業(yè)影響的局限性
3.8 全球化、新自由主義與互聯(lián)網(wǎng)
3.9 數(shù)字鴻溝
3.10 信息經(jīng)濟的繁榮與蕭條
3.11 知識產(chǎn)權,確定與決定
3.12 作為新媒體的音樂
3.13 長尾理論
3.14 病毒式傳播
3.15 碎片化與融合
3.16 維基世界與Web2.0
3.17 身份認同與在線社區(qū)
3.18 匿名
3.19 歸屬
3.20 在界面中生存
3.21 互聯(lián)網(wǎng)與公共空間
3.22 用戶生產(chǎn)內(nèi)容:我們現(xiàn)在都是粉絲
3.23 YouTube和后電視機時代?
3.2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的新媒體
4.1 賽博空間中的日常生活
4.2 媒介家庭中的日常生活
4.3 日常生活的技術形塑
4.4 后人類時代的日常生活:新媒體和身份認同
4.5 電子游戲
4.6 小結:日常中的賽博文化
參考文獻
第五章 賽博文化:技術、自然與文化
5.1 賽博文化和控制論
5.2 重訪決定論:物理主義、人文主義和技術
5.3 生物技術:自動機的歷史
5.4 賽博文化理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