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彩是全國普遍流行的節(jié)令風物,亦稱花燈,與一般照明用的燈具存在著差異,但界定標準并不明顯,不少燈具也具備觀賞與裝飾的功能;而燈彩也與燈具一樣具有照明的功能。
《中華燈彩》所說的中華燈彩,則側重于觀賞性能、娛樂性能更鮮明的花燈。
《中華燈彩》由李蒼彥所著,他在北京工藝美術行業(yè)工作多年,既是經驗豐富的業(yè)內管理者,又是直接參與工藝美術創(chuàng)作的設計師,還是專注于研究的學者。已經出版的《美的品味》《美的求索》《手工藝品制作技法》《中國民間工藝史話》《彩蛋技法》等專著,都是工藝美術研究的學術成果,體現(xiàn)著李蒼彥對北京工藝美術研究、中國工藝美術研究的義無反顧與殫精竭慮。這一本《中華燈彩》,則是李蒼彥的又一部力作,值得一讀,再讀。
燈彩是全國普遍流行的節(jié)令風物,亦稱花燈,與一般照明用的燈具存在著差異,但界定標準并不明顯,不少燈具也具備觀賞與裝飾的功能;而燈彩也與燈具一樣具有照明的功能。這里所說的中華燈彩,則側重于觀賞性能、娛樂性能更鮮明的花燈。
各地藝人利用當地特有的材料制作花燈。竹、木、藤、紙、絹、布、麥秸、牛骨、玻璃、金屬、花草、蔬果、冰雪等都可以成為制燈的材料。又用彩繪、雕刻、刺繡、烙花、剪紙、針刺等工藝方法進行裝飾,因此,中國花燈異常豐富多彩。
花燈的民俗性很強,本身即起源于民俗事項。誕生于民俗的花燈,反作用于民俗,使民俗事項更加豐富,更加穩(wěn)定,終于成為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標志。元宵節(jié)也叫“燈節(jié)”,花燈在此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除了一般意義上的裝點節(jié)日、渲染氣氛、娛樂歡慶功能之外,花燈在許多民俗領域都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中國臺灣的金門、臺南等地,盛行在祭祀家廟時奉獻燈籠,這種特制的燈籠高近一米,白燈紅字,異常古樸莊重。這種燈材料考究,工藝復雜,成本很高。但是,大家不惜工本,每年都要重新定做。目的是對祖先呈獻一片虔心,希冀以此紀念先人的功績,祈禱先人的護佑。
廣東潮州,有一種特殊的花燈,叫做“丁屏”,丁是燈的別稱,意思就是“燈屏”。基本形式是一個小舞臺式的屏臺,里面安置用泥、木、絲織品做成的古裝人物,一屏就是一出戲。在元宵節(jié)期間大量擺放街頭,供人觀賞。這種燈屏表現(xiàn)的故事情節(jié)多為潮州所特有,除觀賞功能之外,認知意義非常突出。
河北蔚縣則傳承著一種特殊的花燈活動“拜燈山”。每年除夕的黃昏,在一座專門用于點燈的土樓里一層一層地安置數百盞“燈碗”,用這些燈碗排成巨大的文字短語,如“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平安如意”、“天下太平”,等等。
入夜,點燃燈碗,在遠處就能看到這些巨大的發(fā)光的字句,這就是“燈山”。村里的人在家廟前集合,敲鑼打鼓,走向“燈山”,走在最前面的是個坐在輦上的七八歲的小男孩,他就是今年的“燈官”。全村的人跟在燈官的后面,依次向燈山行禮膜拜。祈禱一年的豐收與幸福。這一活動,延及至今,已經列入河北省的“非遺”保護項目。
廣東省興寧市所屬鄉(xiāng)鎮(zhèn)盛行“燈慶”、“燈祭”活動,每年的正月十二至十六,各村都舉行不同的以燈為中心的祭祀慶典。下中村把燈視為“神”,每年必做一盞高三米的巨型花燈,全村人統(tǒng)一祭拜。此燈工藝復雜,手法獨特。燈身由上千個雕鏤粘貼的小花朵組成,耗費幾個月的時間,不惜工本精心制作。元宵節(jié)期間,敲鑼打鼓,燃放長鞭,祭祀這個燈神,祈禱一年的平安吉利。
花燈的民俗作用還多,不能一一贅述。只想說明,花燈不僅是節(jié)日的風物,更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載體。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已有8個省市的14種燈彩榜上有名,分別是:仙居花燈、硤石燈彩、泉州花燈、東莞千角燈、湟源排燈、忠信花燈、北京燈彩、上海燈彩、秦淮燈彩、蘇州燈彩、佛山燈彩、潮州花燈、洛陽宮燈、汴京燈籠張。今后還可能有更多的花燈進入名錄。這么多種花燈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說明中國花燈的重要與亟須保護的傳承現(xiàn)狀。為花燈寫書,整理并記錄中國花燈的發(fā)展歷史、工藝流程、品種品類、民俗作用和相關的內容,已經成為急迫的任務。李蒼彥先生為此作出了貢獻,專門寫了一本《中華燈彩》。
李蒼彥已經寫了很多書。他在北京工藝美術行業(yè)工作多年,既是經驗豐富的業(yè)內管理者,又是直接參與工藝美術創(chuàng)作的設計師,還是專注于研究的學者。已經出版的《美的品味》《美的求索》《手工藝品制作技法》《中國民間工藝史話》《彩蛋技法》等專著,都是工藝美術研究的學術成果,體現(xiàn)著李蒼彥對北京工藝美術研究、中國工藝美術研究的義無反顧與殫精竭慮。這一本《中華燈彩》,則是李蒼彥的又一部力作,值得一讀,再讀。
王連海 2012年6月于北京
李蒼彥,高級工藝美術師。北京工藝美術一級大師。北京傳統(tǒng)工藝美術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北京收藏家協(xié)會、北京工藝美術學會、北京地方志學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xié)會、北京博物館學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中國工藝美術全集·北京卷》主編,《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志》編委會委員,《工藝美術家》雜志主編。
引言
第一章 燈節(jié)的緣起
第一節(jié) 紀念“平呂”說
第二節(jié) 敕令“放燈”說
第三節(jié) 道教“三元”說
第四節(jié) “升學開燈”說
第五節(jié) 燃燈“團聚”說
第六節(jié) 祭祀“太一”說
第七節(jié) 敬火“崇拜”說
第八節(jié) “占星、祈子”說
第二章 燈彩藝術史略
第一節(jié) 戰(zhàn)國至漢代的燈具
第二節(jié)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燈具
第三節(jié) 隋代的燈彩
第四節(jié) 唐代的燈彩
第五節(jié) 宋代的燈彩
第六節(jié) 遼金時代北方的燈彩
第七節(jié) 元代的燈彩
第八節(jié) 明代的燈彩
第九節(jié) 清代的燈彩
第十節(jié) 辛亥革命后的北京燈彩
第十一節(jié) 新中國成立后的北京燈彩
第十二節(jié) 中元節(jié)的燈彩
第三章 映彩千秋燈文化
第一節(jié) 燈彩與民間習俗
第二節(jié) 燈彩與節(jié)慶食品
第三節(jié) 燈彩與煙火花炮
第四節(jié) 燈彩與燈謎情趣
第五節(jié) 燈彩與大眾娛樂
第六節(jié) 燈彩與商貿經營
第七節(jié) 燈彩與戲劇舞蹈
第八節(jié) 燈彩與和諧團聚
第九節(jié) 燈彩與古典小說
第十節(jié) 燈彩與詩詞歌謠
第十一節(jié) 燈彩的其他趣聞
第四章 紛呈異彩賞燈品
第一節(jié) 燈品花色
第二節(jié) 花燈的流派
第三節(jié) 千姿百態(tài)的各地花燈
第五章 花燈的分類與鑒賞
第一節(jié) 花燈的分類
第二節(jié) 花燈的鑒賞
第六章 花燈的制作技巧
第一節(jié) 晶明輝耀話光源
第二節(jié) 制作花燈的基本工藝
第三節(jié) 幾種花燈的制作方法
第七章 制作燈彩的名工巧匠
第一節(jié) 歷史上制作花燈的藝人
第二節(jié) 當代北京制作花燈的能工巧匠
第八章 燈彩欣賞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有的專家經過考證認為,燈節(jié)的源頭,還應該往上追溯至遠古時代對火的崇拜。
人對燈的信仰意識,始源于遠古的火崇拜,至晚在商代,就有了“燔柴祭的神”的習俗。甲骨文中有“燎”字,《說文》釋為:“柴祭天也!睂嶋H上所祭的對象很廣泛,有先公、先王、自然神、河川山岳等。到周代才專一為祭天!对娊洝防锒嗵幪岬,如《大雅·早麓》述:“瑟彼柞械,民所燎矣。”注:“燎,祭天也。”《說文》所釋正是周代的情況。
元宵的燈火,雖主要作觀賞用,但民間又多用以驅疫、祈豐收及求子嗣,隱約可見上古對火崇拜的影子。這種祭天的方法,民間至今仍有遺存,如甘肅河西走廊一帶農村的“燎天蓬”習俗。每年農歷除夕之夜,各家各戶將生長于戈壁灘上的香蓬草,俗稱“香柴”,堆于院內或大門外,順著牛棚里站立的耕牛扭頭所朝的方向焚香叩頭,并點燃香蓬草堆,全家人圍繞火堆左轉三圈,右轉三圈,然后把事先準備好的五谷雜糧撒到火堆里,聽著那噼噼啪啪的聲響,待到火勢變弱時,家里的老人小孩在火堆上跳來蹦去。據說這樣會燎去一年的晦氣!舵(zhèn)番遺事歷鑒》述:“歲盡除夕夜,農家積香蓬草于宅院,放火燎天,謂之燎天蓬。逢時家家火光自院內沖出,自遠仰視,團團點點,猶天火燃燒,秋桐霜染,壯乎美哉!庇秩缭谖覈戏揭恍┑胤,元宵之夜人們手舉火把在田野上奔跑,用以表達祈求莊稼豐收的誠意。湖南寧鄉(xiāng)元宵節(jié)舉行焚田活動,稱為“燒元宵”。
農民高呼:“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害蟲螞蟻高山歇”,“燒起蟲蟲,螞蟻天上去呀啊嗬!”深夜里,人們還要點燃蘸茶油的香,插于屋間角落,以驅鼠害。
這可能是原始時代的人們在夜晚祭神、求豐收、點起火把驅除邪氣的遺風。至今在少數民族中亦可找到這類習俗,如每年彝族火把節(jié),彝族人都要燃火把蹦跳于田野中,表示驅除蟲害,求得幸福、豐收,并在月下跪舞,與元宵習俗略同。
此外,還有曾經流行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的燎歲,又稱“庭燎”的習俗。
大年三十(即除夕),家家戶戶清掃庭院,于庭前燃蒼術、柏葉或竹竿,意為燒去一年的穢氣,實有講究衛(wèi)生、消除疾病的作用。《詩經》里已有《庭燎》篇,并有“庭燎之光”的描述。古代的庭燎,是用竹竿作火炬。竹竿燃燒,竹節(jié)內空氣受熱膨脹,竹腔爆裂,發(fā)出噼啪炸聲,以此驅散鬼魔邪氣。后燃燒物有演變,如淮河流域是“燔蒼術”,北京等地是“燒柏葉”,東北黑龍江等地則是“燒炭火”。
蒙古族民間曾流行火祭的風俗,也稱祭火、祭灶。這是一種古老的,帶有原始性的傳統(tǒng)祭祀儀式,是古代生產力低下而產生的。平時,蒙古包或房屋里的鍋灶、火盆和篝火等,均被視為火神而加以崇拜。每逢年節(jié)、遷居或婚禮時都要舉行。各地形式大同小異。一般是將肉、奶酒、奶油、奶食品等放入火中或供在灶火旁,同時進行禱告和祝贊,誦唱祭火祝詞或請喇嘛誦經。農歷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是送迎火神的“年火”日。傍晚,全家圍坐在灶火或火堆旁,由長者將以五色絲線和棉花裝飾的羊脯子放進火里,再行拜火儀式。晚飯多是用米和奶油做的“阿瑪斯”。新疆地區(qū)的蒙古族則是把羊肉放入火中后,再投入羊胸骨、下頜骨、下腿骨各一塊。忌用腳蹬踏鍋灶或在火上烤腳。
昔時四川川西一帶流行點玉皇燈。每到農歷正月初八、初九,當地民間于街頭、交叉路口豎立高7米多的燈竿,燈竿上橫懸三十三盞燈,稱之“玉皇燈”。當第一晚點燈之后,人們連日以香蠟、酒肉供奉守燈的“鬼王”。
民謠日:“燈竿不倒,鬼王不走”。相傳鬼王執(zhí)行玉皇的圣旨,專管眾鬼。民間以為,點玉皇燈祀鬼王,使其管住眾鬼,不使作祟,可避難產、投水等事件發(fā)生,以保一方平安。還有,流行于四川東、西部一帶農村,每逢農歷正月初八、初九,農民把自己制作的燈點于田間,謂之“點五谷燈”,認為可以驅除不祥,使農作物免遭蟲害,獲得好收成。
1989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深夜,民俗學者孫秉山在晉北黃河東岸的保德縣縣城采風,在欣賞四鄉(xiāng)鄰里村鎮(zhèn)百姓們創(chuàng)作的花燈之余,看見當夜“家家戶戶都在自家大門前,點燃一堆用上等的煤塊特意堆成的火!泵铡巴稹保栽⒁馊兆釉竭^越興旺,越過越紅火。在“十五”觀燈、跑旱船、鬧社火時,主要街道場所為了安全,“旺火”堆相應減少,并在旺火的四周圍坐著一圈老年人,一邊飲酒談天,一邊照看“旺火”。此習俗,無疑為元宵的原型,是由遠古時代一直傳下來,與彝族火把節(jié)同源。當然,這種保留著遠古燎祭、原始樸野風格的活動,如今在全國各地已很少見了。
燎祭發(fā)展到后來,分為兩路,一路演變?yōu)榇汗?jié)、元宵節(jié)即燈節(jié)的“旺火”。
另一路則演變?yōu)椤盎鸢选,以至“燈燭”,在周代稱為“燎炬”,《詩經》里不少地方提到;鸢阎两裼行﹫龊线在用。
火崇拜,從燔柴到火把,到旺火與燈燭,直至各種制作精巧的花燈,由自然發(fā)展為一種工藝,信仰也便逐漸滑向娛樂。工藝與信仰成反比,古今中外,從來都是這樣?梢酝葡,元宵的雛形實是遠古先民持火把祭神求豐收,漢代燃火祭太一是其遺風,后來演變?yōu)榛艄?jié)。當然同時也融合了道教、佛教的思想與習俗,并不斷加入各種民間習俗、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