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知名記者、采訪總監(jiān)衛(wèi)毅十年力作,書寫一個資深媒體人眼中百年的中國。
*本書作者衛(wèi)毅2007年入駐《南方人物周刊》,至今已十年,他從記者、資深記者、主筆、高級主筆到采訪總監(jiān),一直奮斗在一線。十年間,他親身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件與人物,以媒體人的廣度和力度,以敏銳的眼光緊握歷史中的個體,不斷叩擊著百年中國人的內在魂靈。
*當下的故事、十年前的故事、幾十年前的故事、一百年前的故事在這里交織,留下一份中國社會百年變遷的底稿;鄉(xiāng)村教育志愿者、汶川地震災民、北京奧運工地上的建設者、著名學者、知名作家或編劇、電影導演、商人,他們一直沒有停止尋找理想之地的腳步,為我們探索出一條條無限接近桃花源的路徑……
*李澤厚、閻連科、劉震云、李敬澤、梁鴻、張悅然、周濂、徐烈、傅國涌、余世存鼎力推薦
走過漫長的路來到這里
三月的一個早上,我媽在北京接到我姨從老家廣西平樂打來的電話。我 姨告訴我媽,外公外婆的墓消失了。外公外婆的墓在家鄉(xiāng)的一座山上。這幾年, 當地搞開發(fā),一條新修的路將山劈掉半截。墓原本在半山腰,忽然變成身處 懸崖邊上。開路須放石炮,石炮震松了山體,加上連日大雨,山體崩塌下來, 外公外婆的墓被埋在了石頭和泥土下邊。
我媽說,這讓人比外公外婆去世時還要難過,他們好像又去世了一回, 父母的墳都沒了,回家鄉(xiāng)都沒有意義了。
好多年前,我聽過一位作家說:什么是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就是埋葬著自己親人 的地方。外公外婆的墓在縣城一所中學后面的山上。外婆在 2005 年去世,與 去世多年的外公葬在了一處。外公在 1973 年去世,葬在那里是他臨終遺愿, 他說可以看著子孫以后在那里上學。
我在那所中學讀書的時候,經常帶著本書,翻過圍墻,去山上找個地方 靜靜地看。有時候,我會走到外公的墓前。那里的視野很好,能看到樹林、 山巒與河流。
外公姓陳,但他的墓碑上刻的名字卻是姓林。那是他 40 年代在游擊隊時 用的化名,后來,他就一直用化名做自己的名字,真名反而沒多少人知道了。
我從墓碑上看到過,外公的爺爺青年時,只身于故土閩漳州入經粵羅定,再入桂蒙山平樂。在廣西平樂,外公的爺爺定居了下來,然后,就有了一個 家族的人。
衛(wèi)家的長輩告訴我,我們這一脈衛(wèi)姓族人,是一百多年前從廣東東莞來 到廣西平樂的。
如此說來,我是廣東人和福建人在廣西的后代?墒,更往上的祖輩又 是從何處而來呢?
我高考的時候,語文試卷的作文題目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寫的是 議論文,開頭引述的是高更在塔希提島畫的那幅畫《我們從哪里來?我 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便不再是我,這些 作為人的基本問題便無從回答。
我從小對這些問題感興趣,或者說是困惑。我們在世上身處的地方,后 邊都有無數的人走了漫長的路,才來到這里。
小時候,我在家鄉(xiāng)縣志民國時期歷任縣長、縣知事更迭表里,看到 了我外曾祖父的名字,但那只是一個表格,沒有多少文字。伯外公是我外公 的二哥,他留下了一份四頁紙的家史。從這幾張紙里,我知道了外曾祖父自 幼家貧,聰穎好學,字畫兼好,字近王羲之,擅畫菊、梅,年少時負責管理 大家族的藏書。為家庭生計,離鄉(xiāng)闖蕩,在南寧一家客棧偶遇陸榮廷,受其 賞識,成為其師爺。那時候,陸榮廷還只是一介綠林。這撥綠林在越南打劫 法國人和富商,被稱為義盜。某一次,他們在西貢闖下大禍,各自逃回家 鄉(xiāng)。外曾祖父從此與陸榮廷失去聯(lián)系,教書為生。多年以后,陸榮廷稱霸廣西, 外曾祖父被陸榮廷起用,在廣西多地做過知事,也就是縣長。
外曾祖父走過的路,如果伯外公沒有記錄下來,將永遠消失在時間之中。 文字的力量在乎此,記錄下來比口耳相傳更能對抗時間之河的沖刷。伯外公 的記錄畢竟只有四頁紙,很多歷史的細節(jié)都讓我感到好奇。比如,外曾祖父對陸榮廷的許多做法十分反感,提出過許多意見,兩人多次爭吵,而更生動 的歷史現(xiàn)場,又是如何的呢?
多年以后,我成了寫人物的記者。很多時候,我最開始知道的也只是某 個人的名字,然后通過采訪,匯集處理各種信息,最后將一個人呈現(xiàn)于紙上。 這些人物報道,有長有短,有粗有細,就好像歷史有時只是表格,有時是親 朋記憶,有時是某段敘述,有時是一部書。梁漱溟曾說,他最關心的兩大問 題是:中國問題和人生問題。這大致也是我所關心的問題。我們關心歷史、文 化、科技、政治、經濟、社會,本質上都是關注人本身,關注我們短暫人生 的應有之義。
我記得自己大學畢業(yè)前的日子,白天的大部分時間泡在系里的資料室,翻 閱的大都是 20 世紀 20 年代的報紙影印件。下午,太陽西斜,陽光從窗戶照進來, 灰塵在光柱里飛旋。我有時候會想,這些灰塵漂浮億萬年了吧,比我們所見都 多,地球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億萬年也只不過是倏忽一瞬間,而個體 的人生,是瞬間的瞬間?墒,這一瞬間,卻有古往今來的冷暖悲欣。
大學畢業(yè)十幾年了,這些年里,我去過許多的地方,見到許多的人,聽 過許多的話語。閉上眼時,許多場景如臨眼前,許多聲音如在耳邊。我非常 感謝他們,因為他們,我往往在一天里便經歷了一個人的一生,無數的人生 構筑了一個不是所有人都能經歷的世界。但我又會想,如果把他們的故事從 這十多年里抽掉,我自己在哪里呢?我不應只是記錄者和觀察者,還應是自 我的體認者,而我對于世界和人生的認識最早來自于家人,這一切交織在一 起,才更像是真實的人生。我嘗試著把這些寫下來,便有了這本書。
清明節(jié),我回到家鄉(xiāng),看到了那垮塌的龐大山體。外公的墓碑找到了, 但仍未見骨骸。外婆的骨灰找到了,但還不見墓碑。家人在公墓園里新選了 兩塊墓地,等待來年安葬外公外婆。外婆的骨灰暫時存放在公墓園的一間房子里。我和家人把骨灰壇子取出來祭拜,然后再放回去。我看著那個壇子, 想著這里面是我的外婆,眼淚流了下來。
我想起在蘭州上大學的時候,寒假回到家里,舅舅說,你外婆現(xiàn)在每天 都看蘭州的天氣預報。外婆跟我說,那邊的冬天好冷啊,氣候好像不好,還 是回廣西得了,F(xiàn)在,她一定會關心北京的霧霾。
有一天,我坐在行駛的汽車里,穿過山林,從耳機里聽到了胡德夫演唱 的《最最遙遠的路》: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
來到以前出發(fā)的地方
這是最后一個上坡
引向田園絕對的美麗
你我需穿透每場虛幻的夢
才能走進自己的門 自己的田
當我走過許多的路,發(fā)現(xiàn)很多叫世外桃源的地方。在我的家鄉(xiāng),也 有一處地方叫世外桃源。那是山里的一片僻靜之處,風景秀美,許多人會 帶著餐具和食物去那里野炊。我小時候去過幾次。有一次,一位長輩指著山 谷里春天的田野跟我說:你看,這跟《桃花源記》里寫的多像。順著他所指 的方向,我看到了遠處的群山,我想的是:山的那邊是什么?
山的那邊仿佛才是一個看不見的桃花源。少年人好像都是如此踏上了通 往遠方之路。那個桃花源永遠無法抵達,但人們從未停止尋找。
衛(wèi)毅
2017 年 8 月于北京
衛(wèi)毅,這是我的真名,大概姓衛(wèi)的人少,有人會產生這是筆名的誤會。1980年,我出生在廣西一個叫平樂的縣城。在縣里從幼兒園讀到高二,然后轉學到桂林市讀完高中。大學就讀于蘭州大學中文系,在西北待了4年。大學畢業(yè)后,回到廣西,在南寧待了4年。2007年,到了廣州。2008年,到了北京。算是走南闖北。到2017年,我在《南方人物周刊》已經工作了10年,雜志版權頁上的頭銜變化依次是:記者、資深記者、主筆、高級主筆、采訪總監(jiān)。這提醒我,年齡已經不小了。許多時光流走了,我希望通過文字,能留下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