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對西方獨具特色的墓葬文化進行了精彩介紹,通過鮮活的史料分析與透徹的哲學思考,帶領讀者體會早期基督徒的對生死問題的理解。因此,某時某地的人如何建造墳墓,如何對待死者,也是理解其看待死亡、生命和生活的鑰匙。本書由兩部學術小品組成,兩位在意大利求學的年輕學者從兩處基督徒墓葬的歷史、構造和相關習俗入手,揭示出基督教精神在墓葬中的根本體現,并反映出基督徒從古代晚期到近代的生活處境與思想觀念變遷。讀者由此可窺見西方墓葬習俗和信仰傳統(tǒng)。
序 言
當中國旅行者到達西歐諸國,他們面對的通常是兩種景點:宮殿和教堂。如果說游客們可以在宮殿、城堡中一窺過去西方上層階級生活,饒有興味地與自家的衣食住行,乃至紫禁城、王府等古跡和古裝電視劇里展現的本國上層生活進行對照和理解,教堂就通常更難理解些。教堂不同于其他建筑的外觀、結構、組件、大量的雕塑和繪畫,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相去甚遠,使我們或者一片茫然,或者冒出千百個“這是什么?”的問題。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是關于教堂的地面:地上這些不規(guī)則排列的一塊塊石板是什么?
答曰:這是墓碑?纯,這上面寫著姓名和生卒年呢。
嚇!就埋在教堂里,叫人踩來踩去啊?!
傳統(tǒng)上我們會認為,千人萬人踏的門檻、路面,是最低賤的了。祥林嫂為了贖罪,才在廟里捐門檻,代她受人踩踏,死后才不受苦。歐洲這些古人倒是寧愿死后被踩在各色人腳下了?
如果說這是奇怪,人骨教堂則是驚悚了。但除非是確實認為看死人骨頭太晦氣的,大多數游客還是樂于懷著一些看恐怖片的心情,走到那些由頭骨和大腿骨組成的花樣裝飾穹頂下,發(fā)一番生死無常的感嘆,同時還是想:用死人骨頭來裝飾,夠大膽的!
一些主題游的游客,除了博物館、美術館,可能還會去看墓園,尋訪文化名人的墳墓,諸如葬有肖邦、巴爾扎克、王爾德和其他諸多文學藝術大師的巴黎拉雪茲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稍小眾一些,葬有波德萊爾、薩特和波伏瓦、涂爾干的巴黎蒙帕納斯公墓(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葬有馬克思、斯賓塞的倫敦海蓋特公墓(Highgate Cemetery),等等。不過,這些墓園除了墓主特別星光熠熠、碑刻和碑文特別優(yōu)美,看起來倒和國內的公墓沒有本質區(qū)別。在這層熟悉的底色上,探訪名人墓也就成了體驗愉快的文化活動。
獨辟蹊徑的游客,可能會考慮是否到羅馬或西西里的地下墓穴尋幽探秘一番,置身于層層疊疊三面墻的空洞墓穴之間,汗毛悄悄地豎起來。這時,也許游客會想到在徽州宗祠中見過如今已不常見的密密麻麻的靈牌,也許會想到巴蜀三峽的懸棺、藏區(qū)的天葬,還有別的什么地方聽說的原始部族奇奇怪怪的葬俗。它們都和我們?yōu)橛H朋、為自己預期的喪葬方式如此不同,以至于我們簡直覺得這些活過的人都不可理解。
即便就在當代中國,在我們的親朋之間,我們也會因為喪葬一事遭遇許多困惑和爭議:追悼會上應有什么活動?在哪兒保存骨灰盒,是在家里、公墓格子里,還是花大錢買一塊墓地?農村里,怎么為火不火葬鬧得這么歡?新出了樹葬、海葬、太空葬,這都是什么新鮮噱頭?捐獻遺體是不是太驚世駭俗?然后,是否用香花鮮果紙錢紙人供養(yǎng)死者?如果我們果然都認為“人死萬事空”,只留下個“臭皮囊”,其余什么都“沒有”了,那又何必有這么多爭議,這么多花頭?圍繞死去的身體、身體之外那不知到底還在不在的其他的什么,以及對那身體主人的記憶和情感所發(fā)生的一切,仍然在激發(fā)出我們深切的情感和神秘的思緒。
古今中外,所有人活在世上,都要吃穿住行,都有親朋鄰里,都勞作、休息、繁衍后代,經歷悲歡離合;當他們死后,卻采用如此不同的方式處理自己的和別人的身體,有的小心保全,有的分割遺體,有的燒成一把粉末,有的交付禽獸之口。這一差別的意義,比住木頭房子還是石頭房子、用刀叉還是用筷子、乘驢車還是坐汽車的差別更為重大,是不是又比說漢語官話、閩粵方言、嘰里咕嚕的外語,甚至拜上帝還是拜祖先的差別更為直擊人心?
我們隱隱感覺,喪葬方式指向的是生命里我們遲早會遭遇的問題:死亡是怎么回事?它是“生”及其痕跡的徹底終止,還是進入一個不一樣的“生”的門檻?如果是前者,現在這個“我”難以想象“沒有我”。如果是后者,我也沒有辦法想象那是怎樣的“生”:現在這個用于衣食住行、勞作交際,用于愛、用于恨、用于哭泣和歡笑的熟悉的身體,我的知識、我的情感、我的記憶,還有記著我的親人愛人朋友,在邁過了死亡這道門檻后,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對“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 的判斷和態(tài)度,主宰我們的生活:罹患重疾,花多大力挽救?自愿放棄生命是不是、或在怎樣的條件下(極度痛苦、屈辱、絕望?)是可以接受的?現在的悲歡、成敗、享受,到底有多實在,或多虛幻?讓窮人、邊緣人活得更好,有多大的意義?人類發(fā)明便利,拓展認知,創(chuàng)造功業(yè),有多大的意義呢?
由死亡而反思生活;通過處理死亡,恰當地對待死者,解釋、確定并繼續(xù)生活,是所有的文明、所有的世代都在進行的哲學思考和生活實踐。生活和文明的結構在這一基調上展開。也正是基于此,我們是在看到與本國截然不同的墳墓,而不是看到華麗的巴洛克宮殿時,才隱隱感覺:這真的是和我們非常不一樣
的人。
吳功青師兄和我先后到達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城求學。這是一個典型的意大利城市,整個城市中心完好保持了中世紀盛期的面貌,在布滿數百年無數次修復痕跡的磚塊和大理石間,現代的經濟和文化生活活躍其間,顯出一種混雜而連續(xù)的活力。在這樣的城市中,教堂內外具有成百乃至上千年歷史的墓碑,成了我們在生活和旅行中時時遭遇的對象。當我們開始對它們留意,并一步步探尋它們背后的故事,我們感到自己觸及了一些關鍵的問題:解答了“他們?yōu)槭裁催@樣葬”,也就窺得了“他們的死是怎樣的死”,以及“他們的生是怎樣的生”;蛘哒绻η鄮熜炙f,“基督教墓窖是基督教精神的根本體現” 。
這實際上是所有的人文學者都在探索的大問題。作為兩名基督教的年輕研究人員,我們打算從一個具體的角度切入,來展開一些探討:就從我們看到的墓葬地入手考察,一切討論都從墓地上有形可見的實物生發(fā)。從墓地到生活乃至文明,其間的關聯意蘊甚深。這也許能幫助我們在龐大的問題和浩如瀚海的前人著述中抓住一些清晰的脈絡。
這一嘗試最后以此種不那么貼合正統(tǒng)學術的形式呈現為這部小冊子中的兩篇文章。吳功青師兄對羅馬郊外的一處早期基督徒地下墓窖進行了探訪,并據此進行了許多文獻考察和系統(tǒng)思考(第一部分)。地下墓窖是非常獨特的墓葬形式,深入地下卻綿延廣大,裝飾精良,宛如一座供死者使用的宮殿。與始皇陵等真正的地下皇宮不同,這類地下墓窖并非只供一人使用,而是數十萬人層層疊疊的棲身之所。為何出現了如此大型的有意識的群體墓葬?為何是如此簡薄,又如此宏大的形式?功青師兄為這樣的問題所激發(fā),結合對歷史背景的理解(第一章),對圣卡里斯托墓窖進行了一番細致游覽和歷史景象的復現努力(第二章),隨后對幾個重要問題進行了集中思考(第三章),從獨立于傳統(tǒng)羅馬墓地、集體“沉睡”的墓葬形式,揭示基督徒對死亡和死后的理解,以及教會作為他們生前死后所在集體的關鍵作用;隨后進一步深入到一種特殊的死亡:殉道,以及基督徒對這種死亡的反常向往;最后卻仍然要回到世俗生活:基督徒對死亡的理解和感受,乃至他們對殉道的向往,恰恰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功青師兄的考察揭示了基督教誕生以來200余年奠定的基督教信仰基調。而我對求學地博洛尼亞的墓葬考察(第二部分),則覆蓋從基督教合法化以來一直延伸到近代的歷史,因為這座被考察的教堂直至今日仍很活躍。這座圣司提反堂是意大利乃至西歐許多教堂的一個代表:起源悠久,經歷復雜,深深嵌入信徒的生活,但它們的原初功能都很簡單:紀念和供奉一兩位封圣的死者。事實上,在對圣司提反堂中的圣徒墓的墻、柱、穹頂、雕刻、繪畫追根溯源的過程中,我們隱隱看到基督教文明是如何展開并繁盛的。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和隨后墓葬習俗的轉變是故事的起點(第一章),隨后在對這一教堂的兩座殉道者墓地的游覽和追溯中,討論殉道者崇拜的興起和對世俗信眾,乃至對城市之間政治關系的影響(第二章),在對另一座圣徒墓的考察中(第三章),我驚訝地發(fā)現,整座教堂實際上是對耶穌墓的模仿,由此又涉及耶穌之死在整個基督教生活中的樞紐地位,并延伸到這第三位圣徒由于在本地仿建耶穌墓的大德,死后仍然在城市生活中“活動”,隨城市一同繁盛的有趣歷史。幾乎可以說,圣司提反堂中的諸墓地,就是基督教藉死亡朝向美好生活的具體路徑之代表,而我們通常所說的西方文明也在其間充分展開。
當吳飛老師建議我們利用余暇進行這兩項考察時,我們才開始博士學業(yè)不久,而喪葬也還是吳老師關注的新主題。在博洛尼亞,我們依托于若望二十三世宗教學研究所(Fondazione per le scienze religiose Giovanni XXIII)的豐富資源、寬松環(huán)境和師長同事的慷慨友誼,一點一點地跑墓地,追線索,查文獻。如今終于付梓,我們均已結束學業(yè),歸國有年,吳老師則已與國內諸師友一道,為中國傳統(tǒng)和現代的喪葬研究呈現出數部細密又深遠的作品。回頭看這兩則五年前進行的研究小品,不足之處十分明顯,但這一主題反復咀嚼,仍余味甘遠,如可供有心定睛看“西方”的中國讀者品讀并有所激發(fā),亦不算無益。
徐詩凌
目 錄
序言......001
第一部分
神秘的地下宮殿——圣卡里斯托墓窖
第一章 羅馬墓葬與圣卡里斯托墓窖......003
一、羅馬墓葬......003
二、早期基督教與卡里斯托墓窖......010
第二章 走進墓窖......019
一、構造......019
二、早期基督徒的墓葬習俗......042
三、象征......050
第三章 墓窖與早期基督徒的生死觀......055
一、死亡:從“記憶”到“睡眠”......055
二、死后的“合一”與“無形教會”......060
三、殉道的激情......063
四、信仰與世俗生活......070
結 語......073
第二部分
圣司提反堂的圣徒墓
第一章 走出教難的基督教......079
一、“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079
二、“被死亡觸摸到的日子”......082
第二章 由死而生的圣徒與教會......089
一、“背起十字架來跟從我”......093
二、“這是你們所欲求的”......105
三、“他們會有區(qū)別地凈化病體嗎?”......115
第三章 雖死猶生的圣徒與城市......132
一、“一個新的耶路撒冷建成了”......134
二、“那也被稱作圣耶路撒冷的”......144
三、“請拯救你的博洛尼亞城及其市民”......160
插圖說明......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