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學叢書:從俗如流》是“澳門文學叢書”之一,收錄作者二十多年來創(chuàng)作的散文六十余篇。這些作品用細膩的筆觸,描繪母子、父子、師生、朋友間的感情,真切、質(zhì)樸,多思也多情,簡潔、平實的文字背后蘊含著動人的情愫。
澳門眾多的寫作人,就這樣從語言與生活的密切關聯(lián)里,堅守著文學,堅持文學書寫,使文學的重要性在心靈深處保持不變,使澳門文學的亮麗風景得以形成,從而表現(xiàn)了澳門人的自尊和自愛,真是彌足珍貴。
從“澳門文學叢書”看,澳門文學生態(tài)狀況優(yōu)良,寫作群體年齡層次均衡,各種文學樣式齊頭并進,各種風格流派不囿于一,傳統(tǒng)性、開放性、本土性、雜糅性,將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現(xiàn)出一種豐富多彩而又色彩各異的“雞尾酒”式的文學景象,這在中華民族文學畫卷中頗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學。
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學叢書,體現(xiàn)著一種對澳門文學的尊重、珍視和愛護,必將極大地鼓舞和推動澳門文學的發(fā)展。就小城而言,這是她回歸祖國之后,文學收獲的第一次較全面的總結(jié)和較集中的展示;從全國來看,這又是一個觀賞的櫥窗,內(nèi)地寫作人和讀者可由此了解、認識澳門文學,澳門寫作人也可以在更廣遠的時空里,聽取物議,汲取營養(yǎng),提高自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值此“澳門文學叢書”出版之際,我不由想起1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間,對澳門的幾次造訪。在這幾次訪問中,從街邊散步到社團座談,從文化廣場到大學講堂,我遇見的文學創(chuàng)作者和愛好者越來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學氣氛越來越濃,我被問及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也越來越集中于澳門文學的建設上來。這讓我強烈地感覺到:澳門文學正在走向自覺,一個澳門人自己的文學時代即將到來。
事實確乎如此。包括詩歌、小說、散文、評論在內(nèi)的“澳門文學叢書”,經(jīng)過廣泛征集、精心篩選,目前收納了多達四十八部著作,暫分兩批出版。這一批數(shù)量可觀的文本,是文學對當代澳門的真情觀照,是老中青三代寫作人奮力開拓并自我證明的豐碩成果。由此,我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一塊與澳門人語言、生命和精神緊密結(jié)合的文學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門,有一群為數(shù)不少的寫作人,他們不慕榮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下,心甘情愿地擠出時間來,從事文學書寫。這種純業(yè)余的寫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種興趣,一種熱愛,一種詩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們的筆觸是自由的,體現(xiàn)著一種充分的主體性;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對于社會人生和自身命運的思考,也是懇切的,流淌著一種發(fā)自肺腑的真誠。澳門眾多的寫作人,就這樣從語言與生活的密切關聯(lián)里,堅守著文學,堅持文學書寫,使文學的重要性在心靈深處保持不變,使澳門文學的亮麗風景得以形成,從而表現(xiàn)了澳門人的自尊和自愛,真是彌足珍貴。這情形呼應著一個令人振奮的現(xiàn)實:在物欲喧囂、拜金主義盛行的當下,在視聽信息量極大的網(wǎng)絡、多媒體面前,學問、智慧、理念、心胸、情操與文學的全部內(nèi)涵,并沒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業(yè)特別興旺發(fā)達的澳門小城。
文學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花朵,一個民族的精神史;文學是一個民族的品位和素質(zhì),一個民族的乃至影響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們寫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淺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惡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謂“作品”。在我們的心目中,應該有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王維、蘇軾、辛棄疾、陸游、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曹雪芹、蒲松齡;應該有莎士比亞、歌德、雨果、巴爾扎克、普希金、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羅曼·羅蘭、馬爾克斯、艾略特、卡夫卡、喬伊斯、?思{……他們才是我們寫作人努力學習,并奮力追趕和超越的標桿。澳門文學成長的過程中,正不斷地透露出這種勇氣和追求,這讓我對她的健康發(fā)展,充滿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諱言,澳門文學或許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甚至或許還顯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魯迅所說,幼稚并不可怕,不腐敗就好。澳門的朋友——尤其年輕的朋友要沉得住氣,靜下心來,默默耕耘,日將月就,在持續(xù)的辛勞付出中,去實現(xiàn)走向世界的過程。從“澳門文學叢書”看,澳門文學生態(tài)狀況優(yōu)良,寫作群體年齡層次均衡,各種文學樣式齊頭并進,各種風格流派不囿于一,傳統(tǒng)性、開放性、本土性、雜糅性,將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現(xiàn)出一種豐富多彩而又色彩各異的“雞尾酒”式的文學景象,這在中華民族文學畫卷中頗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學。
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學叢書,體現(xiàn)著一種對澳門文學的尊重、珍視和愛護,必將極大地鼓舞和推動澳門文學的發(fā)展。就小城而言,這是她回歸祖國之后,文學收獲的第一次較全面的總結(jié)和較集中的展示;從全國來看,這又是一個觀賞的櫥窗,內(nèi)地寫作人和讀者可由此了解、認識澳門文學,澳門寫作人也可以在更廣遠的時空里,聽取物議,汲取營養(yǎng),提高自信力和創(chuàng)造力。真應該感謝“澳門文學叢書”的策劃者、編輯者和出版者,他們?yōu)榘拈T文學乃至中國文學建設,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
朱壽桐,男,筆名鄭舍農(nóng)。1958年出生,江蘇鹽城人。民進成員。1986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歷任南京大學中文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F(xiàn)為澳門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國魯迅研究會、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理事。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評論專著《酒神的靈光》《情緒:創(chuàng)造社的詩學宇宙》《中國新文學的現(xiàn)代化》《殉情的羅曼史——創(chuàng)造社的文學傾向》《新月派的紳士風情》,主編《中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史》《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第二卷,合作)等。其作品曾獲江蘇省第四屆哲學社科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從俗如流》序……王蒙
從俗如流
母親在何方
冬天的熱思
沒有母親的春節(jié)
母親的“鬼”邏輯
豪華的書籍
桂子山印象
夏日的追念
恬淡的恩師
遙遠的“顯聲”
葉落無聲
能表哥雜憶
傷悼絮語
我寫《教授餐廳》
我的世紀末
唱錯歌詞
梁啟超的智慧
波士頓深巷里的琵琶
王蒙先生三五事
清遠的古道
號如其人
老師的傳家寶
苦丁齋的甜味
母校雜憶
黃海的余音
進入澳門
遙念巴山月
蘇州的聲色
京華夢
藍天的憂慮
創(chuàng)造的迷誤
比薩尋塔
再走意大利
在哈佛聽音樂
哈佛好讀書
黑色的風景
美國的火車
溫熱的白雪
感恩的世界
銀灰色的思想
博多灣邊的圣殿
無料
博多灣的聯(lián)想
最高學府的魅力
韓國人的“母校情結(jié)”
林美佛光
夜話綠島小夜曲
泰北的深秘
尋訪蕭紅墓
怎一個“弟”字了得
城市與大學
家在故鄉(xiāng)
鄉(xiāng)音的感喟
歌如往事
遺落在田埂上的書
給自己寫信
兒子之道
抵達的夢想
家世何處
南行雜記
跋涉者語
感恩的心
我們曾經(jīng)年輕
大漠思寄
雨夜的規(guī)矩
詩與散文
嬋娟如風
自由之思
掠美者感緒
遠行的風景
月華如銀
感恩黑暗
江南可故鄉(xiāng)
后記:如流之俗
《澳門文學叢書:從俗如流》:
很早就閱讀過魯迅的《孤獨者》,對魏連殳的特立獨行深有印象。他常常做出令敘述者“我”以及周圍的人們難以理解的舉動,顯得特異而孤獨。正因為他時常行為獨異,又是“吃洋教”的“新黨”,當他祖母去世的時候,“族長,近房,他的祖母的母家的親丁,閑人”等就“逆料他關于一切喪葬儀式,是一定要改變新花樣的”,于是認真“聚議”了一番,做出了“全部照舊”的決議,具體擬定了“穿白”、“跪拜”、“做法事”這“三大條件”,然后一個個如臨大敵般地擺出種種架勢,等待著魏連殳的到來。誰知魏連殳“很出于他們的意外”,竟然“太異樣”地全盤接受,說:“都可以的!币贿叡愦┥狭嗣叺陌仔⒁。記得在大學的課堂里,關于這“都可以的”,任課老師著實發(fā)揮了一通,說這并不意味著魏連殳作為進步人士對于保守勢力的投降或讓步,而是體現(xiàn)出了他的傲氣,即不屑于對他們?yōu)E費口舌。當時心下頗為信服,認為這樣的解釋確實符合人物的性格,因而也更符合人物的心理。
可經(jīng)歷過母親的喪事,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理解并不十分近切。
盡管我脾氣也有些不好,可絕不敢也不配像魏連殳那樣特異而孤獨,何況更沒有“吃洋教”,做“新黨”,拿魏連殳來自比,少不了攀附之嫌。但我確實看不慣鄉(xiāng)下那種做喪事的排場和做派:靈堂布置得白紅相間,紙錢紛飛,巫氣十足;喇叭吹得昏天黑地,喪喜莫辨,俗氣透頂;喪戶出入者蓬首垢面,披麻戴孝,更是鬼氣瘆人。我對人們經(jīng)常發(fā)出的這樣的議論深信不疑:人死之后所做的一切儀式全都是給人看的,無助于死者,更無助于喪家。母親生病且醫(yī)治無望之后,我當然不止一次想到過她離去的那一天,心里暗暗發(fā)誓,一旦到了那一天,一定得與這些陳規(guī)陋習拉開距離。于是,當父親擅自買回成匹的白布及母親的壽衣衣料時,我著實狠瞪了他幾眼,要知道,那時母親還能帶著哼哼唧唧的慘苦的笑容向前來探望她的親友點頭打招呼。
母親在下午兩點整離去,我悲痛之余略感驚異。當天清晨,我攜著一路瞌睡不已的兒子星夜兼程趕到老家,屋里已經(jīng)坐滿了等待為母親送終的親戚。母親氣息奄奄,姑母悄悄地對我說母親是在等日子、等時辰。我顧不得理會這樣的話,只是默默地坐到母親的病床上,摟著她只剩下骨架的身體,一面輕輕地抹著她的胸口。抬眼瞥見墻上掛的日歷,發(fā)現(xiàn)是舊歷二月二十二日,那么多的“二”集結(jié)在一起,心里莫名其妙地產(chǎn)生了一種不祥之感。誰知母親竟然又恰好在整兩點離去,這樣的巧合怎能讓我不生驚異?正驚異間,年邁的姑母臉上掛著淚珠手中拿著白孝衣顫巍巍地來到我的身邊,我本想拒絕,可一想到她清晨所說的等日子、等時辰的話似乎與母親的離去確實有一種潛隱的聯(lián)系,便連一點不自在的意思也表達不出,竟非常自然地伸出胳膊,任憑姑母等人將拉拉碴碴的毛邊孝衣纏到我的身上。接著的兩三天,我便穿著這件孝衣接待客人,安排喪事,給母親送葬,連夜間稍事休息的時候也沒有脫過。那些天,我已經(jīng)適應了這種孝裝,因為它成了母親的亡故這件事在我身上的標志,它最直接地顯示著我的不幸。再看兄弟姊妹人等,一律類似的白衣白帽,白袍白裙,進進出出一派白孝,真正體現(xiàn)了“一堂孝思”的情景。這時我覺得,我那偉大而慈愛的母親理應享受這樣的孝思,而且,作為不幸的喪母之人,我也實在不應該有什么心思去計較我是否可以穿什么或者不可以穿什么。
有了這樣的想法,對靈堂的布置之類我也就不再表達己見,任憑父親、殮家和臨時請來的和尚按照習俗和佛家規(guī)矩在那兒擺弄。果然,不一會兒,母親的遺體上覆蓋了白布和一綹一綹的麻絲,母親的手里還牽著一根紅線,一旁放著一個鑲有紅條紋的白布包,里面揣滿了紙錢;母親的臉被白布遮掩著,頭頂處豎立著高高的紅紙牌位,兩旁花花綠綠的花圈之間掛著許多紅綢被面;加上數(shù)根蠟燭爍爍搖曳,幾叢高香裊裊生煙,每來吊客必燒紙錢……那怪異別扭的色彩配置,那陰森可怖的氣氛烘染,其實就是在向我提示,不,對我強調(diào)我母親的死亡。我很不舒服,但我又不能不承認這樣的提示和強調(diào)還是出于一種完全的善意,于是我容忍了,嚴格地說是我接受了。我久久地站立在母親身邊,淚眼婆娑地凝望著她僵硬的面龐,她只顧靜靜地躺在那巫氣十足的五顏六色之中,讓我在五內(nèi)摧傷般的悲痛之余感受到了一種無助的絕望:她是我生命的賜予者,我是她生命的延續(xù)者,茫茫宇宙之內(nèi),浩瀚天地之間,我們的生命聯(lián)系最為緊密,可面對這亙常永恒卻又突如其來的死亡,我們都一樣地束手無策。在束手無策之際,我可憐的母親放棄了,她勇敢地放棄了磨難她的生活,從容地躺在她所摯愛的兒子面前,顯露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的坦然與淡然;我也只好放棄,無奈地放棄我的己見,聽任眾人按照他們的習慣或理念料理我的母親。
然而,我不可能在心底里放棄我的母親。當吹鼓手們哇哩哇啦地在靈堂外吹打彈拉起來的時候,我先是一怔,接著便找著招來吹鼓手的父親理論:為什么不讓母親靜靜地躺著?里里外外那么熱熱鬧鬧的哪里像一個居喪之家?父親顯然不屑與我計較,只是問:城里人開追悼會不也放音樂嗎?正說到這,吹鼓手吹起了還算渾厚的哀樂,我也就無話可說了。其后,在我忙里忙外的間歇,發(fā)現(xiàn)他們并不總是吹奏哀樂,而是時常通過擴音機播放一些音樂磁帶,有《孟姜女哭長城》之類的小調(diào),這倒也罷了,竟還放起小方卿的唱段,這頗有些令我不快,路過他們身邊時也就老實不客氣地傳遞過這種不快的神情。他們果然覺察了我的不快,于是停下了那個正要去堂前試姑母的淺薄小生小方卿的唱,幾個人一齊翻找其他磁帶。離開不久,只聽得喇叭里傳出了一個陌生得極沒道理的男聲哭腔:“我的親娘哎……”我一下子明白了,原來他們播放起了假哭磁帶。豈有此理,假哭!在我母親的靈前怎能容許這種惡俗的東西?我一時走不出去,但果斷地叫人傳話,命他們立即停放這假哭的磁帶。話傳出去了,假哭磁帶并沒停放,倒是涌來了包括姑母在內(nèi)的好幾個老人,說是放這磁帶原很應該,因為它的內(nèi)容是祈求神靈護送死者過難關的,類似于和尚念的《往生咒》。我心里自然不相信,但看著老人們哀切的面容,聽著他們懇切的話語,又有些于心不忍,于是不發(fā)一言,聽之任之,姑容喇叭假哭下去。
這時那陌生得極沒道理的男聲哭腔還真的哭出了味道。“……各路神官慈悲心,領著我的親娘走西方。過鬼門關你看不見,我的親娘啊,接引佛為你照個亮。來到惡狗莊你不要怕喲親娘啊,韋護佛陀替你趕豺狼。如若你到了望鄉(xiāng)臺,我的親娘哎,西天路上你朝家望,孝子賢孫哭滿堂。走過天河你不要慌,我的親娘啊,神明接引你上天堂……”哭腔雖然單調(diào)難聽,倒也字正腔圓,十分清楚,編詞雖然粗糙簡拙,倒也唱出了我內(nèi)心中的聯(lián)想和祈望,以至聽到這兒,我的眼眶里早已積滿了淚水,為我的親娘將要遭受的這么多的磨難,更為了我終于無法知道她究竟會不會去遭這些個磨難。是的,從此以后,關于我母親的一切我都無從知曉,我徹底地失去了我的母親。我自然明白喇叭中假哭的這些磨難都是迷信中的傳說和編曲者的杜撰,但我又似乎覺得,如果母親真有所謂亡靈,她離開她的兒子和親人之后所要經(jīng)歷的一定是很痛苦的體驗,可能真的有許多手續(xù)要辦。既然在心底里真哭的人不能幫助母親渡過難關,那就無妨由假哭的聲音去幫助她。想到這里,我?guī)缀跬耆J同了這種假哭,認為正是這些假哭的內(nèi)容多少還能為我傳達一些有關我母親逝去之后的信息,盡管它多屬無稽,但所渲染的陰森氣氛與目下的充滿巫氣的布置卻非常之協(xié)調(diào),處在這樣氛圍中似乎又容不得你完全不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