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和數學家的故事》是一本介紹古今中外數學家生平事跡和各種有趣數學問題的數學普及讀物。在這套科普讀物中,青少年不僅可以了解和涉獵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數學問題,而且也有可能了解和認識數學界的最新成果、發(fā)展趨勢和動向,進而激發(fā)對數學學科的興趣愛好,以及崇尚科學的求實精神。感受思維的體操,體味數學的奧妙。第7冊介紹了加德納、哈柏林等著名數學家的故事,以及幻方中的有趣結果。
本系列勘稱華人數學科普著名品牌,是介紹數學和數學家故事的好書籍,體現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熱情。作者本人是數學家,有很多第一手資料和獨到見解。特別是作者見識多,與許多世界級數學大師有交往,這在《數學和數學家的故事》中都是非常珍貴的。這套書對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傳播正能量具有積極的作用。
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
——葉嘉瑩《迦陵詩詞稿》守榕姐在2015年8月15日電傳她的好友陳文茜《今天的你比昨日的你慈悲、感恩》給我。
看到陳文茜說:“自小我們學習許多課程,學數學‘1+1=2’‘9-5=4’,但我們沒有學過人生何時該加、何時該減才會快樂;我們學英文、學歷史、學地理、學化學、甚至學天文學……宇宙大爆炸,在某個點上創(chuàng)造了生命,偶然創(chuàng)造了我們。但人如何才能快樂?所有我們學習的‘課本’,都少了這門課。”心里有同感。
現在的教育實際走偏了,缺少興趣培養(yǎng)是中國基礎數學教育中的失誤。中國的教育只重視傳授知識給學生,傳授學生會做題、會猜題的能力,側重在技術性訓練,培養(yǎng)的是應試能力,鼓勵的是拿了獎就是好學生。為在高考時得到高分,很多重點學校往往采取題海戰(zhàn)術,訓練學生的應試能力。孩子放學回家后,除了完成教師留的功課,還要在家長強逼下,做完規(guī)定數量的教輔書上的題。讓學生感到讀書是一件不快樂的事情,不少原本對數學很有興趣的學生,變成了做題機器,在機械性的勞動中逐漸失去了對數學的興趣,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被打壓了,埋沒了天賦很高的人才。
丁肇中在2014年10月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大師課堂上談從物理實驗中獲得的體會:“許多人認為,如果一個國家想要在技術和經濟方面有競爭力,它必須集中于能有實際市場效益的實用性技術的發(fā)展,并使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從歷史的觀點來看,這觀點是錯誤的。如果一個社會將自己局限于技術轉化,顯然,經過一段時間,基礎研究不能發(fā)現新的知識和新的現象后,也就沒有什么可以轉化的。所以,技術的發(fā)展是生根于基礎研究之中。”
李克強總理在一次座談會上講道:“我們要搞原始創(chuàng)新,就必須更加重視基礎研究,沒有扎實的基礎研究,就不可能有原始創(chuàng)新。國際數學界的最高獎項菲爾茲獎,中國至今沒有一人獲得,F在IT業(yè)發(fā)展迅猛,源代碼靠什么?靠數學!我們造大飛機,但發(fā)動機還要買國外的,為什么?數學基礎不行……所以,大學要從百年大計著眼,確實要有一批坐得住冷板凳的人。”
2016年2月11日,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在華盛頓進行物理學界的一次歷史性發(fā)布: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愛因斯坦百年前預見的一種時空干擾波。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賴夫(L. Rafael Reif)就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于12日致信全校,信中明確地指出:“我們今天慶祝的發(fā)現體現了基礎科學的悖論: 它是辛苦的、嚴謹的和緩慢的,又是震撼性的、革命性的和催化性的。沒有基礎科學,最好的設想就無法得到改進,‘創(chuàng)新’只能是小打小鬧。只有隨著基礎科學的進步,社會也才能進步!
在圣何塞州立大學舉辦感謝教授服務餐會,輪到教書30年的我演講,我讓負責人念我提供的德隆古爾(Will Allen Dromgoole)寫的詩歌《造橋者》: 在一個寒冷陰沉的夜晚,
一個老人走在孤獨的路上,
不久來到一個巨大、深厚的裂口,
裂口下流著遲緩的水流。
他在微暗中走過去,
但是,當他安全到達彼岸時,
他回頭在那里造了一座橋梁。
旁邊一個旅人說:“老人家,
你是在浪費你的力氣和精神,
因為這天結束時,你的旅程亦將結束,
你絕不會再經過這里,
而你已渡過這個巨大、深厚的裂口,
你卻還要造一座橋,這是為了什么?”
造橋的老人抬起他那灰白的頭,
說:“這位朋友,在我來的這條路上,
有個少年跟在我后面,
他必定也會來到這裂口旁。
這個地方對我是沒構成煩惱,
但對那位少年卻可能是個圈套。
因為他也必須在微暗中渡過這裂口,
我這座橋是為他而造的,這位朋友!”我只簡單地說:“感謝圣何塞州立大學提供我機會從事教學和研究,我是為年輕一代造橋的人,如果有來生,我仍愿意從事教育的工作!
在我的散文集《夢里尋她千百度》中有一篇短文《我們都是造橋的人》,我寫道:“有河,于是就應該有橋,于是就有造橋的人。我們現在所取得的一些成績和成果,都是因為有許多人在我們的前面鋪路造橋。當我們要走完人生道路時,不應該忘記還有后來人,我們應該給他們造路建橋!
俄羅斯和蘇聯有很好的科普傳統(tǒng),許多著名科學家十分重視科普工作。我小時候患有數學恐懼癥,在初一時看到從蘇聯翻譯的帶有故事性的趣味數學書才對數學有興趣,以后還成為數學工作者。讓數學家把他們掌握的那些抽象生僻的詞匯帶進一般人的經驗范圍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我為了寫高度通俗化的類似法國數學家龐加萊(H.Poincar)能夠使工人、家庭婦女及教育水平不高的人看得懂的書,所費的時間比我寫數學論文還要多十倍以上。
這本書的對象是一般的讀者——沒有經過專業(yè)訓練的人、一些害怕數學或者對數學誤解的孩子。希望這套書能揭開數學神秘的面紗,讓更多人能欣賞它的美貌。希望一些對數學鄙視、認為數學無用的人,能知道自己是多么無知和幼稚。因此我不要求讀者是個有高深數學知識、了解各種數學符號和公式的人,只要讀者能耐心看完,這套書能讓讀者了解科學工作者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懷。對于有強烈求知欲的孩子,以及想在數學領域有創(chuàng)新工作的年輕人,我在這里介紹一些有深度的難題以及還未解決的問題,他們可以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與探索提高自己的能力。我期盼著所有數學教師都能成為研究者,期盼著數學教學研究能真正在學校生根、開花、結果,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和素養(yǎng)。貧瘠深山里的老師們,不像在城市的數學老師容易取得參考資料和信息資訊,想到他們匱乏的情況,因此在寫書過程中盡量搜羅一些資料和題目,讓他們容易利用,讓這套書成為一個小型圖書館。對于學數學專業(yè)的朋友們、數學愛好者閱讀這套書也不會是浪費時間,你們會看到許多和你們專業(yè)不相關的數學家的故事,知道他們的研究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許得到啟示另辟新天地。
我想衷心感謝下面的朋友: 吳沛林、邵慰慈、高振濱、梁崇惠、梁培基、張;、劉宜春、鄭振勇、陳錦福、林節(jié)玄、林開亮、蕭文強、錢永紅、唐小明,李小露幫我把一些文稿打成文檔校對,提供意見和資料,感謝上?茖W技術出版社編輯包惠芳、田廷彥為這套書的出版而奔忙。
2014年10月、11月、12月及2015年1月3日我進入急診室9次,真是“大難不死”。覺得“時不我待!要趕快工作”。本來我計劃在2015年10月時寄第6、7集的書稿給出版社,不幸在9月我的電腦壞了,我前幾年寫的書稿和研究論文及資料都沒有了。我找朋友及大學電腦技工都沒法使我的硬盤資料恢復。四個月只好恢復數學研究,用研究忘卻失去文稿的悲傷!拔萋┢赀B夜雨”,健康又出狀況。13個月前我動了“食道裂孔疝”手術,把上升到橫膈膜上的胃拉下去,把食道孔與胃連接的賁門縫小,結果不能吃東西,食欲下降,體重迅速下降38磅,幾次因食物而嘔吐。2016年1月14日又發(fā)生嘔吐不止的情況,要進入急診室。
在病房,我試寫了幾十年不寫的舊體詩: 病房抒懷一首
風燭殘年病魔摧,
形容枯槁似犯囚。
好事多磨折騰頻,
電腦機毀文稿丟,
多年辛勞盡湮滅,
人無遠慮近憂多。
枕戈達旦忍孤寂,
踟躕蝸行從頭越。
千難萬苦何所懼,
欲將心血灑寰宇。
我祈天公憫愚志,
不惜憐愛降霖雨。
蒼茫天地呈碧翠,
枯木逢春復蘇生。
榮譽財富身外物,
生命終結萬事空。年輕時寫完第八集《數學和數學家的故事》時,我曾說:“希望我有時間和余力能完成第九集到第四十集的計劃!睂儆谧约旱娜兆右呀洸欢啵辉缸屇X海中孕育出的眾多新思想和自己一同離去,生命是經不起等待的,人生短暫,須只爭朝夕。身體虧損不易恢復,終日無食欲。只要有力氣,精神好,我就盡力把這套書寫完,沒有忘記華羅庚教授的心愿:“寸知片識獻人民!
為促進中國科技和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我希望讀者如有興趣可以發(fā)送電子郵件至: lixueshu2014@gmail.com,以和我交流。
李學數,又名李信明,1945年出生于新加坡,畢業(yè)于南洋大學數學系,留學加拿大緬尼多巴大學,獲得數學碩士學位。1973年起在法國南巴黎大學從事7年半研究工作。后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計算機碩士學位,1984年獲得史蒂文斯理工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圣何塞州立大學計算機系退休教授,發(fā)表多篇論文。喜讀中國史及文學名著。寫過很多數學普及文章,《數學和數學家的故事》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