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自己的晚年,張愛玲曾作了這樣的描寫:“時間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繁弦急管轉(zhuǎn)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已經(jīng)遙遙無期。”
有人說張愛玲前半生華麗后半生凄涼。其實,晚年離群索居的張愛玲,選擇的是一種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她說過:“我是名演員嘉寶的信徒……因為一生信奉‘我要單獨生活’的原則!笨梢,心有所向,哪怕是孤單也是快樂。
第一章
緣分路口:漂洋過海,遇見你最難以割舍的別離
胡蘭成說,她喜歡在陽光漫灑的清晨用透明玻璃杯泡一杯紅茶。
然后,躺在茵茵青藤下的長椅上,一個人長時間地緘默不語。
彼時,流光從記憶深處開了花。她喜歡看向遙不可及的天空,或是低下頭俯視一只只穿梭往復(fù)的螞蟻。
年輕時的張愛玲,像極了剛沏好的紅茶。
她出身名門望族,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
在良好家庭條件的熏染下,她從小就熱衷于閱讀古典文學(xué)作品,也擅長繪畫、鋼琴和英語。
那些在墻壁上斑駁了的時光,一片片剝落了她的青春,一片片剝落了她的過往。
二十多歲時,她踏著矯健而又青澀的步伐初涉文壇,憑借一部名為《沉香屑·第一爐香》的短篇小說,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一炮
而紅。
在隨后的時光里,她的每一次落筆都驚艷了文壇,每一次發(fā)表都綻放了青春。她宛如萬花叢中盛開的牡丹,帶著淡雅迷人的香味,飛向更高更遠(yuǎn)的天空。
從此,她開始游弋在文學(xué)的海洋中,筆耕不輟,寫下了不可勝數(shù)的佳作。然而,她從未想過有一天會遇到一個人,一樣的才華橫溢,一樣的放蕩不羈。
他就是胡蘭成,比張愛玲大十四歲。
如若他不是在夕陽傾瀉下的紫藤椅上看了那篇《封鎖》,也許至今都不可能認(rèn)識張愛玲。然而正是那一次巧合,才使他發(fā)瘋一般追尋她的蹤跡。
從一頁頁跳躍著熱情與浪漫的短篇故事,一直追尋到她的住所——靜安寺路赫德路口192號公寓6樓65室。
在命運的拼湊之下,他們見了面,并于漆黑的長夜中暢談了五個多小時。
她愛上了他的拘謹(jǐn)含蓄,他愛上了她的冷傲情深。
然而,愛情之于他們不過是天涯邊來往的鴻鵠。
在鮮花爛漫的季節(jié)里,于最美的年華相逢,又于最難以割舍的年紀(jì)別離。
胡蘭成的愛來得洶涌,去得急促。
他愛張愛玲時曾說:“我只覺得世上但凡有一句話,一件事,是關(guān)于張愛玲的,皆成為好。”不愛她時,卻一邊勾搭年輕的寡婦范秀美,一邊用張愛玲的錢養(yǎng)護士小周。
于張愛玲來說,當(dāng)愛上一個人時,她曾付出全部的真心,掏心掏肺,哪怕明知被騙,也心甘情愿。
然而,時間久了,千瘡百孔的心也會碾碎成泥。
她終究做出了抉擇,離開胡蘭成占據(jù)的堡壘,尋找另一片充滿陽光和愛的島嶼。
分手時,張愛玲給他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錢財,并寫信說:“我已經(jīng)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jīng)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時惟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qū)懶艁恚乙嗍遣豢吹牧。?br />
離開了胡蘭成,她仿佛脫離了黑暗的束縛。在淚和恨的翻涌下,她寫下了《十八春》、《小艾》等作品。
1952年,張愛玲乘著輪渡穿過綿延的海岸線,來到希望和絕望并存的香港。
她深居簡出,為香港“美國新聞處”翻譯了很多外國名著,也在空閑的時間里博覽群書,以消磨獨處時沉悶無趣的日子。
1954年,張愛玲寫了很久的作品《秧歌》、《赤地之戀》終于有了英文版。
不久之后,中文版也如天女散花般降臨于世。
沒有了可歌可泣的愛情,小說成了她此生唯一的希冀。
她有過消沉,有過痛心,但想到世上還有一個執(zhí)著的夢,還有一個未完成的理想,她突然又從迷茫中清醒了過來。
這一年,她三十四歲,不老,也不再青春。
1955年深秋,黃昏漸近,夕陽晚照。
張愛玲背負(fù)著難民的身份,一個人踏上奔走異國的征程。她還不知道,未來將會面臨怎樣的遭遇,生活又將帶給她怎樣的挑戰(zhàn)。上次離開,也是同樣的黃昏。但不同的是,那時她風(fēng)華正茂,滿懷一腔熱血,雖是遠(yuǎn)行,但終究有回來的一天。
而今,當(dāng)她坐上“克里夫蘭總統(tǒng)號”的輪渡,遙望愁云凝重的海陸時,突然有了幾分失落和幾分感傷。雖然要去的地方是美國,一個世界上很發(fā)達(dá)的國度,但那里沒有親人,沒有朋友,也沒有浪漫唯美的文壇,更沒有志同道合的筆友。她想起生死未卜的未來,就覺得像是被放逐到另外一個地方流浪。
站在甲板上,扶著粗壯的桅桿,她的心被黑如暗夜的潮水吞噬。在清風(fēng)徐來的時刻,她忽然想起愛因斯坦臨死前說的話——如果一個人在三十歲之前未達(dá)到科學(xué)上的成就,那他永遠(yuǎn)都不會有。一字一句,仿佛針扎。
永遠(yuǎn)都不會有?
她如今已經(jīng)三十五了,早已過了三十歲。文學(xué)上依舊庸碌無為,未有拿得出手的成績可言。難道她真的要應(yīng)驗愛因斯坦的遺囑嗎?還是,一輩子就這樣沉淪下去,做一個流浪海外的漂客?
她不甘心,也不愿服輸。
張愛玲一直固執(zhí)地認(rèn)為,美國將是她實現(xiàn)夢想的舞臺。不假時日,她可以載譽而歸,不用再躲躲藏藏。而世上的人,也終將抬起頭來看她,不再是貶到塵埃里的蔑視。
不過,有一件事還是挺讓張愛玲開心的。她即將離開之時,宋淇夫婦來到渡口送她。黃昏的秋風(fēng)吹起張愛玲深黑色旗袍外的深黑色長絲巾,在一聲聲淚語的告別中,她漸行漸遠(yuǎn),而宋淇夫婦仍舊在原地遙遙相望,傳達(dá)著無盡無窮的思念。
大海,黃昏。
一生有多少夢被揉碎在遙遠(yuǎn)無垠的海岸線?連同她小小的執(zhí)著,一起隨著海鷗漫過波瀾不驚的海面。
她從沒想過,當(dāng)簽下難民法后,自己將如何過活。“克里夫蘭總統(tǒng)號”并非一個“游輪”,它承載著張愛玲一生的命運,如今若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1953年,美國曾頒布了一條法令,也就是世人常說的難民法。張愛玲,正是在危急關(guān)頭,在查理德·麥卡錫的擔(dān)保下,簽下了主宰她一生命運的合約。從今以后,她要長居海外,永生永世留在美國。
彼時,夢也好,淚也罷,忘不掉的,已忘掉的,都不重要了。
遙望遠(yuǎn)方,湛藍(lán)色的是海,赤紅色的是天。浮華的紅塵早已將她的心掏空,剩下的不過是還能經(jīng)受住風(fēng)吹雨打的軀殼。
一陣長嘆后,她閉上眼睛深吸著大海的氣息。驀然,清爽、舒適,一切憂愁都隨著輕飄的浮云漸行漸遠(yuǎn)。
回到船艙后,張愛玲心中忽然泛起了太多的渴望。她鋪開一張嶄新的信紙,決定要和最好的朋友分享一路上的喜悅。信的開頭,她親切地寫道:“親愛的文美!
但寫完稱謂后,她卻突然止筆了。一聲淺淺的抽泣響起,不響,也不沉悶,好像船外泛起的浪花,那樣輕,又那樣漫不經(jīng)心。
——原來,雖然剛剛離開,她卻已經(jīng)止不住地想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