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一段住事,《老照片》出版也有五個年頭了,把以前出過的集子合成四大本珍藏版,也算給《老照片》留個歷史照片吧!“逝鴻片羽”、“舊事重溫”、“凝望集”、“故時風物”、“名人一瞬”、“秘聞片影”、“私人相簿”、“環(huán)球影存”、“記者手存”、“法國專稿”、“照片考證”、“再品齋”、“事件寫真”……在回蕩著回憶的背景音樂聲中,你可以慢慢咀嚼每一個故事、每一張照片、每一個細節(jié),細細體味我們經(jīng)歷過的或未經(jīng)歷過的、聽說過的或未聽說過的,任這些云煙般的往事穿透時空、縈繞在我們的心頭耳邊……《老照片(第104輯)》出版后風靡海內(nèi)外,至1997年每輯銷量達30萬冊,是當年十大暢銷書之一。
韋亞南 父親與西藏
陳本鈞 時代大變革中的一位知識女性
崔英 大舅
李守民 我的母親
秦博瑞 平凡的母親
李義福 1957年:岳父參加國慶大閱兵
史衛(wèi)平 1914年:德國飛機迫降海州
薛原 1948年:美國兵鏡頭里的青島“相貌”
王道 倩影芳蹤今何在
譚金土 相框里的秘密
胡存珠 大閨女小女婿
齊國利 青春的腳步
劉劍俠 1960年:省醫(yī)療隊在濰坊
于澤濤 饑餓年代的存照
孫國輝 兩位國際友人的赤峰之戀
沈飚 1952年中國農(nóng)民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
林明 《老照片》與老照片
黃崇華 《老照片》情結(jié)
王永義 我和《老照片》的不解緣
蘇昀 一晃十四載
馮克力“個人主義價值”的聯(lián)想
封面 連云港的教會醫(yī)院手術(shù)樓(史衛(wèi)平)
封二 彼時的文人雅集(林靂)
封三 顧家女性親戚在園林留影(王道)
《老照片(第104輯)》:
平凡的母親 秦博瑞 母親生于民國之初,和彼時絕大多數(shù)女性一樣,沒有自己的名字。嫁于父親之后,以秦王氏稱之。開明的父親認為人當有名,后來便為母親取名王惠蘭。
1915年母親生于安丘縣高崖街(今屬昌樂),1962年病逝于濰坊,享年僅47歲。英年早逝,家人悲痛不已。今年適逢母親100周年冥誕,遠逝的音容笑貌重又縈繞在兒女們心間。
母親一生育有二子三女,21歲時頭胎生我,因逾期多日才分娩,母親備受拖累。不久,父親便去博山投奔本族兄長、民族企業(yè)家秦魯豐先生,在他開辦的“魯興”煤礦,當了一名雜支房“先生”(即今之會計)。母親便抱著幼小的我,住到了姥姥家。恰在這時,我生了極嚴重的“鵝口瘡”,多日不能吃奶,日見瘦弱,奄奄一息。嬸子大娘們看著我沒有希望了,便勸母親把我放棄了吧,母親聞聽此言邊流淚邊把我緊緊抱在懷里,表示決不放棄,到處求爺爺告奶奶請人家“拿死馬當活馬醫(yī)”!澳笎鬯,金石為開”,后來找到一位民間中醫(yī)用偏方治好了我的病,從死亡線上把我拉了回來! 一年夏天,母親抱著我在田間幫著舅舅看西瓜,突然黑云密布下起了瓢潑大雨,霎時間上游的洪水洶涌而至,原本就不甚堅固的瓜屋子一下子被卷進了漩渦,漫腰深的大水沖得人無法站立。母親一手死死地把我攬在懷里,生怕有半點閃失,一手拽著舅舅在一片汪洋中掙扎。雨后看到滿坡沖爛的瓜秧和遍地即將成熟的西瓜,兄妹二人抱頭痛哭一場。母親低頭看著懷中的我安然無恙,立即轉(zhuǎn)悲為喜。在我兩周歲時,母親帶我去博山找父親?扛赣H低微的收入,生活難以為繼,母親便幫人縫縫補補,洗洗涮涮,掙幾個零錢補貼家用,1943年夏天,父親回老家向博山販運木材(彼時家鄉(xiāng)盛產(chǎn)松柏,木材資源豐富),一段時間沒有在家,駐博山的日本憲兵隊誣陷他有“八路嫌疑”,夜間到我家搜捕,母親聞訊嚇得跳墻躲藏,跌落在趙姓鄰居院內(nèi),腳踝骨折,一躺就是半年多動彈不得。加之我姥姥在家鄉(xiāng)高崖,因抗拒日本鬼子搶奪她養(yǎng)的老母雞和辣疙瘩咸菜,被打得頭破血流。從此母親對日本鬼子殘害中國人的罪惡行徑,更是恨之入骨。1945年春,全家遷居濰縣,父親在其族侄開的生油代理店里幫忙。此時大妹已經(jīng)兩歲,第二年又添了二妹,一家五口,日子過得有些拮據(jù)。家里全部針線由母親一人承擔,衣服、鞋子大都是她挑燈熬夜做的。
特別是她自己在腿上搓麻線,納鞋底,做布鞋,既合腳又結(jié)實,一雙能頂買的兩三雙穿。
1947年,時為高崖街一村村長的大舅王玉堂,在轉(zhuǎn)移過程中被還鄉(xiāng)團分子殺害。母親得知后,雖悲痛萬分,卻深明大義,表現(xiàn)得異常鎮(zhèn)定,她知道一奶同胞的兄長是為了貧苦老少爺們的解放而犧牲的,死得光榮,死得其所。濰縣解放前,家里的日子越發(fā)不好過了,母親便帶著我們到城外挖野菜回家充饑。解放后父母干起了餐飲業(yè),日子逐漸好了起來,并相繼添了三妹和弟弟,一家七口,其樂融融。正當生活越來越好的時候,母親卻罹患上了宮頸癌。當她得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癥”時,十分坦然。后期雖經(jīng)常疼徹肺腑,但始終表現(xiàn)鎮(zhèn)定,不讓兒女們?yōu)樗y過。雖經(jīng)中西醫(yī)多方治療,最終也未能挽救母親的生命。
母親的一生雖然平凡而短暫,但她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卻能代代相傳。母親沒進過一天“學屋”門,但卻諳熟許多民間流傳的“治家格言”,知事達理,甚至能“出口成章”。經(jīng)常運用一些富有哲理的俚語,教育我們怎樣為人處事。在教育我們怎樣做人時說,“從小看看,長大一般”,“一歲不成驢,到老是驢駒”,要我們從小學好,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在講怎樣處事待人時說,要“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教我們互敬互愛并倍加敬重別人;在教導我們怎樣居家過日子時說,“勤緊(勤勞節(jié)簡之意)、勤緊,吃飯拿準。懶惰、懶惰,必定挨餓!” 母親的諄諄教導,代代相傳,我們子子孫孫受益匪淺。謹以此拙文,表達對母親百年冥誕的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