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數(shù)年的時間走訪梵高到過的地方,找回梵高腳步的聲音(Van Goghs Footfall)。將梵高的生命和藝術歷程立體飽滿地呈現(xiàn)出來。書中共提及歐洲22座城鎮(zhèn)。城鎮(zhèn)中的人或物,冥冥中成為了撥動梵高命運的推手。這是觀察、了解梵高的另一個獨特而有趣的角度,同時讓人產(chǎn)生一股內(nèi)生的提升藝術境界的力量。
自序 踏尋梵高的足跡
我出生于南臺灣的新營市,自有記憶開始,幾乎每個新年父母都會帶著我們?nèi)愕埽钪疖嚾ヅ_南市的生生皮鞋店,為每人買一雙新皮鞋。之后,尚有余暇,便領我們?nèi)パ悠娇ね蹯艋蛘叱鄭樓走一走。因此,對于荷蘭人曾經(jīng)占領臺灣,而后被鄭成功趕走的歷史非常熟悉。
長大去了臺北讀書,大學時代與工作之后,一直喜愛淡水的景致與人情,常于假日與好友們往淡水河口去,并在河邊、山上、大街小巷間亂竄。淡水的紅毛城、淡水工商的紅磚建筑,總叫我流連忘返。對荷蘭,更增添了許多好奇。
一九八六年,我前往歐洲自助旅行,遇見當時在荷蘭攻讀博士學位的唐效,他領著我走出觀光客的游區(qū),讓我對于荷蘭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政經(jīng)體制、人文與自然的融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于這個小國的國富與民安大為驚奇。
一九八八年放下工作前往比利時留學,由于地利,我經(jīng)常前往荷蘭。那時的我,多么年輕,除了因熱愛文藝改讀藝術,把研究荷蘭藝術大師林布蘭特、維梅爾、梵高、蒙德里安等的創(chuàng)作,視為提升自己藝術境界的力量;同時還憂國憂民,心想:早先自己主攻新聞與大眾傳播,總應該利用原來的專業(yè)訓練,把荷蘭這個國家弄清楚,待學成返臺,也許這方面累積的知識還能做些貢獻。
沒想到,一九九○年與唐效結婚,他被任職的國際公司派往美國工作,我們因此轉戰(zhàn)美國。一年之后,我們必須做出決定,留駐美國還是返回荷蘭?面對高科技蓬勃發(fā)展的美國,對熱衷科學研究的丈夫來說,留下來無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這時,大部分親朋好友也都認為定居美國乃上策,為什么要返回荷蘭那農(nóng)業(yè)小國?其中唯獨鄭樹森教授力勸我們回到歐洲。
他說:現(xiàn)代通信的快速發(fā)展,有心做研究在哪兒做差別不大,可是生活質(zhì)量各國的差別卻很大,荷蘭是我們一批朋友公認的理想國。唐效與我再三斟酌,接受了他的意見。
雖返回荷蘭,但并沒有長居的打算。喜愛游山玩水及對不同文化充滿好奇的我們,在沒有兒女牽絆的基礎下,夢想著每隔五年轉換一個國家,領略不同的生活形式。豈料,回到荷蘭不久,丈夫換了公司,進入了不同的工作領域金剛石在工業(yè)上的用途,其中充滿了新科技的新鮮與挑戰(zhàn);十多年后,又自己創(chuàng)業(yè)。于是,在荷蘭留了下來。等再回頭一看,居然二十幾年過去了!
書中《踏尋梵高的足跡》這一輯,內(nèi)容是我居住歐洲這些年,陸陸續(xù)續(xù)走過梵高生前停留過的地方后,將旅行的感觸,加上梵高在世時西方與中國的社會背景,結合起來的書寫。希望透過描繪梵高的生命歷程、自己旅行所見所聞和歷史對照的心得,引起讀者共鳴。
寫作方式是以梵高年表的順序,讓讀者易于聯(lián)想。為了盡量寫全梵高生前住處,我閱讀了不少相關資料,有些地方雖已造訪過,也重新再行走過,以補充不足,并添拍照片。
踏尋這件事,當一九九九年有了開頭之后,就欲罷不能地堅持了下來,陸陸續(xù)續(xù)走到二○一二年。
梵高在他生活的年代,屬于旅行頗多的人;能完成走訪梵高足跡的行程,特別感謝唐效的支持與協(xié)助,他犧牲休假充當司機,毫無怨言。特別是巴黎之行,城里交通復雜又無處停車,每找到一處遺址,我下車觀察、感受、拍照,而他只能守在車內(nèi)注意躲避警察,緊張一日,肩膀僵硬、腰酸背痛、胃口全失。
閱讀報紙,得知二○一五年,梵高居住過的紐倫,特意鋪就一條星空自行車大道,宛如名畫《星夜》中的晶瑩燦爛,長六百米,吸引梵高迷。近年,法國南部阿爾勒旅游局一反過去的沉默,突顯該地梵高的曾經(jīng),招徠觀光客;效法奧維,在每個梵高戶外創(chuàng)作之處,豎立畫作標牌,對照實景,帶出思古幽情。
伴隨更多梵高個人與畫的研究,許多有關他的事物,正以不同的新方式不斷呈現(xiàn),都待讀者有機會自己去感受;而我呢,也會在將來的歲月,一一前去領會昔時與變化后的個中差異。
至于《我看梵高》文輯,顧名思義,收錄的幾篇短文,是我自己對梵高的一些剖析。二○○九年臺灣聯(lián)合報系在臺北舉辦梵高特展,邀我寫文章共襄盛舉,《從梵高的教育談起》《梵高背后的女人》《訪故居看梵高的戀愛》三篇文章,即配合展出刊登于《聯(lián)合報》要聞版《名人堂》專欄上。而《我看梵高的經(jīng)濟算盤》,則是后來自己認為應該補寫的一篇文章,曾于二○一六年五月刊登于《深圳商報》文化副刊《萬象》我的《荷蘭閑園》專欄里。
梵高之為梵高,他成長中接受的教育與自學、他面對愛情的執(zhí)著瘋狂、他自負的藝術鑒賞能力、他的窮困潦倒等,都觸動我去思考前因后果。筆記走過梵高足跡的種種,加上四篇我看梵高的省思文章,似乎才能較完整地突出我心目中這位藝術大師不朽的立體風貌。
希望這本書,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一種深度藝術旅行的信息,更能刺激、引發(fā)出讀者閱讀旅游或親身探訪的共鳴,甚或挑起其他的意見和看法吧。
《踏尋梵高的足跡》的出版,我自認為意義不同于一般梵高的傳記和評述,有了另外的切入點,增加了新的觀察面與內(nèi)容。
因緣巧合吧!與荷蘭這個國家的緣分,梵高與我雖然生存在不同的時代,彼此之間竟緊密地連接了起來。
自序 踏尋梵高的足跡
輯一 PART ONE 踏尋梵高的足跡
004
津德爾特(Zundert)
012
澤芬貝亨(Zevenbergen),提耳堡(Tilburg)
022
海牙(Den Haag)
032
倫敦(London)
041
海爾福伊特(Helvoirt)
045
埃滕(Etten-Leur)
052
拉姆斯蓋特(Ramsgate)
060
艾爾沃斯(Isleworth)
071
多德雷赫特(Dordrecht)
080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087
布魯塞爾(Brussels)
095
博里納日(Borinage)奎姆(Cuesmes)、瓦姆(Wasmes)
106
霍赫芬(Hoogeveen),新阿姆斯特丹(Nieuw-Amsterdam)
127
紐倫(Nuenen)
143
安特衛(wèi)普(Antwerp)
151
巴黎(Pairs)
165
阿爾勒(Arles),圣雷米(St. Rémy)
172
奧維(Auves-sur-Oise)
輯二 PART TWO我看梵高
184
我看梵高的經(jīng)濟算盤
187
從梵高的教育談起
189
梵高背后的女人
191
訪故居看梵高的戀愛
后記 踏尋梵高足跡后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