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盈碧蓮花:詩詞中的燕京寺廟》力求穿越數(shù)百年歷史風云,驚鴻一瞥,扼要呈現(xiàn)九十一座燕京古城諸寺廟的前世今生。所有資料或經(jīng)親臨現(xiàn)場考察所獲,或查閱浩繁卷帙所得,或從古代名人詩詞中打撈。然后經(jīng)一番提要鉤玄,去偽存真,爬梳整理成書。
蒼松翠柏簇擁下,香煙繚繞中氣勢恢弘的寺廟;巍峨的城闕、金碧輝煌的紫禁城;縱橫交錯的胡同和典雅的四合院,構(gòu)成了北京這座世界名城獨特的文化景觀和東方風韻。
寺廟是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金色界中兜率景”,其廟寺建筑、佛神雕像、碑文石刻、供奉神器、浩瀚經(jīng)卷等,皆具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shù)底蘊,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遺產(chǎn),也是世界宗教文化的經(jīng)典。
宗教,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上層建筑的一部分。隨著社會和歷史的發(fā)展,宗教也在不斷演變,陸續(xù)出現(xiàn)由信仰者組織的宗教組織、專職人員和教階體制。各宗教還形成了自己的教義信條、神學理論、清規(guī)戒律和祭儀制度。
從中國的歷史看,宗教一直被統(tǒng)治者利用,以鞏固政權(quán)、族權(quán)、神權(quán)和王權(quán)。它既是統(tǒng)治者強加于被統(tǒng)治者的一種秩序,又和中國傳統(tǒng)風俗習慣緊密結(jié)合,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生活狀態(tài),并決定了中國哲學以道德、人倫為中心的特色。
六朝古都北京,經(jīng)歷了漢、契丹、女真、蒙、滿幾個民族的統(tǒng)治,在宗教信仰上,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
隋唐時佛教傳入北京,出現(xiàn)許多佛教寺廟,廣布市區(qū)和西山風景區(qū)。遼、金、元皇帝大興土木,修建行宮的同時,寺廟也鱗次櫛比。如遼道宗成雍七年(1071年),為奉釋迦牟尼圓寂之后的佛牙,在京西山修靈光寺并造塔。明朝皇帝定下儒、釋、道“三教合一”治國思想,動用巨資營建寺廟百余座,比遼、金、元三朝建寺廟的總和還多。至清乾隆間,受漢文化熏陶影響,清皇室也尊崇佛教,燕京佛教梵剎遍布宮苑、街巷、山林。上至朝廟,下到百姓,幾乎戶戶禮佛,家家誦經(jīng)。僧侶人數(shù)眾多,逢年節(jié)或喪葬,大都請其做法會。每歲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佛教徒為超度祖先亡靈舉行孟蘭盆會,備百味飲食,供十方僧眾。又有放焰口臨河祭送法船并放河燈等活動,熱鬧非凡。
道教乃本土宗教,四世紀初,佛教入北京之前,道教已很活躍。金、元時為燕京道教鼎盛之期,出現(xiàn)全真、大道、混元、太一、正一等教派。元時道教首領(lǐng)為丘處機,最大的道觀為西便門之白云觀。明嘉靖皇帝放棄朱元璋定下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治國思想,而獨推崇道教,并造大高玄殿,供奉道家玉皇大帝和三清像,在該殿東北,還選一間“象一宮”,供奉著以嘉靖皇帝真人形象塑立的“象一帝君”。全國紛紛響應(yīng),遂有供奉太上老君、關(guān)圣帝君、碧霞元君的道觀出現(xiàn)。其祭祀活動也頗多,如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神、正月初二祭財神等,清康乾之后,皇家重佛教,道教漸衰落。
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xiàn)象,不斷發(fā)生變化。到清晚期,北京人對佛、道的區(qū)別漸漸模糊,往往神、佛不分,有神必尊,有佛就拜,滿足某種個人的心理需求,使其在心理上得到調(diào)適,這是宗教的社會功能。另外,一個有信仰的民族,是個文明的民族。
舊時,人們打量世界和生命本身,卻不識其廬山真面,宗教經(jīng)典為人們說出天上人間的秘密,承諾要帶領(lǐng)人們度盡一切苦厄,到彼岸的極樂世界去。于是多少年來,“春鳥聲聲佛,蓮花朵朵開”,香火繚繞,禱聲一片動燕京。據(jù)統(tǒng)計,北京之寺、庵、觀、宮、祠、廟最多時達一千六百多座。
從存在的角度,從物質(zhì)的意義上認識宗教現(xiàn)象,蕓蕓眾生拜神悟禪,其正信更多的是求取心靈的寧靜、安定。人們相信宗教能幫自己求取的正是一顆涅槃的妙心,一顆寧靜、圓滿自在的心。
汪兆騫,生于194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原《當代》副主編兼《文學故事報》主編。中國作協(xié)會員。著有《往事流光》《春明門內(nèi)客》《記憶飄逝》《紫塞煙云》《張騫》等,新近出版有深受讀者好評的“民國清流”系列:《民國清流1:那些遠去的大師們》《民國清流2:大師們的“戰(zhàn)國”時代》《文壇亦江湖:大師們的相重與相輕》。
序
卷一
梵閣蕘蕘一倚闌
——報國寺 元植二松及窯變觀音
魚山清梵向誰聽
——護國寺 趙孟頫撰書《演公碑》
未應(yīng)佛塔被魔滅
——白塔寺 乾隆藏寶于塔剎
香火何如好弟昆
——隆福寺 最熱鬧的廟寺
十丈紅塵過雨清
——智化寺 祿米倉及宦官王振
石塔參差御苑西
——雙塔寺 僧人姚廣孝密與燕王朱棣定策起兵
《心經(jīng)》相見問無恙
——鷲峰寺 栴檀佛與唐《心經(jīng)》
頭白僧伽破禪寂
——拈花禪寺 與拈花寺每開博學鴻詞科雅聚之所
天花如共妙香來
——長椿寺 九蓮菩薩像
古板蒼蒼有經(jīng)開
——弘慈廣濟寺 旃檀佛與明版《大藏經(jīng)》
猶見僧樓一樹花
——宏善寺 “三妙”與“三絕”
泥多莫食報恩井
——報恩寺
隔城繞川聽鐘聲
——覺生寺 永樂大鐘從萬壽寺移該寺
一偈一米廣化寺
——廣化寺 元僧人誦經(jīng)積米建寺
掘地得鐘日天慶
——天慶寺 羅漢繪像十六卷
寺門東接禁城陰
——花市臥佛寺 明正德鑄鐵鐘上稱妙音寺
香光居士《成道記》
——明因寺 貫休《十六羅漢圖》董其昌《成道記》石拓
高臨孤塔看云飛
——天寧寺 與舍利塔釋迦牟尼佛骨與三千六百鐸
……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香盈碧蓮花:詩詞中的燕京寺廟》:
魂來滄海鬼猶雄
——憫忠寺 宋使臣不食而死
憫忠寺后改名法源寺,在廣安門外,采師倫《重藏舍利記》稱寺在廣寧門城東內(nèi)百步,即今菜市口西南爛面胡同西。唐貞觀十九年(645年)詔令立寺!吨夭厣崂洝繁,時存憫忠寺,于會昌六年(864年)九月立。
寺內(nèi)有兩塔。高可十丈,是安祿山、史思明所建。安祿山,以驍勇善戰(zhàn),被幽州節(jié)度使守圭賞識,養(yǎng)為義子。后以戰(zhàn)功任平盧兵馬使等職,又取得唐玄宗及楊貴妃的寵愛,逐日升遷,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天寶十四年(755年)在范陽(今涿州)舉兵叛亂,南下攻入少陽稱帝,國號燕。其部將史思明攻占河北十三郡,后也稱帝,國號大燕,立都北京,史稱“安史之亂”。后二人皆被各自的兒子所殺。
寺內(nèi)原有景福元年(892年)碑,記“大燕城內(nèi)有憫忠寺,門臨康衢”,可與安史建憫忠寺塔互證。明正統(tǒng)間,改為景福寺,也緣此。
又據(jù)《宸垣識略》載:“唐太宗憫東征士卒戰(zhàn)亡,收其遺骸,葬幽州城西十余里,為哀忠墓。又于幽州城內(nèi)建憫忠寺,中有閣!
所謂“唐太宗憫東征士卒戰(zhàn)亡”,系指唐太宗于貞觀年間發(fā)動的對高麗的戰(zhàn)爭。
憫忠寺由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大遍覺堂、藏經(jīng)閣及東西廊廡組成,因殿宇“究極偉麗”,世有諺云:“憫忠高閣,去天一握!
憫忠堂藏有殘破的蘇靈芝書寶塔頌、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記》碑、遼大安間《觀音地宮舍利函記》及金大定間禮部題名記諸碑,皆足資考證。
清雍正九年(1731年),發(fā)帑重修,賜額“法源寺”并御書聯(lián)額,又御制法源寺碑,內(nèi)閣大學士、禮部侍郎勵守萬奉敕書。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重修,有御書《心經(jīng)》碑。
元張翥《登憫忠寺》詩,發(fā)憫忠之幽情:
百級危梯溯碧空,憑欄浩浩納長風。
金銀宮闕諸天上,錦繡山川一氣中。
事往前朝僧自老,魂來滄海鬼猶雄。
只憐春色城南苑,寂寞余花落舊紅。
張翥,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有《蛻庵集》,詩風“雄渾流麗”,而詞也工穩(wěn)宛曲。由此詩可見一斑。
清魏之琇《游憫忠寺》詩:
琳宮深邃柏蒼蒼,懺佛臺因古國殤。
妙法有源逢圣世,孤忠堪憫惜唐皇。
老僧戒約溫而厲,游客詩情慨以慷。
莫向殘碑說安史,景山鼙鼓更凄涼。
在憫忠寺,曾發(fā)生過南宋使臣至燕京不食而死的故事。
南宋官吏謝枋得,曾任建康(南京)考官,因抗元流亡建寧(今江西上饒),以賣卜教書為生。后被魏天祐強迫為使官,北至元大都。謝枋得“問謝太后攢所及贏國公所在,再拜慟哭。已而臥病,遷憫忠寺。見壁間有曹娥碑,泣日:小女子猶爾,吾豈不汝若哉!不食而死。明景泰中謚日文節(jié)”(《宸垣識略》)。曹娥,在江南名聲甚大,相傳在漢代,十四歲女孩為尋找其溺水父親的尸體,于五月五日投江。于是浙江上虞一帶,把端午節(jié)稱為“女兒節(jié)”以祭祀這位孝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