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孟子就提出“仁、義、禮、智”,漢朝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古人稱之為“五!。常者,恒也,其精神可以越過地域和時代而永恒!拔宄!弊鳛橹腥A倫理主體的重要部分,貫穿中華倫理的發(fā)展中,它們既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又形成一種道德意識和理念……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融會百家,形成了儒、道、法、墨等思想體系,概括、提煉出理念、價值、規(guī)范、信念構成的文化體系,鑄就了中華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高尚品質、思維方式和文明準則。這些豐富的思想遺產,經過千百年的錘煉,世代相傳,匯集成博大、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構成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這些核心思想,通過語言、文字,滲透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維系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不斷強盛的精神家園。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孟子就提出“仁、義、禮、智”,漢朝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古人稱之為“五常”。常者,恒也,其精神可以超越地域和時代而永恒!拔宄!弊鳛橹腥A倫理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中華倫理的發(fā)展中,它們既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又形成一種道德意識和理念,兩千多年來,已經成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構成元素,成為全世界華人精神文化的根系所在,牽動、影響和輻射著整個社會道德規(guī)范體系,也提升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
“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代表五個核心道德觀,對于確定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方向,錘煉民族性格,培育中華精神,起到了重要歷史作用,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中最核心的因素。
仁: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首次將整體的道德規(guī)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仁者,愛人也,即人與人之間要相互關愛。這就要求我們以立己立人,不吐剛茹柔,待人寬厚友善。只有擁有老吾老幼吾幼之懷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理念,方能實現(xiàn)以人為本、雍容和諧的社會理想。
義: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述了“義”,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把“義”作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之一。義者,宜也,即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這就要求我們將義作為人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先義后利,行為處事要公正合理,為人正派,愛憎分明。
禮: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鬃右惨笕说难孕蟹隙Y。禮者,體也,既指周禮的禮節(jié)、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guī)范。進退周旋得其體,乃是正人身之法也。這就要求我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guī),不敗人倫,以正為本。禮是中華文化的突出精神,繼承和發(fā)揚禮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xiàn)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xiàn)“達德”,而要實現(xiàn)“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智者,知也,即知曉是非陰陽,文理密察,是為智也。這就要求我們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處事果斷周密。這與我們今天提倡的科學發(fā)展觀相對應,從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學智慧。
信:“信”既是儒家實現(xiàn)“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yǎng)的內容之一。儒家把“信”列入“五!敝校鳛榱、治國的根本。信者,不疑也,誠實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終不渝”。講誠信是中華民族公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這就要求我們處世端正,不誑妄,不欺詐,誠實穩(wěn)重講信用。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以人為本,以情為重,倡導仁愛、道義、明禮、誠信及事關個人修身和社會生活的一系列言行規(guī)范。我們的祖輩、父輩和歷代的社會精英,都受到過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如今,中華民族文化中禮義廉恥的傳統(tǒng)道德仍然是現(xiàn)代社會重要的精神資源。因此,正確認識“仁、義、禮、智、信”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需要。
將“仁、義、禮、智、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進行弘揚的提法,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視。2014年2月24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要認真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說:“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發(fā)展現(xiàn)實文化有機統(tǒng)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張自強不息、剛健有為。這種精神境界,包含了主動進取的有為精神,也包含擔當?shù)懒x、不屈不撓的社會責任,還包含正直人格和主動創(chuàng)造。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正是這種精神志向,塑造了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磨礪出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民族精英。當今社會迅猛發(fā)展,面對新形勢下的社會誠信與道德倫理等問題,我們可以從歷史的積累和經驗中汲取力量,運用智慧,去面對,去解決。
有鑒于此,我們推出這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叢書》,采用名言格言、成語典故、故事傳說等形式,對“仁、義、禮、智、信”逐字進行闡釋和解讀,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努力將其作為建構公民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參照,目的是為了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道路上貢獻一份綿薄的力量。以“五常”為傳統(tǒng)美德的代表,并不是說其中沒有舊時代的烙印和封建性糟粕,也不是說它已把傳統(tǒng)美德囊括無遺,希望讀者朋友理性閱讀,書中所選所注如有不當,懇請廣大讀者指正。
名言·格言
成語·典故
愛人利物
當仁不讓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見仁見智
仁者無敵
殺身成仁
以德報怨
負荊請罪
風馬牛不相及
梁上君子
相濡以沫
故事·傳說
仁孝篇
孟宗哭竹
臥冰求鯉
實夫拜虎
孝子黃香
緹縈救父
蘆衣順母
掘地見母
孝子李忠
曾子立孝
棄官孝母
仁德篇
仁德虞舜
賢君大禹
仁德一生
釋之勸諫
賢相孔明
“東坡坐石”
仁德杜環(huán)
王旦薦賢
季札讓國
寬仁賢士孟嘗君
寬宏大量的鮑叔牙
丙吉寬待車夫
仁義篇
伏波將軍馬援
仁俠之士朱云
千古第一將趙云
邴原助友
竊符救趙
墨子破云梯
仁者顏真卿
殺身成仁的文天祥
仁愛篇
柳盧睦族
子敬束帶
溫公愛兄
姜氏兄弟
田真嘆荊
世恩教弟
仁愛滿堂
清廉孔奮
樂善好施李士謙
仁醫(yī)孫恩邈
仁商陶朱公
《仁/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叢書》:
垂惻隱于有生,恒恕己以接物者,仁人也。
出處: 晉·葛洪《抱樸子·外篇·行品》 解析: 惻隱:是說對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也形容對人寄予的同情,出自《孟子·告子上》:“側隱之心,人皆有之!泵献诱f: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使之善良,這就是我說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于天生的資質。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恥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
此句的意思是施放同情心在一切生物的身上,常常從推己及人的角度去處理問題,能這樣做的人就是仁愛的人。做人應富有愛心,寬厚待人。
不仁愛則不能群,不能群則不勝物,不勝物則養(yǎng)不足。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刑法志》 解析: 如果不心懷仁愛,就不能和別人結成群體,而不結成群體就不能利用自然界的資源,不能利用自然界的資源就會導致生活給養(yǎng)不足。
這句話出現(xiàn)在《漢書·刑法志》不是偶然的。實際上,也體現(xiàn)了一種仁愛觀。仁愛也好,慈善也罷,都是人際關系的黏合劑,也是維系社會正常運轉的必要舉措之一。古人說“富而不濟”,讓人困頓饑寒而死,是不可饒恕的。慈善,是指對人關懷,富有同情心,或者說是一種“有無相恤,患難相救”的行為。
無論是儒家主張“仁者愛人”,還是墨家提出“兼相愛”,雖然在不平等的社會中都具有空想性,但那種“惟善以為寶”(《禮記·大學》)的精辟見解,“施生愛人”(《白虎通義·情性》)、“相濡以沫”(《莊子·大宗義》)的友愛精神,至今仍有其積極的意義。慈善是一種美德。先秦的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保ā独献印ぐ苏隆罚┮庵^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三國時的曹丕認為:“善者,道之母,群行之主!保ā兜湔摗と泵罚┬猩撇粌H孕育著美德,也是各種善舉的根本。崇尚公平,助人為樂,使之幸福。所以說,“善心比復仇更高貴”,“一顆好心抵得過黃金”。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
出處: 《墨子·卷四·兼愛中第十五》 解析: 墨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思想家。他對“仁”做出了自己的解釋,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仁人”,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夠為天下所有的人謀取利益,為天下所有的人解除痛苦。
墨子的“兼愛”思想正是要求每個人都從集體利益出發(fā),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矛盾的時候,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甚至為他人利益而舍棄自身利益。由此看來,“兼愛”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仍有積極意義,因為“兼愛”思想正確地處理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但是,兼愛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視。因為兼愛的目標比較抽象,和社會現(xiàn)實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們也不容易隨時都對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做出正確的處理。集體利益對于老百姓來說顯得高高在上,所以統(tǒng)治階級應自上而下地把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結合,以此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出處: 《論語·里仁篇第四》 解析: 孔子說,一個人真正達到了仁的修養(yǎng),不僅會去愛好人,也會設法改變壞人,感化壞人。所以說,一個真正忠于仁的人,看天下沒有一個人是可惡的,對于別人認為可惡的人也會愛護他,憐憫他,感化他。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處: 《孟子·離婁下》 解析: 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有仁愛之心的人會愛別人,懂得禮讓的人會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總會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總會尊敬他。這兩句話意在說明人們之間的感情是互動的,關愛、尊敬別人,也就能得到別人的關愛、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