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奎良文集(第四卷)》主要內容包括:試論馬克思以人為本的哲學發(fā)展軌跡、面對世紀之交:馬克思學說的新征程、馬克思晚年學說與鄧小平理論的重合點、馬克思晚年的設想與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
張奎良先生于1937年6月出生在遼寧省新民縣,當代著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是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轉向的主要推進者之一,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有機契合的倡始人之一。張先生1956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基礎系學習,1960年大學本科畢業(yè)后被分配到黑龍江大學哲學系任教至今,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歷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和顧問、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哲學學會會長和名譽會長,對馬克思的早期哲學思想、實踐哲學、東方社會理論和晚年人類學筆記等領域有較深的研究,是學界公認的這些研究領域的國內著名專家。他具有傳統(tǒng)知識分子那種拳拳的報國之心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而他研究的特色總是把哲學的基本理論同現(xiàn)實結合起來,對歷史的發(fā)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從哲學的高度進行反思和總結,這構成了他的研究來源于生活、回應生活的重大問題的突出特色。張先生不僅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造詣,而且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思維,因而能夠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在現(xiàn)實問題研究的基礎上統(tǒng)一起來。他曾就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政治文明、以人為本、實踐唯物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必然關聯(lián)、和諧辯證法等思想在國內率先提出過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見解,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推進了學界對馬克思思想的研究。
作者簡介:
張奎良,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哲學會名譽會長。
試論馬克思以人為本的哲學發(fā)展軌跡
面對世紀之交:馬克思學說的新征程
馬克思晚年學說與鄧小平理論的重合點
馬克思晚年的設想與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唯物史觀的人學意蘊
——兼答徐亦讓、唐正東同志
馬克思哲學的時代內涵及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
哲學的希望之光
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生及其邏輯系統(tǒng)
前言
導論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地位
及其偉大意義
上編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是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新篇章
第一章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源頭
一、經濟文化落后國家概念的提出
二、跳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
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馬克思晚年設想的比較分析
第二章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社會主義實踐科學總結的結晶
一、前蘇聯(lián)社會主義模式的歷史教訓
二、東歐對社會主義改革的實踐探索
三、中國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評價
第三章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和形成
一、改革開放的思想準備,全面的整頓和對“兩個凡是”的批判
二、關鍵的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
三、中國經濟改革的起步,農村的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試行
四、政治體制改革的設想和實施
五、拓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視野,黨的十二大和十三大
六、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fā)展鄧小平的南方談話
七、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系統(tǒng)化
第四章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前提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
二、“左”右兩種傾向的轉向,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三、照搬外國不能發(fā)展社會主義
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新課題
一國兩制構想的理論價值
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改革的“五化”模式
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創(chuàng)新——簡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歷史地位
準確地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
《張奎良文集(第四卷)》:
在馬克思看來,既然人的本質存在于人的社會關系中,那么,為了揭示人的本質首先就要對社會關系進行解剖。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把社會關系分成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思想關系只是不以人們的意志和意識為轉移而形成的物質關系的上層建筑,而物質關系是人們維持生存的活動的形式(結果)”。具體說來,馬克思“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來,并把它當做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抓住經濟關系,特別是生產關系,就把握住了現(xiàn)實人的生存和利益的基礎,就可以使社會關系這個概念繼續(xù)深化,從而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的本質來。生產關系在人的本質的揭示中能夠起這樣大的作用,是因為:
第一,現(xiàn)實的人首先是經濟的人,經濟不僅構成人類生存的基礎,而且是社會根本利益之所在。而生產關系正是經濟活動的基礎。一般來說,不同的生產關系或在生產關系中的不同地位就形成了不同的階級,從而形成了不同的人,F(xiàn)實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這就告訴我們,人的本質決不是虛無縹緲的,現(xiàn)實的人具有現(xiàn)實的本質,而決定人的現(xiàn)實本質并把人們區(qū)別開來的首先是生產關系。
第二,任何生產關系都不是隨意建立起來的,它作為生產力的實現(xiàn)形式總是與一定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通過生產關系,可以透視生產力,并把現(xiàn)實的人的本質的探討與一定的生產力水平聯(lián)系起來。馬克思十分重視從生產力角度來揭示人的本質和素質,認為不同的生產力造就了不同的人。所以他說人“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
第三,生產關系是個歷史范疇,生產關系的歷史發(fā)展決定了人的本質的歷史演變。馬克思一向認為,人具有歷史性,都“是從歷史中產生的”,是“一定的歷史的結果”。這種歷史的個人,并不是來自于“人類的天性”,而是由不同時期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所決定的。馬克思曾經抨擊封建生產關系及由此形成的社會等級制度遵從“動物的世界觀”,因而封建社會的人遵循動物的先天血緣原則,具有強烈的等級觀念和奴性。而資本主義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生產關系通行等價交換原則,人不僅是平等的,而且人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決定的,這就形成了資本主義時代人的平等觀念和競爭性與進取性。十分明顯,這兩種不同的人是由兩種不同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造就的,因此,通過對生產關系的歷史考察就可以把握在歷史中形成的人。
《資本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人進行經濟解剖的典范。但是,經濟解剖僅僅是《張奎良文集(第四卷)》的一方面功能,透過它可以看到人的存在的現(xiàn)實基礎,看到活生生的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總是不理解人與物之間的真實關系,總是以為商品就是單純的物,在它后面不可能隱藏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則相反,“凡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看到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的地方(商品交換商品),馬克思都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