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體絕緣輸電線路(GIL)通常用于如水電站和核電站以及其他場所的大容量輸電。《氣體絕緣輸電線路》通過對GIL技術、經濟和環(huán)境影響以及電力系統(tǒng)應用的分析,提供了該技術在設計、特性及優(yōu)點方面完全的闡述!稓怏w絕緣輸電線路》對輸電系統(tǒng)的規(guī)劃、設計和執(zhí)行的工程師來說是基本的參考資料,對全球范圍的用戶工程師、咨詢工程師以及制造商都提供了完美的幫助。
適讀人群 :輸電系統(tǒng)的規(guī)劃、設計和執(zhí)行的工程師
《氣體絕緣輸電線路》的作者、德國的赫曼?科赫(Hermann Koch)博士是國際知名專家,譯者沈威博士也是多年從事本領域的國內知名專家,GIL的推廣影用對我國智能電網建設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相關圖書:《GIS(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原理與應用》
原書序
氣體絕緣輸電線路原書序原書序電力輸送的傳統(tǒng)方式是采用架空線,但是在一些環(huán)境有限制的場合就需要采用地下輸電線的解決方案,F(xiàn)今已經有一些地下輸電線的方式,其中最普遍的就是電纜,然而氣體絕緣輸電線路(Gas-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s,GIL)也是一種經常用到的解決方案。GIL可以直接埋入地下,也可以敷設在隧道中或戶外構架上。由于直埋式GIL可以和景觀很好相處,因此可以得到數千米甚至數十千米的連續(xù)敷設應用。GIL有很多優(yōu)點,包括載流能力強、損耗低、電容量低等。
雖然GIL技術主要來自于氣體絕緣開關設備的經驗,但還是有很多諸如設計、安裝和維護方面的特性和規(guī)范需要考慮。赫曼·科赫從事這個專業(yè)達20年之久,他寫的這本書給這個技術作了非常全面的論述,該技術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代替電纜并得到越來越廣的應用。第一代GIL技術使用純SF6氣體和法蘭連接技術,第二代GIL技術使用SF6和N2的混合氣體以及導體和外殼的焊接連接技術。本書介紹了GIL的絕緣特性和設計特點,也介紹了現(xiàn)場裝配和敷設方式以及質量保證和試驗手段,包括診斷工具。對不同敷設方式的特別要求也提出考慮。對系統(tǒng)、網絡、環(huán)境及經濟性也都提出了考慮。本書最后對世界各地的GIL應用作了圖解說明并對GIL與其他輸電系統(tǒng)作了技術、經濟、現(xiàn)場以及美學、隱形和噪聲等軟特性作了比較。
本書對當前從事系統(tǒng)布置的工程技術人員很有益處,對電力系統(tǒng)專業(yè)的學生也有幫助,對希望了解地下輸電技術的讀者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克勞斯·諾伊曼教授于德國埃森
譯者序
科赫博士在西門子能源管理集團輸電解決方案部門負責技術與創(chuàng)新工作,在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第17C分技術委員會擔任秘書。2004年中國電力企業(yè)聯(lián)合會成立了電力行業(yè)標準“氣體絕緣金屬封閉輸電線路技術條件”工作組,科赫博士參加了這個工作組并陪同工作組成員參觀了在瑞士日內瓦機場展覽中心的氣體絕緣輸電線路(GIL)運行現(xiàn)場。在他的積極參與下,中國第一個GIL標準——DL/T 978—2005《氣體絕緣金屬封閉輸電線路技術條件》于2005年正式發(fā)布。
科赫博士還擔任國際大電網會議(CIGRE)“GIL在長距離大容量結構的應用”工作組B3/B109的召集人,同時他也在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電力和能源學會(PES)電站委員會主持氣體絕緣變電站的培訓工作,迄今他已在美國、加拿大、南美及印度等20多個國家開展了培訓。
GIL技術具有輸送容量大、可靠性高、電容量小、損耗低、過載能力強、免維護、無老化現(xiàn)象、環(huán)境友好等優(yōu)點,由于這些優(yōu)點,自該技術問世以來已經有300多公里的GIL在世界各地投入運行。GIL技術的發(fā)展也促進了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的制定。IEC第17C分技術委員會在1998年出版了技術報告:IEC 61640《額定電壓725kV及以上剛性高壓氣體絕緣輸電線路》;我國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05年發(fā)布了中國電力行業(yè)標準:DL/T 978—2005《氣體絕緣金屬封閉輸電線路技術條件》;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08年發(fā)布了國家標準:GB/T 22383—2008《額定電壓725kV及以上剛性氣體絕緣輸電線路》;IEC第17C分技術委員會在2011年出版了國際標準:IEC 62271-204《額定電壓52kV及以上剛性氣體絕緣輸電線路》。
近些年來中國電力工業(yè)的發(fā)展也給GIL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很多機會,大亞灣、嶺澳核電站,拉西瓦、錦屏、溪洛渡水電站等電站的送出工程相繼使用了GIL技術。隨著社會各界對可靠性以及環(huán)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會有更多的工程需要使用GIL技術,因此我們決定把這本書翻譯成中文,以便于國內設計、制造以及運行部門的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大專院校的學生參考。
譯者
德國的赫曼·科赫(Hermann Koch)博士在西門子能源管理集團輸電解決方案部門負責技術與創(chuàng)新工作,在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第17C分技術委員會擔任秘書。2004年中國電力企業(yè)聯(lián)合會成立了電力行業(yè)標準“氣體絕緣金屬封閉輸電線路技術條件”工作組,科赫博士參加了這個工作組并陪同工作組成員參觀了在瑞士日內瓦機場展覽中心的氣體絕緣輸電線路(GIL)運行現(xiàn)場。在他的積極參與下,中國的GIL標準——DL/T 978—2005《氣體絕緣金屬封閉輸電線路技術條件》于2005年正式發(fā)布。
目錄
譯者序
原書序
第1章前言1
1.1電力供應的發(fā)展1
1.2GIL的優(yōu)點3
第2章歷史5
2.1電網的發(fā)展5
2.1.1總論5
2.1.2輸電級別6
2.1.3長距離輸電7
2.1.4輸電網的額定電流11
2.1.5輸電網發(fā)展的結論11
2.2GIL的發(fā)展史12
2.2.1第一代GIL12
2.2.2第二代GIL16
2.2.3全球范圍的經驗23
第3章技術25
3.1氣體絕緣26
3.1.1自由氣體空間27
3.1.2絕緣件28
3.1.3氣密外殼28
3.1.4絕緣氣體29
3.2基本設計43
3.2.1概論43
3.2.2由絕緣確定的尺寸46
3.2.3由發(fā)熱確定的尺寸46
3.2.4絕緣配合46
3.2.5電氣優(yōu)化46
3.2.6輸電網的研究47
3.2.7由氣體壓力確定的尺寸47
3.2.8高壓設計試驗48
3.2.9額定電流設計49
3.2.10額定短路電流設計49
3.2.11內部電弧設計50
3.2.12電動力設計51
3.2.13機械設計52
3.2.14一體化的過電壓保護52
3.2.15顆粒53
3.2.16發(fā)熱設計53
3.2.17抗震設計58
3.3產品設計62
3.3.1技術參數62
3.3.2導體管64
3.3.3外殼管64
3.3.4氣室的大小65
3.3.5絕緣件65
3.3.6滑動觸頭66
3.3.7模塊設計66
3.3.8與架空線的連接68
3.3.9彎曲半徑69
3.3.10導體和外殼的連接技術69
3.3.11防腐蝕74
3.3.12現(xiàn)場裝配工作76
3.3.13監(jiān)測76
3.4質量控制和診斷工具79
3.4.1零件的質量80
3.4.2過程的質量80
3.4.3局部放電檢查81
3.4.4現(xiàn)場高壓試驗82
3.4.5質量控制結論84
3.5規(guī)劃問題84
3.5.1電網的影響84
3.5.2可靠性92
3.5.3接地93
3.5.4安全94
3.5.5環(huán)境限制94
3.5.6相角補償96
3.5.7載荷能力和過載能力96
3.6規(guī)范檢查表99
3.7敷設方式102
3.7.1概述102
3.7.2地上敷設103
3.7.3溝渠敷設106
3.7.4隧道敷設107
3.7.5直埋敷設110
3.7.6定向鉆孔120
3.8長期試驗121
3.8.1概述121
3.8.2隧道敷設122
3.8.3直埋敷設130
3.8.4長期試驗結果145
3.9氣體處理146
3.9.1概述146
3.9.2混合氣體處理146
3.9.3結論147
3.10調試和現(xiàn)場試驗148
第4章系統(tǒng)和網絡151
4.1概述151
4.2GIL的線路參數151
4.2.1理論基礎151
4.2.2電阻151
4.2.3電容152
4.2.4電感152
4.2.5阻抗153
4.2.6波阻抗153
4.2.7自然功率153
4.3線路損耗154
4.3.1概述154
4.3.2GIL的損耗154
4.3.3與其他輸電系統(tǒng)的比較155
4.3.4冷卻和通風156
4.4運行方面156
4.4.1概述156
4.4.2可用性157
4.5老化159
4.6內部電弧故障159
4.6.1概述159
4.6.2被動保護160
4.6.3電弧定位160
4.7維護160
4.8維修161
4.9人員安全161
4.10絕緣配合161
4.10.1概述161
4.10.2典型GIL應用的過電壓162
4.10.3GIL的絕緣配合166
4.10.4規(guī)定的試驗電壓167
4.10.5計算數據的校驗169
4.11系統(tǒng)控制170
4.11.1引言170
4.11.2氣體密度監(jiān)測170
4.11.3局部放電監(jiān)測170
4.11.4溫度測量171
4.11.5GIL監(jiān)測總結171
第5章環(huán)境的影響173
5.1概述173
5.2視覺沖擊173
5.3電磁場173
5.3.1概述173
5.3.2基本理論174
5.3.3最大場強176
5.3.4計算177
5.3.5外殼感應反向電流178
5.3.6GIL的EMF測量179
5.3.7直埋式GIL184
5.4氣體處理184
5.5熱影響185
5.6回收185
5.7全壽命周期評價186
5.8碳足跡186
第6章經濟方面190
6.1概述190
6.2材料成本190
6.3裝配成本192
6.4線路損耗193
6.5影響成本的因素193
第7章GIL的應用196
7.1概述196
7.2應用實例197
7.2.1施盧赫湖,德國,1975197
7.2.2溫得和克,納米比亞,1977198
7.2.3約書亞瀑布,美國,1978199
7.2.4鮑曼維爾,加拿大,1985-7200
7.2.5Shin-Meika東海線,日本201
7.2.6PALEXPO,日內瓦,瑞士,2001204
7.2.7百特威爾遜電廠,美國,2001205
7.2.8柿蓮,泰國,2002206
7.2.9PP9,沙特阿拉伯,2004207
7.2.10開羅北,埃及,2005208
7.2.11海姆霍,米德蘭,英國,2005208
7.2.12黃河拉西瓦,中國,2009209
7.2.13克爾斯特爾巴赫,德國,2010210
7.2.14溪洛渡,中國,2011211
7.2.15錦屏Ⅰ,中國,2011212
7.3未來的應用213
7.3.1概述213
7.3.2交通隧道213
7.3.3道路及高速公路215
7.3.4地上安裝及野外安裝215
7.4案例分析215
7.4.1大都市區(qū)域215
7.4.2倫敦216
7.4.3柏林對角線217
7.4.4山區(qū)218
7.4.5海洋218
7.4.6GIL/架空線混合應用219
第8章輸電系統(tǒng)的比較220
8.1概述220
8.2GIL的特點220
8.3技術比較221
8.3.1概述221
8.3.2損耗221
8.3.3磁場223
8.3.4電壓額定值224
8.3.5電流額定值225
8.3.6短路電流額定值225
8.3.7過電壓225
8.3.8溫度限制226
8.4現(xiàn)場的比較226
8.4.1可接近性226
8.4.2最大重量226
8.4.3最大體積227
8.4.4土壤的類型227
8.4.5運輸道路227
8.4.6現(xiàn)場車間的尺寸227
8.5軟特性228
8.5.1概述228
8.5.2美學228
8.5.3隱形228
8.5.4噪聲229
8.6經濟性229
第9章輸電管道230
9.1可行性研究231
9.2歐洲海上風電232
9.3海底隧道系統(tǒng)232
9.4海上和岸上PTPTM構造235
9.5下一代技術236
9.6海上環(huán)境237
第10章結論238
參考文獻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