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延濱,當代作家。現(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詩歌委員會主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8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文編專業(yè),80年在校期間發(fā)表詩作《干媽》獲中國作家協(xié)會(1979-1980)詩歌獎,,讀大學期間被吸收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1982年畢業(yè)后在《星星詩刊》任編輯,副主編、主編共十二年。1993年評為正編審首批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由國家人事部調(diào)入北京廣播學院任文學藝術系主任。1995年調(diào)到中國作家協(xié)會《詩刊》雜志社任副主編、常務副主編、主編。,在北京工作期間曾先后擔任文藝獎項評委有:中國廣播文藝政府獎評委、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評委、魯迅文學獎(1-4屆詩歌,5屆散文)評委會副主任等職。2011年評為正高二級專家,2012年擔任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詩歌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被選為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迄今已出版?zhèn)人文學專著47部。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法、俄、意、德、日、韓、羅馬尼亞、波蘭、馬其頓文字。
不知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么一段經(jīng)歷,在記憶中留下一段對黑暗很深的、難以忘懷的感觸,我把這種感觸叫作“荒野無燈”。小時候怕黑,怕一個人待在家里,怕窗外那些與神怪故事相連的響動。這種恐懼不是對黑暗本身,而是對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長大了,常走夜路,在鄉(xiāng)間,在大山里,一次又一次地強化了我對黑暗的印象。天地渾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無星無月,有時飄灑一些無端的雨絲,黑影幢幢,或是濃云或是山影或是樹陰,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開,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攏,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這時候,我往往疾走如飛,目光朝著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盞燈像螢飛進心田,猛然點燃溫暖全身的火—一種熱愛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總會經(jīng)常穿行于荒野無燈的境界,如火車會鉆進漆黑的隧洞。當列車在長長的隧洞中穿行時,雖然身處險境,但作為乘車人,我們處之泰然,泰然是因為一種信任感和依賴感。是的,我們處于這個鬧哄哄的世界,常常身處黑暗而不驚,有時來自一種盲目依賴和盲目信任。我讀高中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深夜值班站崗,但回頭看一眼同伴的眼睛,便相信這兩個小時不會出事。現(xiàn)在回想起來,因為無知,反而坦然。 孤絕是一種人生境界,它對我們所產(chǎn)生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獨行夜路所帶給我們的刺激。有時我們身處鬧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兩旁是紅紅綠綠的彩燈,而我卻如處荒野,心里刮著凄冷的風。誰都可能產(chǎn)生這種體驗,你明明被這個世界緊緊摟著,然而內(nèi)心卻感到自己是無人理睬的棄兒。 不僅在鬧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會有這種孤絕感。那些熟悉的臉一下子變得陌生了,沒有一張嘴對你說真話,沒有一雙眼睛使你感到溫暖,無靠無助的感覺緊緊攫住你的心,從環(huán)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無燈”。乞助和尋求憐憫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脫方法,可惜這種解脫是以出賣或出讓尊嚴與自信為代價的。
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難以擺脫的黑暗,它對于每個人都是一樣嚴酷。這種黑暗也許是一個大時代的國家民族的浩劫,個人只分擔了其中的一份;這種黑暗也許只是個人命運中的小插曲,諸如失戀、被誣、疾病等等,對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瑣事。然而每個人在通過這段黑暗時所產(chǎn)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脫的方式也會各異。 說到這里,我可以認為人是有靈魂的,因為我們平素看不到的內(nèi)心世界,在這個時候往往會顯影,會左右我們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詩,應該是孤絕心境的最美描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在此絕滅之境,能夠不與人為伍的獨釣又是一種境界,而能在絕滅孤絕之中釣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師講課總是說這是詩人失意心態(tài)的寫照。
其實,人難免不失意,失意時不失人格,不失風骨,不失高潔,才可獨處寒冷的江峽中,成為高天銀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會如何哪?我曾問自己。我說,我不如他,我不會怕冷,卻會怕這荒野沒有一盞喚我回去的燈??
1991年
(注:2007年高考語文試卷閱讀題將此文題目改為《燈火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