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全集(第三冊):周禮新義 三經(jīng)新義附錄》是《王安石全集》的第三冊,收入了王安石《三經(jīng)新義》中的《周禮新義》。王安石平生重視周禮,并以周禮為其主持變法之根本依據(jù)。故其自撰之周禮新義,于考察其學術思想及熙寧年間的政治、文化等均有著重要意義。本書原有清四庫館臣的輯佚本,程元敏先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廣為搜羅,使得該書的內容更為豐富。本全集即以程元敏輯本為底本加以校理,可供學界參考。
中華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僅與未曾斷裂的文字記錄有關,也與自古有“易代修史”和重視文獻收集、整理等優(yōu)良傳統(tǒng)密不可分。明有《永樂大典》、清有《四庫全書》,都是有力的佐證。自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日漸加大對古代各時期文獻整理和保護工作的力度,但對于具有重要價值又亟需保護的民國時期文獻的重視程度尚需進一步加強。
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而特殊的轉型嬗變時期,新舊交匯、中西碰撞,形成了社會轉型期特殊的文化景觀:同時,這一時期也是中華民族遭受外侮、充滿災難的時期。僅從文化角度考察,一、萬面?zhèn)鹘y(tǒng)文化得到進一步的整理繼承和批判揚棄,另一、萬面西方文化又強烈沖擊和影響著當時人們的思想與行為。特別是馬列著作的譯介與傳播,不僅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而且直接導致了新民、王主義革命的爆發(fā),并由此帶來一系列社會巨變。這些錄、反映民國時期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諸多、萬面的重要載體。
概括而言,民國時期文獻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數(shù)量眾多。據(jù)、初步估算,民國時期文獻數(shù)量遠遠超過存世數(shù)千年的古籍總量,僅國圖一館就達八十八萬余冊。第二,內容豐富。該時期文獻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領域,既有政府公報、法律規(guī)范、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名人手稿等方面的,文獻資料,也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同時,還出現(xiàn)了老照片、海報、電影及唱片等新的出版形式,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文獻形式上,均極為豐富。第三,歷史和學術價值高。民國時期,中國經(jīng)歷了內憂外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篇章,產生了大量革命歷史文獻。這些文獻歷久彌珍,是研究黨史的珍貴資料。民國時期又是各種思想交匯、碰撞的時期,留下了大量記載時代印跡的資料,在政治、法律、語言文字、歷史等諸學科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對研究民國時期的歷史,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第四,現(xiàn)實意義重大。民國時期形成的邊疆墾務、農商統(tǒng)計、中國經(jīng)濟志、賑災史料等文獻,對研究國家主權、邊境、民族、軍事以及農業(yè)、水利、經(jīng)濟等均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也是開展愛國、王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國情教育的生動教材。例如,大量有關“東京審判”的、文獻、照片、視頻和影像資料,集中反映了日軍侵略中國的歷史,是日本軍國、王義侵華罪行的有力證據(jù)。第五,紙張和印制品質不佳。民國時期正處于從手工造紙向機械造紙轉化的初期,所產紙張酸性高,加之印刷、裝訂等工藝的自身缺陷,造成了文獻印制質量上的先天不足,致使很多文獻出現(xiàn)了嚴重的老化或損毀現(xiàn)象,其保存難度大大高于傳統(tǒng)宣紙文獻。民國時期文獻的上述特點,決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的巨大變革,形諸于文字,輔之于出版業(yè)和新聞業(yè)的飛速發(fā)展,使得民國時期的出版發(fā)行業(yè)達到了空前的規(guī)模。短短數(shù)十年間,積累了圖書、期刊、報紙以及檔案、日記、手稿、票據(jù)、傳單、海報、圖片及聲像資料等大量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