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并流核心區(qū)社會秩序的建構與維持機制研究
定 價:52 元
叢書名:艽野東南的民族叢書/何國強主編(系列二)
- 作者:王曉 著
- 出版時間:2016/12/1
- ISBN:9787306058935
- 出 版 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H31
- 頁碼:269
- 紙張:純質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三江并流的核心區(qū)處于滇西北民族走廊,自古便是藏緬語各族遷徙流動的重要通道。各族長期的接觸與交流,使該區(qū)形成了多民族雜居、多宗教共處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然而,身份特征的懸殊并沒有給當?shù)厝说慕煌鶐砣魏尾槐;相反,他們卻能夠彼此尊重、互惠互融,共同建構和維持了一個和諧共生型的社會秩序。本書即以三江并流的核心區(qū)域為考察點,采取點面結合、縱橫對比的方法,探討從古至今影響當?shù)厣鐣刃蚪嬇c維持的因素、它們各自的運行機制和特點,以及發(fā)生了怎樣的變遷。本書資料翔實,很多為作者田野調查的第一手材料,論證客觀中肯,為讀者全面、真實地展現(xiàn)了當?shù)氐娘L貌。
1.本書為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成果《艽野東南的民族叢書》系列二中的一本。
2.本書全面、真實地展現(xiàn)了三江并流核心區(qū)社會秩序的建構與維持機制。
后記
《圣經》云:“凡事謝恩。”本書從選題敲定到田野工作和文獻查考,再到文本撰寫,直至出版,其間有太多的人給予我最無私的關心和幫助,有太多的事情值得去追憶和珍藏。借此機會,特意向你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首先,我要發(fā)自肺腑地感謝我的學術領路人何國強教授。三載門下受教,何老師在學業(yè)和生活中都給了我最無怨無悔的幫助。正是他孜孜不倦的教導和鼓勵,使我的知識水平和學術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推敲本書選題的過程中,何老師與我進行過無數(shù)次的交談。他高屋建瓴式的提點總能讓我在困頓之時靈光乍現(xiàn),少走了許多彎路;在本書撰寫過程中,何老師不但為我提供了大量有用的資料,而且還定期“查崗”,詢問寫作進展情況;初稿完成后,小到標點符號、句型句法,大到內容架構、觀點商榷,何老師都不厭其煩地修改潤飾。應該說,在學術生涯的起步階段能夠遇到一位如此負責的老師是我的幸運;仡^想來,如果沒有何老師的操勞和支持,本書實難按時完成。但由于自己資質魯鈍、學識淺薄,對導師的耳提面命只能理解十之一二,所以本書仍有很多需要延伸和深層挖掘的地方,自覺愧對老師的期望!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唯有不斷地努力,才能報答老師的教誨之恩。同時,也要感謝張應強、周大鳴、張振江、劉志揚、麻國慶、鄧啟耀、劉昭瑞、譚同學、朱愛東、朱健剛等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的諸位老師,在我當年求學的時光中,他們都曾給予我不同方式的指點和幫助,使我受益匪淺。
感謝身邊的朋友李亞鋒、李何春、羅波、韓彥、鄒禮躍、羅兆均和陳貴明,我們曾經一起學習,共同生活,留下無數(shù)美好且難忘的回憶。尤其是羅波和羅兆均,他們不但為我撰寫本書獻計獻策,而且還時刻照顧我。每當我思緒不清、舉步維艱的時候,他倆總是我固定的求助和傾訴對象。本書稿的順利完成,理應有他們的一份功勞,而這份干凈又純潔的友情也值得我用一輩子去銘記。
在搜集材料的田野過程中,我結識了許多好心的朋友和鄉(xiāng)親。肖杰一老人、徐貴生夫婦、鮑金漢老人、劉文高老師、姚飛神父、吳公底會長、金安此里、劉海清、劉海云、劉金海、劉小弟、和玉龍、吳飛、扎西頓珠和阿旺等都曾對我伸出過援助之手,而我也正是靠著他們的支持和幫助,才得以順利地融入田野并獲得大量的口述史料。田野調查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寄宿在徐貴生家中,他們夫婦二人待我猶如親子,使我雖身處異域,卻處處感受到家的溫暖,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我的思鄉(xiāng)之苦。金安此里、劉海清、劉海云、劉金海、劉小弟、和玉龍等一幫青年小伙不但是我田野工作的重要報道人,而且還積極為我擔任翻譯,負責與村民進行溝通,甚至由于志趣相投,他們還成了我排解田野苦悶的重要伙伴。令人萬分遺憾的是,和玉龍在一次突發(fā)的泥石流自然災害中罹難,年僅29歲。昨日還席地圍坐,飲酒暢聊,今日卻天上人間,竟成永訣。每每想到此處,不覺潸然淚下,在慨嘆人世無常之余,也希望我的好兄弟能在天堂安歇,永享康寧!肖杰一老人雖年近九旬,但身體依然康健,吐字清晰,思維縝密,是當?shù)卮迕窆J的“智多星”。用肖老師的話說,我們倆可算是忘年之交。每次到他家中拜訪,肖老師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肖阿姨則忙前忙后,極力款待。返回學校至今,肖老師仍不時打電話噓寒問暖,表達深切的思念之情。我不確定什么時候能重返田野與其相聚,但我真心地祝福肖老師及其家人在未來的日子里平安吉祥,和和美美!……由于給我提供幫助的村民和朋友太多,囿于篇幅所限,恕我不能一一列舉,但他們的勞苦并非徒然,必被紀念。
中山大學出版社的嵇春霞老師、高洵老師等為本書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但認真、細致地三審三校書稿,而且還就若干地方提出了頗具建設性的意見。她們對本職工作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足以擔得起我最真摯的謝意。
最后,高堂養(yǎng)育之恩和姐弟情誼亦不可不提。想我經年在外,不但不能盡榻前之孝,而且雖已至而立之年卻絲毫未立,仍時時刻刻讓父母操勞困頓、牽腸掛肚。所幸的是,有兩位姐姐在家,還能稍稍緩解一下我的愧疚之情。2014年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讓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一時紅遍了整個大江南北。“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备改钢,水不能溺,火不能滅。現(xiàn)將小書奉上,希望能博父母一笑。他們若能開心,便是我繼續(xù)前行的最大動力。
王曉
2016年8月
王曉,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福建農業(yè)大學講師,擅長青藏高原的民族研究,參加了國家社科一般項目“三江并流峽谷的民族文化和社會結構變遷研究”,參加了《艽野東南的民族叢書》的分冊寫作,這套叢書榮獲(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和2012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發(fā)表過6篇學術論文,出版過1部專著,代表作為《滇藏瀾滄江谷地的教派沖突》(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與高微茗、魏樂平合著)。
緒 論
第一節(jié) 問題的緣起
第二節(jié) 控制與秩序:理論的梳理
一、個體層次:互動與社會秩序
二、組織層次:權威與社會秩序
三、國家層次:剛、柔與社會秩序
四、社會失控:沖突與社會秩序
第三節(jié) 相關研究述評
一、對內地社會秩序的探討
二、具體至藏族聚居區(qū)秩序的考察
第四節(jié) 材料、概念與分析框架
一、材料的搜集與使用
二、關鍵概念與本書框架
第一章 研究區(qū)域背景掃描
第一節(jié) 區(qū)域的界定
第二節(jié) 地域與民族
第三節(jié) 田野點概況
第二章 互惠交換與動態(tài)整合
第一節(jié) 親屬網絡與家庭關系
一、婚姻與姻親
二、認寄與結拜
第二節(jié) 村民互助與聚落秩序
一、日常性互助
二、儀式性互助
第三節(jié) 經濟交換與網絡聯(lián)結
一、分工:經濟交換的基礎
二、物的流動與網絡的生成
第三章 信仰調適與圈層整合
第一節(jié) 物質稀缺與宗教信仰
第二節(jié) 調適:從沖突到融合
第三節(jié) 神山信仰與圈層整合
一、家族神山
二、村落神山
三、卡瓦格博
第四章 神圣的世俗權力建構
第一節(jié) 組織的考察
第二節(jié) 私力救濟與糾紛調解
一、權力基礎
二、訴訟:規(guī)范的私力救濟
三、說事:準規(guī)范的私力救濟
四、私設公堂:失范的私力救濟
五、從神判到懺悔
第三節(jié) 經濟綁縛與慈善反哺
一、“宗教經濟租”
二、“綁縛”的表征:出家
三、蓄水池:慈善反哺
第四節(jié) 無處不在的倫理說教
一、寺廟教育
二、講法與涵化
三、倫理與規(guī)范
第五章 政治體系的權力運作
第一節(jié) 權力的邊緣
第二節(jié) 氏族、村寨中的頭人
一、氏族與族長
二、屬卡和老民
第三節(jié) 土司:中間的一環(huán)
一、從徼外到土司
二、土司及其統(tǒng)治
第四節(jié) 步步下沉的國家權力
一、管官不管民
二、由“臺前”至“幕后”
結論與思考
附 錄
圣俗之間:茨中教堂的周日禮拜
署麗江知府彭繼志告示
參考文獻/
后記/
附圖表目錄
圖1-1 三江并流在中國的位置
圖1-2 三江并流核心區(qū)
圖1-3 瀾滄江大峽谷之茨中村段
圖1-4 田野調查點在考察區(qū)域的位置
圖2-1 吳公底與其干兒若安在家門前
圖2-2 換工背糞的姐妹們
圖2-3 插秧換工的地頭午餐
圖2-4 婚禮上前來幫廚的村民
圖2-5 婚禮現(xiàn)場之一角
圖2-6 和玉龍的葬禮現(xiàn)場
圖2-7 此里初姆的祭日家庭彌撒
圖3-1 雜草叢生的茨中祭天場
圖3-2 茨中村的阿杜白丁神山
圖3-3 徐貴生在清晨煨桑祭山神
圖3-4 茨中村的神山公祭場
圖3-5 內轉山途中小憩
圖4-1 求雨彌撒前的教友告解
圖4-2 國神父在臘匝山選地形修避雪所
圖4-3 杜仲賢神父與花落壩學生在一起
圖4-4 村頭的喇嘛講法大會
圖4-5 姚神父在求雨儀式中說教
圖5-1 圈層結構
圖6-1 神山信仰的三級整合體系
圖6-2 整合與約制:三種力的交互關系
附錄圖1 依次接受圣餐的教友們
附錄圖2 作為公共空間的天主教堂
表2-1 小維西配偶家庭通婚距離與年齡結構(2014年)
表2-2 茨中村一年的家務與農活
表5-1 瀾滄江流域世襲土司人員
表5-2 塘卡的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