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就這樣迷人地變老
本書主要內(nèi)容包括什么是變老、害怕變老、擁抱變老、年齡之間、變老與性別、關(guān)于死亡的短章、生命的拱門。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生活輕哲學” 書系:打開哲學與生活之間的鏈接,探討生活中的重大議題!
阿蘭�6�1德波頓聯(lián)手當代思想家中的翹楚,追問人生的本質(zhì)與意義,誠懇解答當下的問題:如何保持情緒的健康?如何看待健身?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如何積極地看待變老這回事?如何不被挫折所打倒?如何獨處?……
基于深刻的思考、廣泛的調(diào)查,涉獵各人文學科——哲學、文學、心理學、視覺藝術(shù)等,從中汲取養(yǎng)料,旁征博引,給人帶來激勵、鼓舞、滋養(yǎng)和安慰。
引言:迎接變老的第三種方式
吉娜在30 歲生日的早上醒來,她的毛囊有效地提醒了她:第二根白發(fā)出現(xiàn)了。在辦公室,兩張生日賀卡已經(jīng)站在自己的辦公桌上了。第一張說:“沒必要因為已經(jīng)30 歲了就自己折磨自己……生活會替你做到的!”第二張上沒寫字,只有那幅愛德華?蒙克的《吶喊》畫作,上面加了一個大大的數(shù)字“30”。
吉娜的男友杰克比她幸運一些。在幾個月前他40 歲生日那天, 他的好友送來的賀卡上寫的是:“你40 歲了?!好吧,你還算年輕,可以再蹦跶幾年……但得抓緊!”他哥哥的卡上是:“生日快樂……振作起來!不久你就會喜歡40 歲的感覺……比如十年后你50 歲生日時!”
吉娜和杰克沒有告訴他們的朋友和家人自己不喜歡這樣的賀卡:因為他們知道那么做只會令事情更糟:“你怎么沒有幽默感?”或者“你這么開不起玩笑?”你不需要閱讀弗洛伊德的《詼諧及其與無意識的關(guān)系》就能了解幽默感只是我們表達和控制焦慮的一種手段而已。(順便說一句,如果你沒讀過那本書,不妨讀一下——里面充滿了很好的笑話。)
吉娜的父母也沒給自己帶來多少安慰。她56歲的母親莎拉忙于自己的普拉提課程和膠原植入的進程中,抽空找出個周末也忙著往水療中心跑;而她62 歲的父親克萊夫在聽完《不老的一代》作者所作的公開課后準備去滑水旅行。
雖然吉娜的父母可能看上去驅(qū)散了一切關(guān)于變老的焦慮——像趕走他們額頭皺紋的激光一樣有效——但實際上吉娜、杰克與吉娜的父母都苦于這共同的煩惱:對老去的深深恐懼。
如果人口壽命調(diào)查的預言是準確的,吉娜和杰克很有可能活過100 歲: 這意味著他們將在未來極長的時間里繼續(xù)擔憂。而作為上世紀嬰兒潮的成員,吉娜的父母相信自己已經(jīng)戰(zhàn)勝年老,她父親堅持——同米克?賈格爾一樣——自己的魚尾紋其實只是笑紋而已。(他顯然從沒聽到過作家兼音樂人喬治?邁利對賈格爾的回答:“這是我聽過最好笑的笑話!保
這一家的兩代人都不停地關(guān)注自己身體上出現(xiàn)的任何老去的跡象:吉娜的母親發(fā)現(xiàn)自己遠遠勝過那個專門列出老態(tài)龍鐘的明星的網(wǎng)站人們,而吉娜則為了那個標志她不可阻擋地走向衰弱的生日的到來而不安。她的父母否認自己正走向衰老的事實,而他們的女兒則對此充滿恐懼。
通往變老的第三條路
這種可怕的故事并不是吉娜一家人憑空想象出來的:它們有其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原因。即便在今天的西方文化中,也存在著第三種看待變老過程的方式。它首先質(zhì)疑認定老年的統(tǒng)一標準——全球通用的老年標準:在50 或60 歲生日時,一個人自動成為老年世界的公民。當然,如果你是悲觀主義者,還可以把這一天再提前十年或二十年。
把40—、50—或60—到100歲的人打上同樣的標簽該是多么可笑——不會比把從0 到40 歲的人歸為一類好到哪里去。你或許會反駁說人生的前四十年充滿變化。那我們就看到了對于變老過程中的第一個偏見,就是變化停滯;或者說,不是停滯,而是所有變化都朝向一個方向:向下。事實上,我們將要看到,變老的過程可以是積極豐富的,可以視為人生巨大發(fā)展的過程;蛟S這也是為什么在英語中稱為“長老”(growing old)的原因吧。
而且,所有研究者都同意:當我們變老時,我們變得更多樣化,而不是更同質(zhì)化。年歲并不會抹去我們的個性和特點,相反,它反而強化它們。事實上,在相同年齡層中的個體之間差異往往遠大于不同年齡層之間的差異:與一個居住于厄瓜多爾鄉(xiāng)下,有八個孩子,并且還照顧著四個孫輩的72歲營養(yǎng)不良的黑人女性相比,一個居住于倫敦的72歲中產(chǎn)健康白人男性可能與一個一個居住于倫敦的32歲中產(chǎn)健康白人男性有更多共同點,而且兩人都不會把自己的年齡作為自己最重要特性(收入、種族和社會地位在實際生活中遠為重要)。
可能吉娜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些,她認為只要自己拿了那老年免費乘車證以后,自己唯一剩下的標簽就是“老人”了——自己所有其他個性、習性和個人歷史都被那無法攻克和改變的老年這一標志硬殼所掩蓋。而這個陰影在自己30 歲的生活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面對這一切誰能無動于衷呢?
如果說年齡對吉娜來說意味著一切,那么對于她母親來說卻意味著什么也不是。她母親拒絕向自己的年齡作出任何讓步,似乎僅僅是意識到自己正在變老這一想法就能不可思議地加速這一過程。因此她折磨自己,花費巨大的時間精力與變老作戰(zhàn),而她原本可以用這些時間精力換來一個更豐富的人生。
本書將呈獻第三種對待變老的方式,與前兩種相比,它更為積極和更具參與性。它將變老看作貫穿一生的進程,而不只限于生命的最后階段,而且作為生命的內(nèi)在組成部分,變老給我們提供了成長的機會。在沿著這條路出發(fā)之前,讓我們先打破對于變老的禁忌,接受變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們足夠幸運的話。長壽意味著幸運,不管是因為基因優(yōu)異,還是因為生活富裕或者僅僅是運氣好。伍迪?艾倫強調(diào)自己從來不反對變老,“因為沒有人找到比這更好的方式來避免青年早逝了”。
這種對于變老的認可帶著一些悲傷,因為伴隨變老無可避免地帶有損失,可能是身體機能的衰退(不可能有50 歲的溫布爾頓冠軍,就是35 歲基本上也與冠軍無緣),還可能是親友離世,甚至是面對自己的死亡。雖然這種傷感令人痛苦——你要忍受這種悲哀——但那種認為變老就是一路下滑的看法明顯是個誤導。
變老的好處
真的,當我們跳出那種對于變老的“負面”態(tài)度,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自然比自己想象的更為均衡:最近的神經(jīng)學研究表明,中年時的大腦——35到65歲甚至更久,比我們原先意識到的更具適應性。短期記憶可能會下降,但對于我們記得的東西,我們可以更好地在彼此之間形成連接。溫斯頓?丘吉爾在66 歲時當上首相,建筑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80歲時設計了他的杰作——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
世界歷史上充滿了大器晚成的例子,不僅僅是那些到達破紀錄水準的大師級人物,也包括那些找到培養(yǎng)新的能力和關(guān)系的普通人,他們了解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就能繼續(xù)成長,我們自身某些方面如精神領(lǐng)域的成長需要時間。對于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這種成長是變老過程帶給自己意料之外的獎勵,而且在我們還很年輕時就能開始發(fā)展。為了寫這本書,我拜訪了各種年齡段的人。令人驚異的是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年齡的增長擴展而不是縮小了自己的生活。
如果我們允許,變老的過程提供給我們一個不停變換的全景,時間這一漫畫大師一會隱藏,一會又展現(xiàn)這些場景。例如,我們從孩子變?yōu)槌扇瞬⒉皇窃谕蝗坏哪骋惶焱瓿傻模号c父母的關(guān)系以及想擺脫他們影響的掙扎不僅是二十來歲的主題,而且會在很久以后依然被感受到。英語里面沒有一個專指成年孩子的常用詞,就像我們在青春期之后就不存在父母—孩子關(guān)系的問題了,用一個矛盾修辭的“成年孩子”(adult children)一詞概括了事。
雖然本書的標題是為了說明那種“最好的變老方式就是不變老”的看法不正確,但本書無法開出解決問題的良方。本書的理念源自我們需要從那種指導老年人或年輕人需要如何打扮、行為或生活的思想中解放出來。心理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認為創(chuàng)造性地生活需要保留一些自己的個性,那種非你莫屬的特點。本書所鼓勵并反映的針對變老的看法,并非對因年老而帶來的一些缺陷和困難視而不見,而是更將老年看作年輕時自己的延續(xù):我們在生命周期中保存了自己,只是年紀更大了一些。更重要的是,變老向我們提供了機會——作家梅?薩滕在她出色的日記《70 歲》(該書從她70 歲生日開始記述)中展現(xiàn)了如何成為完全的自己: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個性。變老,在生命的各個時期,都可以積極充實。
如果吉娜能超越自己的恐懼,她會意識到這早已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事實上,30 歲的她比20 歲時對生活更滿意——她更了解自己,她的戀愛關(guān)系也更穩(wěn)固。吉娜對于變老的恐懼來自于那種無形的、偷偷摸摸的惡意改變,這種恐懼讓自己無法享受變老這一過程帶給自己的好處。就像是兩種不同的認知在起作用,讓吉娜同時持有兩種相反的態(tài)度:她害怕那些已經(jīng)無害地發(fā)生了的事。她生機勃勃地變老,雖然同時她又對此充滿恐懼。
溫尼科特還說創(chuàng)造性地生活源于讓自己吃驚。對事物感到驚訝、好奇和參與的能力并非年輕人的特權(quán)(其實我們也應該像避免用老年人這個詞一樣避免使用年輕人這一詞——這樣才能避免標簽化),而這些特質(zhì)還能隨著我們年歲的增長變得更強烈。
迎接變老的自己
為了擺脫我們對變老的病態(tài)恐懼,我們必須先作一個重要的區(qū)分,那就是抗拒年齡主義(基于對年齡的偏見和歧視)和抗拒變老本身。前者可以打開一扇通往極大豐富我們生活的大門,讓我們保持繼續(xù)成長和發(fā)展的自由;而后者則關(guān)上了這扇門,讓自己無休止地投入一個徒勞無功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之中。
我們也需要了解如作家瑪格麗特? 摩根羅斯?古力特所稱的“ 文化老齡”。在西方社會里,我們傾向于從生物醫(yī)學的角度思考變老,老齡似乎是一個生理狀態(tài)。當然,我們是有形的生物,我們身體的狀態(tài)讓我們有可能從事某些活動并排除另一些。但同樣,甚至更重要的塑造我們變老過程的因素是我們所生活其中的文化:包括它對變老過程的態(tài)度,以及對老齡的政策。對很多人來說,變老意味著變得更窮,因此導致他們無緣于生活中的愉悅和富足。隨著我們對擁抱變老并視其為貫穿一生的過程這一第三種方式變老的討論的深入,我們將意識到貧困并非變老過程所內(nèi)在固有,而是來自于那些對老人和變老過程輕視和無動于衷的政策和實踐。
在后面的這些章節(jié)里,我會介紹變老是貫穿一生的過程這一理念。人們應該慶祝變老這一過程并擺脫對其的恐懼,不要像吉娜和她父母那樣陷入其中無法自拔。隨后我將提供一些人們擁抱變老過程的生動例子,讓大家思考如何從中獲得借鑒。然后我會介紹針對變老態(tài)度的歷史和文化變遷以及年齡—隔離是如何被克服的。我另用一章專門討論我們對于變老的體驗男女有別,以及最近針對男人變老自省問題的發(fā)展。隨后一章用拉比扎爾曼?沙特? 薩羅米的話來說,“死亡不是終極錯誤”。如果我們很早就將死亡納入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反而可以減少我們對于變老的恐懼感。死亡成為了我在最后一章中所稱的“生命拱門” 的一部分, 生命拱門可以將我們生活的經(jīng)驗連接成一串有意義的鏈條。
歌德曾說:“年老突然降臨在我們身上!蔽髅赡?德?波伏娃在她第一次站在鏡子前時說:“我已經(jīng)40 歲了!彼幌嘈鸥璧碌恼f法。格勞瑞亞?斯坦納姆說:“當我有一天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床上躺著的是一個70 歲的老太太!保ㄓ腥さ氖沁@句話的引用遠不如她的另一句名言來得更有意味,那是對一個記者恭維她看上去不像40 歲的回答:“40 歲看上去就應該是這樣!保⿲τ谧兝线^程的另一種夸張和抵賴的說法可參見老年人風趣的口頭禪:“我覺得自己一點都不老……我覺得自己的內(nèi)心只有18 歲!彼麄儍(nèi)心里還是18 歲——8歲、28歲、38歲、48歲和58歲:那些以前的年齡并沒有隨著歲月流逝而被切除,而是被折疊起來收藏于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就像樹干中的年輪似的。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隨著自己變老,我們不一定要放棄自己的愛好和熱情、興趣和感受,不論我們的身體會給自己帶來多少限制,我們并不會融入那個被統(tǒng)稱為老人、自己以前的一切都被抹去的同質(zhì)人群。對生命的熱情可以超越無法避免的體力虛弱和親友離世——這一切,可以讓變老變得不那么可怕。
跨世代反對年齡主義宣傳組織美國銀發(fā)豹友會(American Gray Panther)的發(fā)起者麥琪?庫恩對吉娜告別自己二十來歲時的不快感同身受。在85歲時,她回憶起自己30 歲生日是一生中感覺最糟的生日。
安妮�6�1卡芙 Anne Karpf
英國作家、醫(yī)療社會活動家和獲獎記者。她曾擔任過《大都會》(Cosmopolitan)雜志的特約編輯,為《衛(wèi)報》(Guardian)家庭版撰寫關(guān)于社會、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專欄。她還為《星期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和其他報刊供稿。她還是BBC第四電臺的特約供稿人,包括《人類的聲音》(The Human Voice)在內(nèi)的三本書的作者。她現(xiàn)在倫敦都市大學講授《職業(yè)寫作與文化研究》一課。
2014年,她憑借《就這樣迷人地變老》一書和發(fā)表在《衛(wèi)報》上的“老后議題”新聞贏得樂齡傳媒大獎(Older People in the Media Award)的zui佳個人發(fā)聲獎。
引言:迎接變老的第三種方式 /1
1. 什么是變老? /15
2. 害怕變老 /33
3. 擁抱變老 /63
4. 年齡之間 /93
5. 變老與性別 /125
6. 關(guān)于死亡的短章 /151
7. 生命的拱門 /161
結(jié) 論 /181
作 業(yè) /189
圖片鳴謝 /194
附錄:中英文名稱對照 /196
Notes /204
1. 什么是變老?
皺紋、功能鞋和老年癡呆癥,以及類似的東西,是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關(guān)于變老的聯(lián)想。但這些都帶有誤解,因為它們將變老與衰弱、疾病混為一談。事實上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變老:你可以說出生導致了變老——顯然,沒有出生,也就不可能變老。只要你理解變老是貫穿你整個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我們所有人,不管年齡幾何,此時此刻都在經(jīng)歷著變老的過程——你就能以一個不同的視角看待變老,而不是我們一直保持年輕,直到有一天(25、30、40、50——任你選),我們忽然跨過一道門檻,進入“老年”。
后面那種觀點在文化上已深入人心,難以輕易擺脫。尤其是年輕人想要趕快長大——他們將變老看成獲得以前被禁止從事活動的自由。什么時候我才能十點上床?什么時候我才可以自己去參加音樂節(jié)?到18 歲才能合法購買酒類的等待漫無盡頭啊。當你年輕時,變老意味著你可以擺脫獨裁的父母、自己做決定并對自己的人生擁有更多自主權(quán)。作為孩子的變老完全被看成是你的能力(走路、說話、寫字和推理等)發(fā)展的途徑,并被視作走向獨立的必經(jīng)之路而慶祝。以前是21 歲,現(xiàn)在則是18 歲,那個生日的主題是“終于等到這一天”!
然后,幾乎是不知不覺地,對變老的看法改變了:對于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大約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期待與樂觀中加入了一些焦慮甚至害怕,有時后者甚至蓋過前者。那短暫的不用負責任的自由時光結(jié)束了,成年帶來的要求如謀生壓力進入視線。沒有了長達六星期的暑假生活給了你當頭一棒。人們用他們眼里的成人標準要求你,雖然你自己并不覺得自己已經(jīng)成年,或者并不了解一個成年人所對應的感受。變老開始看上去像個不劃算的買賣,讓人從內(nèi)心里開始抵制它。25 歲時,一個人基本上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自己以前渴望做的事情,但面前的生活開始展現(xiàn)出它猙獰的面目。一個16歲的倫敦女學生阿萊夏告訴她的姨媽,自己在半夜醒來時常常擔心當那天到來時自己該如何填寫稅表。
真的,很多年輕人認為25 歲才應該是成人真正開始的年紀。這并不是完全隨意的數(shù)字,到25 歲時我們的大腦前葉才完全完成發(fā)育,對即時滿足的渴望被認知上的成熟所修正,具備能力去容納更廣闊的思路和長期期待。25 歲,就像24 歲的蓓卡略帶警示性地指出,是四分之一個世紀那么老。這是她準備戒煙的年紀,似乎在25 歲生日早上她會突然意識到生命的短暫。或者在 那天,她再也無法否認自己已然是個成年人。
我們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是如此徹底,就在十年、二十年間,我們從(在家庭內(nèi)部和學校里) 輕視年輕人轉(zhuǎn)變?yōu)檩p視老年人……
今天的變老
21世紀中的變老極具迷惑性:今天的34 歲可能僅僅在五十年前看起來就像24 歲,44 歲看著像34 歲,但你看上去年輕并不代表你實際上真正年輕。
從傳統(tǒng)意義上來說,長大意味著離家:你必須離開成年人的保護,因為你自己已經(jīng)成人。而現(xiàn)在,這個過程被大大延遲。我們贊賞某些年齡限制被放寬,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并沒有因達到最佳年齡而對那些行為產(chǎn)生壓力,如結(jié)婚、買房、生子等等。
但學費、高失業(yè)率、高昂的購房或租房費用,這一切都意味著年輕一代在經(jīng)濟上對父母的依賴變得更長!扒嗄辍痹瓉硎菑耐晗虺赡贽D(zhuǎn)換過程中短短的一段時間,如今卻能延伸到30 歲。父母給了孩子大筆資助,有些甚至開始期待投資回報,因此父母們也會覺得自己有權(quán)更多地參與孩子的決定——畢竟,是自己在付錢——雖然父母們不了解他們的孩子所面臨的史無前例的社會現(xiàn)實,那些建議往往過時而無用。
(福特汽車除了不停地進行安全帶提醒和燃油低位提醒之外,現(xiàn)在還有一個功能,即可以讓父母事先設定自己孩子所能駕駛的最高限速。開這車就像父母坐在你身邊一樣!除了“離開我的生活”這一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又多了一句:“離開我的車!”)。
現(xiàn)在處于二三十歲而又拒絕長大的人越來越多。這些成年孩童緊抓著自己的電子游戲和漫畫書,拒絕改變。他們視長大為無趣。其中的原因可能不僅是住房按揭或養(yǎng)老金扣款,更多的是要學會為自己的花費承擔責任、學會延遲享受而不是堅持“我現(xiàn)在就要”、學會不把自己一時的想法脫口而出,而且還要在想到自己的同時也想到別人;蛟S我們可以把成長看成是視角的變寬和變深。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在不同年齡時變老的意義,而不僅僅看成年齡增長。
時光倒流?
即便是老頑童,如果讓他重新來一遍十來歲的青春期,他估計也會拒絕。好吧,就是那些抱怨長大的人也會咕噥著說長大還是有些好處的,或許一直停在15 歲并不真是懷舊的我們記憶里再塑的美好樂園。那是不是帶著后來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回到從前會更好呢?更年輕但更智慧——還有比這更普遍的幻想嗎?或者更荒謬的幻想嗎?就像要求你的孩子生下來就會走路,或者3 歲時會背誦荷馬的希臘語版《奧德賽》——雖然可以理解,但這還是一個孩子氣的任性的要求,妄圖忘卻時間。
很多電影再造生命循環(huán)并重排時間:從湯姆�6�1漢克斯在《飛越未來》中扮演的進入30 歲成人身體的12 歲男孩,到喬治�6�1伯恩斯在《重返十八》中扮演的一個81 歲的老人與自己18 歲的孫子互換身體,再到依據(jù)司各特�6�1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返老還童》里布拉德�6�1皮特所扮演的主角生下來時像個老人而越活越年輕。
我們可以在這些流行文化的幻想中看到一整代人試圖戰(zhàn)勝年齡的意義。他們的結(jié)局總是主人公悲傷地回到自己真實的年齡——當然會這樣,因為我們在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與自己同齡的人們一起變老(孤獨的經(jīng)驗可以視作唯一的例外)。例如,在21 世紀初變老與在20 世紀40 年代變老完全不同:在現(xiàn)在,看上去年輕是值得艷羨的獨特狀態(tài);而在20世紀40 年代,少年服飾和文化流行興起之前,成人是年輕人羨慕的對象,青年們無不期待成年人帶來的各種好處——從外觀到聲音。
這種文化上的變遷有很多原因,包括市場的變化。在20世紀60 年代以前,你要么是孩子,要么是成人——處于幾乎沒有中間狀態(tài)——這反映在當時的服飾與休閑娛樂上。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及青春期的發(fā)明,出現(xiàn)了一種全新的不同年齡層次的消費群。到了今天,青春變得奢侈,成年人常常費盡心機地模仿自己的孩子。
當然,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人類存在是短暫的,就像禪宗所說,存在不能脫離時間。我們在時間中生活:它既是我們個人的,也是我們一代人的,我們一出生便進入的時代。變老永遠不只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心智、社會和文化上的過程——電影里那種簡單的互換角色與責任遠遠沒有反映出整個變老過程的豐富多彩。我們的身體發(fā)生了變化,但同時(除非我們嚴格強迫自己重復以前的每一步)我們也變得更成熟;所以變老實際上不是關(guān)于老,而是新。我們的大腦、心靈、社交能力——在有充足食物、愛、健康和鼓勵的情形下——都會發(fā)展和成長。真的,就是游戲的能力(尤其是在小時候被抑制的情況下)也會隨著年齡而成長。這難道不是一個應該值得慶祝的理由嗎?
如果你喜歡玩換代游戲,不要想象自己帶著現(xiàn)在的智力和成熟變得更年輕,試試另一個方向:年輕時的自己會如何看待如今的我?除非那些從小就被充滿期待地培養(yǎng),大多數(shù)人在玩了這個游戲之后的反應都是同樣的“早知道”:當時早知道自己的生活會這么好就好了!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