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抗戰(zhàn)時期東北流亡學生口述》以豐富而錯綜復雜的史實和當事人的深刻反思再現(xiàn)了那一段撕心裂肺的往事,真實地展示了抗戰(zhàn)流亡的生動歷史,反映了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的社會狀況和青年知識分子的內(nèi)心苦悶與追求。這是一部內(nèi)容浩瀚、可以從多個角度解讀的著作。相信,每位讀者,不管年長還是年輕,不論政治派別和種族膚色,都會受到感動,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流亡:抗戰(zhàn)時期東北流亡學生口述》圍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警示未來”的主題,真實地反映了日本侵華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深刻揭露了侵略者的戰(zhàn)爭罪行和殘暴行徑,有力批駁了日本右翼勢力各種否認和歪曲侵略歷史的錯誤言行。該書語言樸實,讀來真實可信,通過事件親歷者的所見、所聞,真實再現(xiàn)了當年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暴行。該書的出版不但對讀者了解那段歷史,而且對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序
楊曉
《流亡》是一部關于東北淪陷后知識分子流亡關內(nèi)的口述歷史。因編著者之邀,我有幸先睹為快。閱讀之際,我不僅被這部書的內(nèi)容所深深地吸引著,更被編著者工作的艱辛所強烈地震撼著。我真的難以想象,編著者是怎樣在財路枯竭、工作繁重、身心疲憊的情況下,堅持工作了十幾年,完成了這項龐雜瑣碎的工作,并終于使它與讀者見面的。我欽佩編著者為此而忘我的工作精神,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真的難以做到。
據(jù)我所知,在國內(nèi)殖民地教育口述歷史研究領域中,齊紅深研究員可以稱得上是第一人。正是他的努力、他的奮斗、他的拼搏,從實質(zhì)上減少了我們這一代人,“眼睜睜地看其流失,內(nèi)心所發(fā)出的深重的使命感和遺恨、惋惜之情交織,而又無能為力”的缺憾。他的以《流亡》為主題的口述史研究,將慰藉著所有深受日本侵略戰(zhàn)爭之苦的已故東北流亡知識分子的在天之靈,也為中國抗日戰(zhàn)爭歷史書寫了真實、深邃、凝重的一筆。
這部口述歷史的采訪對象年事很高,身體狀況較差,經(jīng)歷復雜曲折,特別是他們那段痛苦的流亡經(jīng)歷在記憶之中揮之不去的情愫,是很難被他人所深刻理解的。齊紅深研究員是如何移情的,又是怎樣與這些痛苦的心靈共鳴的,是我深入思考的問題之一。關于這一點,他本人是這樣說的:“現(xiàn)在許多人已經(jīng)無法理解那一段歷史,也無法理解這些親歷者對歷史的詮釋。我們課題組里那些比較年輕的成員,對于親歷者的回憶也時常困惑不解。但是,我們努力把受訪者講述的歷史忠實地記錄整理出來。我們在調(diào)查和研究過程中,也曾感慨萬千,多次按捺不住沖動,渴望從歷史中站出來直接發(fā)言。但是,經(jīng)過多次反復考量,我們最終還是選擇了述而不作和緘口沉默!睂λ倪@種想法和做法,我極為贊同。我曾參與指導研究殖民地教育史的研究生。年輕的學生對那段歷史理解上的困難,以及他們與我們在理解上的差異,我是了解的。我認為《流亡》一書,以青年人了解那段悲慘的歷史為目的,為此,盡量消除由于代溝造成的認識上的困惑是不容忽略的。作者不想通過直接發(fā)言的形式對年青一代進行說教,而是力求通過真實的歷史記憶,讓年青一代去體會和感悟。如此解決歷史研究中的代際關系問題,是難能可貴的。作者按捺住自己的沖動,是為了讓位于口述者的沖動,因為后者的沖動更接近歷史的真相,更易于感召人們對于那段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進行深刻的反思。
我的一位研究生曾參與過齊老師主持的采訪工作。一位年事很高的被采訪者因為激動、興奮,在還未及最后進行錄音和錄像之時,不幸突然去世了。他激動、興奮的是終于有人在他的有生之年,來聽取他這段鮮為人知的經(jīng)歷,珍視他的這段經(jīng)歷作為歷史記憶和歷史教育的價值了。他的突然去世,給家人帶來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家屬卻默默地承受著,沒有對采訪這一誘因表示一絲一毫的抱怨。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順應了自然規(guī)律,而是因為他們深深地懂得,逝者最后生命的沖動與抗戰(zhàn)歷史記憶交織在一起,進發(fā)出的生命火花將點燃其他人生命的光焰,體現(xiàn)了逝者的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我一直對此事念念不忘,心想:又有多少人能企及這樣的人生境界呢?我就是這樣被帶入抗戰(zhàn)時期東北流亡者口述史研究的情結之中的,并由此理解《流亡》的問世,所形成的口述者的沖動與作者的沖動之間的共振關系,理解了作者的移情與年輕人移情可能性的關系。
美國歷史學家貝克爾將歷史定義為“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從理論上講,“口述歷史正是建立在回憶的基礎上,它力圖通過回憶來獲得關于過去事件的豐富證據(jù),從而記述回憶者自己的歷史”。編著者認為殖民地教育口述歷史“僅僅是潛藏在親歷者心中的歷史記憶——這是隨時都可能逝去并將永遠不能再生的文化遺存”。要保留下來,必須進行口述史研究。從方法上講,“口述歷史是將歷史與記憶的關系具象化和方法化,將歷史對于記憶的依賴性引入歷史研究的實踐操作中”。編著者正是這樣實踐的。他認為,“歷史是復雜的,立體的,豐富多彩的;而我們自己還是很淺薄的。我們能夠把即將散失的歷史記憶收集起來,就應該知足了。我們應當老老實實地把親歷者本人的歷史記憶原原本本地呈現(xiàn)給讀者,呈現(xiàn)給現(xiàn)實與未來的世界”。它“會比檔案記載更真實、更全面、更生動”。
通過編著者運用口述史研究抗日戰(zhàn)爭歷史的動機以及對口述史的方法及其價值的認識,可以實證“記憶”作為口述史的一種本質(zhì)要素,是口述史研究的立論基礎?谑鍪费芯考纫杂洃洖楣ぞ撸忠杂洃洖閮(nèi)容,使歷史研究發(fā)生了一種特殊變化,這就是將心理與心理學納入歷史研究的范疇,其心理意義也得以凸現(xiàn)。正如西方學者所表述:“對記憶的實際體驗證明,過去曾經(jīng)存在,也因此激發(fā)重構過去事件的努力,甚至產(chǎn)生非做不可的沖動!敝挥行睦硪蛩亟槿霘v史研究之中,歷史才能真正地活化,我們才能通過口述史,看到活生生的歷史,看到歷史研究者活的靈魂,看到歷史研究的生命價值所在。
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之后,千千萬萬不愿做亡國奴的知識分子流亡關內(nèi),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歷程。流亡本是中華民族遭受異族侵略國破家亡之時的被迫行動。經(jīng)濟的困窘,生活的艱辛,環(huán)境的殘酷,民族、國家前途的渺茫,對生命和幸福的渴望,本已使年輕的生命遭受難以承受的壓力,民族內(nèi)部的爭斗更使他們無力決定自己當時和今后的命運。即使在老年,當他們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回首往事,仍然無法擺脫難以言狀的羈絆,痛苦地折磨著他們的心靈。這是中華民族抗戰(zhàn)歷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膾炙人口的《流亡三部曲》就是這段歷史的生動藝術寫照。但是作為歷史,卻很少有人正面而深入地研究它,更是缺少齊紅深先生這樣的實證研究!读魍觥纷鳛槭妨蠈⑴c抗日戰(zhàn)爭文獻資料互補。幾十位抗戰(zhàn)時期東北流亡學生的經(jīng)歷反映出了日本侵略給青年學生的思想、情感、生活、學習、命運和倫常關系所帶來的變化。雖然他們極力抗爭,但是在國家、民族命運的危急關頭,也往往難以把握自己的前途。本書深化了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及其之后的命運變化、心理影響這一主題。我們從中看到,戰(zhàn)爭所造成的物質(zhì)損失與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傷害相比,真的是微不足道的。這部著作正是通過真實的人生經(jīng)歷,引起人們心理上的共鳴,啟迪人們的思考,從而激勵人們反對戰(zhàn)爭,追求和平,保衛(wèi)和平,為和平而奮斗。
在編輯體例上,齊先生以膾炙人口的《流亡三部曲》為線索,由于每個人的口述歷史都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的經(jīng)歷又是十分豐富和曲折的,編著者為了節(jié)省篇幅,根據(jù)《流亡三部曲》的邏輯關系,按照“松花江上”、“離家”、“上前線”的順序,將每個人的口述歷史加以剪裁,使全書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書前的《東北青年學生流亡史略》簡明扼要地概述了史實,交代了歷史背景,使讀者對史實有一個總體的了解!段襾碜员辟饣乇狈健纷鳛槲猜晞t將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流亡者的歸宿整合到一起,使得全書完整而引人深思。經(jīng)過編著者獨具匠心的編排,讀者所看到的,不再是每位流亡者的個人史,而是抗戰(zhàn)時期東北青年學生的流亡史,從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史、苦難史、屈辱史和斗爭史?梢哉f,《流亡》以豐富而錯綜復雜的史實和當事人的深刻反思再現(xiàn)了那一段撕心裂肺的往事,真實地展示了抗戰(zhàn)流亡的生動歷史,反映了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的社會狀況和青年知識分子的內(nèi)心苦悶與追求。這是一部內(nèi)容浩瀚、可以從多個角度解讀的著作。我相信,每位讀者,不管年長還是年輕,不論政治派別和種族膚色,都會受到感動,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2006年5月寫于大連,12月修改于日本東京大學
齊紅深,男,1945年5月出生。原籍河北省平鄉(xiāng)縣,1970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中文系。84年被抽調(diào)到遼寧省錦州市教育專辦,后調(diào)入遼寧省教育廳教育史志辦公室。曾任遼寧省教育史電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研究員、兼任遼寧教育史志學會會長、遼寧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日本殖民地教育研究會會長,省教育廳政策法規(guī)處處長等職務,F(xiàn)任沈陽七方教育研究咨詢中心研究員。撰寫或主編的主要著作有數(shù)十種。
序
前言 抗戰(zhàn)時期東北青年學生流亡史略
第一部 松花江上
親歷“九一八”
在偽滿洲國上學
我的家鄉(xiāng)美麗而富饒
父母親省吃儉用把我送進小學
流亡關內(nèi)之前
心中埋下反滿抗日的情緒
“高柏蒼事件”前前后后
參加“抗聯(lián)”地下工作
在偽滿洲國的監(jiān)獄里
第二部 離家
開始流亡的東北大學
隨東北中山中學流亡記
我的同學與老師
敢問路在何方
流亡的東北中學
我和父親同坐監(jiān)
隨父親流亡到南方
離家出走之后
從“東北抗日機構”到戰(zhàn)干團
我的傳奇人生
流亡路上陷囹圄
我渴望展開書卷
在流亡路上
我真的很茫然
躲過第二次追捕
入關
吻別襁褓中的女兒
第三部 上前線
走上抗日之路
在新疆戰(zhàn)斗
在偽軍里入黨
《反攻》雜志與“民盟”
加入東北軍
進入中央農(nóng)林部
為接受日本投降儀式當翻譯
到解放區(qū)去,到中原去
唱著《松花江上》參加抗日
尾聲 我來自北兮回北方
回北方
白日放歌
歡慶日本投降
隨東北大學復員回沈陽
隨國民黨回東北去“接收”
復員回沈陽被東北大學開除
回東北開展工作
在國民黨東北行營當?shù)毓?br />
親歷“九一八”
王成福
高粱葉子青又青。
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
先占火藥庫,后占北大營。
中國軍隊好幾十萬,恭恭敬敬讓出沈陽城。
“九一八”已經(jīng)過去73年了。“九一八”之夜的情景,我至今仍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每逢這時,我就會唱起這首當年東北流亡學生演出的《九一八小調(diào)》。
九一八事變的發(fā)生不是偶然的。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的野心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記得我11歲還是在上小學時,那天是1928年6月3日。我正在街上走著,忽然聽到一連幾聲爆炸,事后才知道是張作霖由北平返回沈陽時路經(jīng)皇姑屯三孔橋時被日本事先埋的電炸彈炸死。張作霖在東三省稱王之后,依靠日本的支持和援助,勢力日益擴大,入關兩次進行直奉戰(zhàn)爭。日本人進一步向張?zhí)岢龈鼮榭量痰囊蟆⒏蟮那致詸嗔,遭到張氏的拖延和抗拒。日本人認為張已不可利用,因而將其炸死。在這前后的多年間,東北老百姓受外侮內(nèi)亂之苦已經(jīng)苦不堪言,日貨侵入,民不聊生,通貨膨脹。多少人一夜之間變?yōu)槌嘭殻@種事在我親友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我在沈陽興權中學讀一年級時,我校的董翰生老師每天晚上下自習必來宿舍點名(查號),隨時就和我們談幾句,問我們學習情況、家庭情況,使我們感到這位老師可親可敬。然后他就轉入正題說起國家大事:如南滿鐵路不許中國人穿過非道口的地方,有些農(nóng)民不了解情況一過鐵路就被抓起來上刑灌辣椒水;日本人在鞍山舉行作戰(zhàn)演習,隨便在中國土地上搞軍事活動。有一個夏天,在日本軍警指使庇護下的朝鮮移民掘開我國農(nóng)民的水田,在雙方?jīng)_突中日本人開槍打死打傷中國農(nóng)民。日本特務在洮南索倫一帶公開測繪我國屯墾、軍隊駐地的地圖……我也親眼見到日本人和朝鮮人隨便在中國土地上開賭場、開鴉片館、開妓院。日本霸占旅大和南滿鐵路沿線,把沈陽火車站叫日本站,鐵路沿線多居住日本退役軍人及其家屬,稱為“居留民地”。他們橫行霸道,中國人管不了,中國的犯罪分子如果跑到他們那里,中國人就不能實行中國法律,也就是日本人掩護了中國的罪犯,破壞中國治安。那里儼然成為國中之國。
1931年我14歲,住在學校里。九一八事變那天晚上我們下了晚自習已經(jīng)熄燈入睡了。突然炮聲震耳,接連不斷,我們都被驚醒了,急忙跑到校園觀察,只見一排排火光連同炮聲劃破夜空掠過,方向是由西南方向的沈陽站(當時叫日本站)向東北方向我東北軍北大營所在地射擊。同學們不知所措,驚慌萬分,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我們都是住在學校里與家中一點兒聯(lián)系也沒有。正在這時“查號”(訓育)老師董翰生先生來了。他觀看空中發(fā)生的現(xiàn)象,比較果斷地說:“根據(jù)近日日本軍隊調(diào)動頻繁等情況看來,可能是日本向我們北大營發(fā)動進攻了。”他叫同學不要動,不要出校門,更不能回家,等到天亮再考慮怎么辦。就這樣,大家在驚恐、疑慮、仇恨的黑夜回到宿舍,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炮聲時續(xù)時斷仍在響著。
好不容易盼到第二天黎明,天尚未亮,就聽到有人喊:“同學們,快起來,外邊來人了!蔽覀凂R上都到了院子,見校園里站滿了人,有二三百,都是年輕人,20歲左右的,都穿著白襯衣白襯褲,沒戴帽子。他們氣憤、激動又嚴肅地高聲大呼:“日本鬼子已經(jīng)打進我們沈陽城了,同學們趕快。我們一起逃走吧!到東邊道去,那里有軍隊,我們和他們一起打日本去!昨天夜里日本人就把北大營炮轟了,到處殺人放火!苯又终f,“我們是東山嘴子講武堂和教導隊的學員。我們在睡夢中倉皇爬起來,長官不叫我們穿軍衣,你們看!我們?nèi)谴┲r衣跑出來的,槍庫里的槍支武器全被鎖起來,不許我們動……我們就這樣跑出來。同學們,不能在學校等著日本人來呀!趕快和我們走吧!想辦法去打日本,你們還都小呀!”在這種紛亂嘈雜的情況下。有些大一點的同學就跟他們走了。我們一年級的幾個同學一商量,也未敢隨他們?nèi)。只見他們向南邊渾河方向走了,漸漸遠了。
天也漸漸放亮了。這是9月19日。仍然聽到槍聲、炮聲,偶然有從小河沿方面來的人說城里日本人都滿了,到處搜查過路行人、雜人。同學中有離家近的溜回家去,我這一天只能在學校等候消息。9月20日我和幾個同學結伴回家。一進城就見日本軍隊小分隊荷槍實彈,插著日本旗幾十人一隊走動著,不時聽到槍聲,每走不遠就能見到中國人的尸體橫臥路旁。街上大小店鋪門窗緊閉,好不容易溜到家門已是第三天的中午了。家人見面都驚喜還在人世,關著門不敢外出了。
我家住在大北邊門,離北大營較近,每到夜里更是聽到槍聲不斷。日本人在他們筑起的臨時碉堡里向外開槍,都是用的“三八大蓋”式的七九步槍,聲音又亮又脆,完全沒有中國人的槍聲。等到第二天有人回來說:“遠遠望去,日本碉堡周圍有橫著的中國人的尸體。一連多少天的晚上都是這樣恐怖。我時時想起“九一八”黎明穿著白衣服的人和我校跟著走的大同學們生死如何,以后再也沒有聽到他們的消息。
那時日偽媒體時常宣傳在某處某地剿除土匪多少多少。有一次,日本人將23個人頭懸掛在大北邊門外的東北大馬路的一排電線桿子上,離我家不遠,我親眼看見其中一個人頭是用扎刀連著肩膀扎下來的,血淋淋的,慘不忍睹,至今想起來仍是毛骨悚然。
對我印象深的一次是“九一八”第二年舊歷二月初二,天正下著大雪,早上5點多鐘,天還沒有亮,睡夢中聽到大北關大街上馬蹄聲得得亂響,特別是冰凍的土地上,聲響更大,又聽到大隊人馬呼嘯奔馳,槍聲如爆竹般亂鳴。一會兒又靜下來,不知外面又發(fā)生了什么事,又過一會兒,天漸漸亮了,忽然聽到有人敲我家院門,父親不敢開,從門縫往外看,見一個年輕人站在我家門前,驚恐地說:“打擾你們了,我是抗日的隊伍,我們奉命攻打大北城門。沒有打進去!蔽腋赣H開門讓他進來,他已經(jīng)負傷了,門口還有血跡。他請求給他一件衣服,以便逃回營地。我們家看他是個不到20歲的小伙子,已是疲憊不堪,但又表現(xiàn)出剛毅有力、信心十足的樣子,我們就把我的一件較新的長袍和一些食物送給他,又帶他到我家后墻越墻往鐵道方向逃走了。父親馬上命我擦干大門口的血跡,我流下淚來。
這是我第一次對抗日行動經(jīng)歷的印象。后來聽說那是一次不小的抗日斗爭,可惜這支隊伍在事先研究戰(zhàn)略時把時間搞錯了,他們本來分成九支分隊,其中八支分別攻打沈陽的八門八關,第九分隊攻日本站,即現(xiàn)在的沈陽南站,規(guī)定舊歷二月初二晚上6點攻城,而這支隊伍誤記為早上,也就提前行動了。其他八支分隊均未行動,日本軍有所察覺,這支隊伍孤軍深入、孤立無援而慘遭頭敗。當時東北也有分散的抗日行動,如鄧鐵梅等人在莊河、桓仁一帶,唐聚武在東邊道,綠林好漢出身的老北風等人在北滿一帶艱苦斗爭,終因日寇兵力強大而我方缺乏后援未能持久堅持下去。
九一八事變之后,日偽軍就大肆逮捕迫害愛國人士和學生。我的親友中被害被捕的就不下十人。我妻子的堂兄和岳父的一名要好的同學也被日軍殺害了。教員和公務人員失蹤不知下落的經(jīng)常有。日偽軍不斷對抗日老百姓“討伐”,對學校進行奴化教育,篡改歷史和教科書。我那時已考入奉天省立第二工科學校。學校必須學日語,并派日本人做副校長,掌管學校一切實權,該人叫中村敏男,正校長是牌位、傀儡,連他的名字我都不知,很少出面。
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年,日本天皇的弟弟,當時稱為秩父宮殿下,來偽滿訪問,叫我們學生列隊去迎接。我們天不亮就去學校集合,徒步走兩個多小時到了火車站,又集合列隊用去兩個小時,將近中午,這位“殿下”來了訓話十幾分鐘,主要內(nèi)容是“王道樂土,日滿親善”。這時有些同學又餓又累暈倒在地,我也支持不了。還要徒步行走四個多小時返回。散會前給我們每人發(fā)一塊日本式的小點心,大家都高興地三口兩口吃掉了。這件事后來每想起來就感到羞愧,我是一個被奴役者,消耗我一整天的寶貴時間,吃上一塊敵人所賞賜的點心,內(nèi)心深感愧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