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核心是力求以智謀取勝,內(nèi)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戰(zhàn)爭規(guī)律、謀略、政策、經(jīng)濟、外交、天文、地理以及氣象等多方面內(nèi)容,它所包含的思想廣博精深、觀點嚴謹,我們應該不斷學習《孫子兵法》,加強自身的素質(zhì)修養(yǎng)。
悠悠千載,中華民族積淀了多少瑰麗的文化珍寶!《孫子兵法》作為其中一朵奇葩,已經(jīng)盛開在了異國的土地上。而作為龍的傳人,特別是作為學生的我們,有理由珍惜自己祖國母親的豐厚文化底蘊,好好地研究它,挖掘它,傳承它。
《三十六計》是根據(jù)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總結(jié)而成的一部兵書。它流傳久遠,集歷代韜略、詭道、兵法之大成,被歷代兵家、政治家廣為援用,素有謀略奇書之稱!度嫛吩囊罁(jù)《易經(jīng)》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cè)、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及其相互轉(zhuǎn)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縱觀《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猶如欣賞一場中國古代軍事政治家們在干變?nèi)f化的歷史舞臺上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
適讀人群 :3-10歲 本套美繪青少版系列圖書旨在培養(yǎng)青少年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儲備,拓展青少年的閱讀面,知識面,從而提升青少年的整體綜合素質(zhì),使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長,潛能得以充分地發(fā)掘。圖書配有精美手繪插圖,使閱讀不在乏味,給孩子帶來閱讀的愉悅,并從中體味到生命的快樂和意義。以淵博的知識去適應和面對未來社會的需要和挑戰(zhàn)。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美繪青少版)》是先人在戰(zhàn)爭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典著作,其中包括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璀璨瑰寶。
孫子兵法
第一章 計 篇
第二章 作戰(zhàn)篇
第三章 謀攻篇
第四章 軍形篇
第五章 兵勢篇
第六章 虛實篇
第七章 軍爭篇
第八章 九變篇
第九章 行軍篇
第十章 地形篇
第十一章 九地篇
第十二章 火攻篇
第十三章 用間篇
三十六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度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第十計 笑里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尸還魂
第十五計 調(diào)虎離山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 渾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 關(guān)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 假途伐虢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 假癡不癲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 反問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 連環(huán)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
第一章 計篇
孫子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jīng)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將,五日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日: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quán)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文
孫子說:戰(zhàn)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它關(guān)系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得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要通過對敵我五個方面的分析,通過對雙方七種情況的比較,來預測戰(zhàn)爭勝負的情勢。這五個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領(lǐng),五是法制。所謂政治,就是指人民和君主要同心同德,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所謂天時,就是指晝夜、寒冷炎熱、四季變化。所謂地利,就是指路途遠近、地勢險要平坦與否、戰(zhàn)場廣闊狹窄與否、生地還是死地等地形條件。所謂將領(lǐng),就是指將帥的才智、威信、仁義、勇猛、嚴明等品質(zhì)。所謂法制,就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的職責與管理、軍需的配備與使用。凡屬這五個方面的情況,將帥都不能不知道。能充分了解這些情況的就能打勝仗,不了解這些情況的就不能打勝仗。所以要通過對雙方七種情況的比較,來預測戰(zhàn)爭的情勢: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將帥有才能?哪一方得天時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夠貫徹執(zhí)行?哪一方兵強馬壯?哪一方士兵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公正嚴明?我們依據(jù)這些,就能夠判斷誰勝誰負了。
君王的將帥如果具備我選將的標準,用兵作戰(zhàn)便能勝利,要任用他、留住他;君王的將帥如不符合我選將的標準,打仗必會失敗,要放棄他、不用他。
籌謀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納,于是就造成一種態(tài)勢.作為外在的輔助條件。所謂態(tài)勢,即憑借有利于己的條件,靈活應變,掌握作戰(zhàn)的主動權(quán)。
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的行為。因此要做到能打而裝作不能打,要打而裝作不愿打,要打近處而裝作要打遠處,要打遠處而裝作要打近處。敵人貪利就用利益引誘他,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力量充實就注意防備他,敵人兵強馬壯就暫時避開他,敵人氣勢洶洶就設(shè)法擾亂他,敵人謙卑慎行就要使之驕橫松懈,敵人休整良好就要使之疲勞,敵人內(nèi)部和睦團結(jié)就要設(shè)法離間他。要在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發(fā)動攻擊;在敵人意料不到之時采取行動。這是軍事家克敵制勝的訣竅,是不可預先講明的。 開戰(zhàn)之前就預計能夠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勝利條件充足;開戰(zhàn)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籌劃不周.勝利條件不足;I劃得越周密、條件越充足,獲勝的可能越大;籌劃得越疏漏、條件越不充足,獲勝的可能就越小,更何況不作籌劃、毫無條件呢?我們依據(jù)這些來觀察,那么勝負的結(jié)果也就呈現(xiàn)出來了。
歷史重現(xiàn)
勾踐滅吳
吳越之戰(zhàn),是春秋末期位居長江下游的兩個諸侯國吳和越之間進行的最后一次爭霸戰(zhàn)爭。自公元前510年開始,持續(xù)至公元前475年,歷時共35年,中經(jīng)吳伐越的橫李之戰(zhàn),越伐吳的夫椒之戰(zhàn)、笠澤之戰(zhàn)和姑蘇圍困戰(zhàn),最終以吳的滅亡而告終。
公元前514年,闔閭登上吳國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吳國的原楚國貴族伍員(伍子胥)和齊國的孫武,改革內(nèi)政,“立城郭,設(shè)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擴充軍隊,加強戰(zhàn)備,并制定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zhàn)略方針。而當時位于今天浙江北部地區(qū)的越國,領(lǐng)土狹小,人口稀少,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相對落后。
楚國為聯(lián)越制吳,積極扶植越王允常,從而使其力量迅速壯大。公元前510年,吳國進攻越國,兩國爭戰(zhàn)就此展開,雙方你來我往,開始了長期的拉鋸戰(zh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