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以王道俊的《教育學》為藍本,對國內各大高校歷年研究生入學考試中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集中梳理,力求內容精煉、重點突出。同時,精選了歷年教育學考研真題并給出詳細分析和答案解析,以達到講練結合、靈活掌握、舉一反三的目的!锻醯揽。ń逃龑W)考研考點精講》可以大大提高考生的復習效率,使考生在《教育學》的考研道路上事半功倍。全書在章節(jié)安排上與教材保持一致,共十六章。各章由考情分析、考點精要、易錯辨析、課后習題四大板塊組成。
。1)考情分析——使考生明確本章的常考點及重難點,清楚各個知識點的相互聯(lián)系以及在歷年考試中本章的出題情況,對本章內容有一個總體性的認識和把握。本部分包含以下四個欄目。
、倏荚嚫艣r:根據(jù)教材、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和歷年考題,分析本章在考試中所占比例、題型等,引導學生宏觀把控學習的方向。
②命題規(guī)律:參考歷年各高校的考研真題,總結本章知識點在歷年考研試題中的考查形式,分析各知識點的命題規(guī)律。
③考點清單:將本章的知識點逐一列出,讓學生在復習考點之前快速了解本章的復習要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軓土暯ㄗh:分析、總結本章知識的復習方法,指導讀者全面復習各知識點。
。2)考點精要——將本章的知識點按照一般考點和重要考點進行劃分,對每個知識點進行全面、詳細地闡述。同時,每一考點給出復習思路及相應的例題,這樣不僅能夠加深考生對考點的記憶,也避免考生在高度緊張的復習過程中,因查找一些記憶模糊的知識,耗費大量時間而影響學習效率。
。3)易錯辨析——通過對本章容易出錯或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解析,明確提示學生應注意的重難點。
。4)課后習題——通過對教材中重要課后習題的解析,力求傳授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考生可以通過對習題的練習,掌握考試的出題形式和答題技巧。
本書適合基礎復習階段和強化復習階段使用。在基礎復習結束之后,建議考生認真研究書中的典型例題,將這些例題弄通,要做到能夠舉一反三,并結合重要考點多加練習。
預祝各位考生能夠在未來的研究生考試中脫穎而出,書寫自己的傳奇!
《學府考研專業(yè)課經(jīng)典教材:王道俊<教育學>考研考點精講》:
。1)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
個體的社會化是個體學習所在社會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各種思想觀念,將社會所期望的價值觀、行為規(guī)范內化,獲得社會生活必需的知識、技能和行為要求,以適應社會需要的過程。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持續(xù)終身的過程。從嬰兒期到老年期,它不斷地調整個體的觀念和行為,以適應社會生活變化的要求。社會化的具體內容大致包括四個方面:學習生活技能;內化社會文化;形成社會性的發(fā)展目標;學會認同身份和在每一場合下自己所處的角色,自覺按照角色所規(guī)定的行為規(guī)范辦事。
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因素包括家庭、學校、同伴群體、大眾傳媒、職業(yè)組織、社區(qū)等。不同的年齡階段,社會化的主導因素不同。幼兒階段以家庭為主,青少年階段以學校為主,成年階段以職業(yè)組織為主。學校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學校對青少年的社會化是通過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完成的。
學校教育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實現(xiàn)個體的社會化。
、俳逃龠M個體思想意識的社會化
人的行為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思想意識成為支配人行為的內在力量。個體的思想意識本質上是社會價值規(guī)范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教育代表一定社會的要求,傳播社會中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受這種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學生就易于形成與主流社會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識,從而認可并自覺維持現(xiàn)存社會的種種關系。由于教育所傳播的文化價值觀念的系統(tǒng)性和深刻性,還由于教育活動組織的計劃性和嚴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潑性和多樣性,就易于使學生接受這種價值觀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觀念體系。
②教育促進個體行為的社會化
人的行為要符合所屬群體或社會的要求,這個要求就是社會規(guī)范。教育通過社會規(guī)范的傳遞,使人們認識社會規(guī)范的意義和內容,認識到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從而規(guī)范人的行為,防止個體行為偏離社會的軌道。
、劢逃囵B(yǎng)個體的職業(yè)意識和角色
職業(yè)是社會化的集中體現(xiàn)。人生活在社會中,要以一定的職業(yè)為生,這就決定了為就業(yè)和生活做準備的教育,必須能夠促進個體的職業(yè)化;A教育作為一種全面的素質教育,也負有職業(yè)指導和職業(yè)定向的重要職責,要指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結合國家的需要,確定自己的未來理想,幫助他們實現(xiàn)自己的職業(yè)理想。
(2)教育促進個體的個性化
個性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獨特性,它是個體個性化的結果。個性化是一個尊重差異性的求異過程,它反映的不是對社會的簡單順從和適應,而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fā)展、變革和創(chuàng)造,因而個性化的核心是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促進自主性、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形成。
學校教育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實現(xiàn)個體的個性化。
、俳逃龠M人的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能力的發(fā)展
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是人的主體性的表現(xiàn)。主體意識是人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的自覺意識,主體能力是認識、改造外部對象世界的能力。主體意識是主體性的觀念表現(xiàn),主體能力是主體性的外在表征。無論是主體意識的形成,還是主體能力的獲得都要通過教育。因此,教育過程對個體而言,是一個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我能力的過程。
、诮逃龠M個體差異的充分發(fā)展,形成人的獨特性
個體的獨特性表現(xiàn)在人的個性心理上,諸如興趣、愛好、理想、信念、世界觀、能力、氣質、性格等。人的遺傳素質蘊涵著個體的差異性,因此,教育能夠尊重個體的差異,因材施教,幫助不同的學生充分開發(fā)其內在潛力,形成自己的優(yōu)勢區(qū)域和特色。
、劢逃_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性,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
創(chuàng)造性是人的個性的核心品質,是個性的自主性、獨特性的綜合體現(xiàn)。它是個體在創(chuàng)造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自主、獨特、與眾不同的心理傾向。創(chuàng)造性是自我性和社會性的連接。學校教育可以創(chuàng)造比較好的條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必須指出的是,教育無論是促進個體社會化,還是促進個體個性化,都不能割裂二者的關系,必須以二者的統(tǒng)一為基點。一方面,個體的個性化必須建立在社會化的基礎上,缺乏社會化的個性只能是原始的自然;另一方面,只有以豐富的個性為基礎的社會,才是民主社會的社會化,才是健全意義的社會化。人的社會性和個性的統(tǒng)一,決定了教育必須在促進二者統(tǒng)一的基礎上,平衡二者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