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調(diào)色板》共分三部分:其一:通過三十多年居住法國的個人生活體驗,反映一個中國人的感受和兩種文化沖擊下的矛盾與平衡。其二:對法國社會風情和民族性格的觀察,及描述一些華僑的生活態(tài)度與狀況。其三:介紹法國多方面的文化藝術(shù)活動。作品都曾刊于香港、臺灣、美國與法國等地。
以畫家的眼光評定藝術(shù),以華人眼光評定兩域人文風情,妙趣橫生的描述讓人過目不忘。
詩曰:高盧訪學感重馨,調(diào)色花都自生春。異域風情任揮灑,卻留腕底華夏心。
法蘭西的誘惑
—序“巴黎文叢”
對于中國之外的國家,法蘭西的誘惑堪稱世界第一。 在文化人的眼里,其誘惑除了歷史上那位多次擊敗反法聯(lián)盟和鎮(zhèn)壓反動勢力并捍衛(wèi)了法國大革命、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zhí)政官、頒布《法國民法典》、奠定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拿破侖,以及領導法國人民抗擊德國侵略、創(chuàng)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和“戴高樂主義”的戴高樂,法蘭西的魅力更在于那些哲學家、文學家、藝術(shù)家和科學家共同編織的由“陳年舊事”組成的燦爛的文化風景。
中法文化交往源遠流長。 文藝復興中后期,歐洲視中國為“修明政治之邦”,對中國充滿了好奇與好感,遂興起“中國熱”。 尤其是明末清初以來,在西學東漸和中學西傳互示理解與友情之后,漢學作為文化形態(tài)開始影響西方文化而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事件。 同時,法國在歷史、文學、藝術(shù)與科學諸多領域,也成為中國人最為追慕的國度。
“巴黎文叢”誕生在中法建交 50 周年之際,是有意而為,也是無意巧合。 1993 年我開始在學海“游泳”,當游到藍色海岸時,驚異地發(fā)現(xiàn)法國漢學的風光特別璀璨,遂勾起我對當年在法國執(zhí)教時許多往事的回憶。20 年來,我一直想從文學或文化的角度,將歷史上那些中國學者和作家借助文學所再現(xiàn)的法蘭西的歷史、文化及社會風情的著作鉤沉出來,一展密切的中法文化關系。 我想到陳季同及其之后的敬隱漁、曾鐘鳴、盛成、梁宗岱、袁昌英、陳學昭、馮沅君、陸侃如、蘇雪林、戴望舒、聞家駟、傅雷、郭麟閣、齊香、羅大岡、李治華、張若名、王道乾等,也想到活躍于法國文壇的程抱一、張寧靜、盧嵐、桔子、蕭良、黃育順、呂大明、蓬草、綠騎士、黃曉敏、山颯、戴思杰等作家,還有著名學者柳鳴九、鄭克魯、沈大力、董純、李玉民、袁樹仁、錢林森、孟華、郭宏安、余中先、金絲燕等。 他們大多兩棲于文化與文學之間,都在為兩國的文化精神“立傳”,是一直忙碌于中法文化交流的可敬的架橋人和擺渡者。
2013 年我到巴黎閑居,在籌劃“法國漢學研究專輯”之《漢學研究》時,這個孕育已久的想法又活躍起來,于是誕生了編輯出版“巴黎文叢”這個創(chuàng)意。 在熙熙攘攘來往于北京與巴黎之間的學者和作家中,不少人都是一流的法國文學翻譯大家和作家,他們的辛勤耕耘,使中法文化長河兩岸的景觀日益賞心悅目。
“巴黎文叢”很像一次關于法蘭西的文學筆會。 與會者所帶來的作品分別是柳鳴九的《塞納河之靈》、沈大力的《法蘭西風云錄》、董純的《巴黎鏡花緣》、李玉民的《法蘭西之吻》、白樂桑的《我的“七○”印跡》、鄭園園的《和法國文化的美麗約會》、呂大明的《生命的衣裳》、蓬草的《七色鳥》、綠騎士的《花都調(diào)色板》、黃曉敏的《波光掠影法蘭西》、岑詠芳等的《巴黎意,故鄉(xiāng)情》和閻純德的《在巴黎的天空下》。 這些作者基本都通曉中法兩種語言,深諳中法兩種文化,多是神奇的“畫師”,他們自擬文題,用其或樸實或高雅的筆墨,從不同的視角,既形似又神似地描繪了他們所認識的法蘭西精魂。
“巴黎文叢”中只有《我的“七0”印跡》的作者是一位法國著名漢學家,他寫自己留學中國的生活,文字樸實,親切自然,被前任法國駐中國大使蘇和先生稱為是具有開拓性的好書,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豐美和源遠流長。 在書中,作者“既用一種西方的眼光看中國,同樣也用一種亞洲的目光看西方……這正是一種相邀,彼此要加深理解,進一步考慮究竟是什么拉近我們,究竟是什么促使我們———中國人和法國人,彼此同樣吸引,相互默契,往往共謀大事”。
讀“巴黎文叢”很像乘坐旅游車觀光,既可在時光隧道里讀歷史,又可在紛紜社會中看現(xiàn)實。 總之,“巴黎文叢”多維度、多層面地展示了法蘭西的魅力與誘惑,同時也是對法蘭西精神的記錄與詮釋。
閻純德
2013 年 12 月 14 日于北京
收起全部↑
綠騎士,本名陳重馨,原籍廣東臺山,1947年出生于香港。1969年畢業(yè)于香港大學英文系,輔修中國文學,學習國畫,曾任編輯、翻譯及教師。1973年赴法,肄業(yè)于巴黎國立高等美術(shù)學院,于羅浮學校修讀美術(shù)史。1977年婚后定居巴黎,從事插圖與繪畫。愛以樹木、飛鳥、音樂為題,加上抽象筆觸,亦以文字入畫,尤愛詩與畫,的配合。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靈感常源自根深的中國精神,曾多次在世界各地舉辦個人畫展、聯(lián)合畫展。
同時寫作不綴,作品主要刊于中國香港、臺灣與美歐華文刊物。以散文和短篇小說為主,亦有詩作與文藝活動報道等。
序言:法國與我
巴黎四十年
美術(shù)學院速寫
工作
一年來—河邊
衣車
叉燒包
小歌·小詩
樹上的燈串
那站
七彩噴水池
花都一日
吃的幸福
雪
薄餅店
團圓
金蜈蚣
美術(shù)學院速寫
在一條畫廊與書店林立的小街道里,斜對著隔河典麗的羅浮宮,伏著古老的美術(shù)學院。
第一次踏步進來的人定會被它的臟破殘舊嚇了一跳。 什么! 這便是巴黎國立美術(shù)學院?高墻被年代久遠的灰塵染成黑黢黢的,墻的低處涂滿標語,層疊貼滿的海報被撕得像剝落的癩皮,又恍如墻上長出來的奇怪青苔。 鋪石的院子地面凹凸不平,像經(jīng)過地震而起了波動一樣。 這兒長期堆著些沙石,沒有人知道究竟一天到晚進行著什么工程,總之,從不見學校有什么地方現(xiàn)代化了起來。 院子里橫七豎八地停著些汽車。 一進來只覺得雜亂得不成形狀。 沿墻立著一列列雕像,像無視一切地保持著它們優(yōu)美的姿勢。 可是,大部分都斷臂崩鼻,也有人在裸體的女神身上涂了件紅紅的比基尼泳衣……走廊里,其他的院子、大堂里,立滿著學生們的雕塑習作。 忽碰到向天呼喚的人形,忽遇到彩色碎碎的鑲嵌畫……都像年輕而熱情的面孔。 其間竟有人踢足球,有人獨自坐著打鼓。 忽又見一堆人圍在大樹下笑嚷著仰望,原來有一個人爬了上去,要把一只頑皮的貓兒引下來……學生們都穿得很隨便,又很波希米亞,大致都不愛濃色,而往往帶著一種微灰的色調(diào)。 學校的形狀便吊兒郎當?shù)孟駥W生們。
入了學便選間畫室去報名,又挾著幾張畫去找個油畫室收了我。 有了學生證,逛國立畫廊都是免費的。 這兒完全講風氣自由,學校供給設備,但學不學全是你自己的事。 我常在上午到素描室去。 畫室可容得下數(shù)十人,很高。 一排排半月形的長條椅從高至低地半圍著
一個小木臺,模特兒或立或躺在上面。每天從早到晚開放,各畫室的學生都可自由進出。 常見到發(fā)上、眉上仍撒著石膏粉的同學剛從雕刻室過來,從版畫室來的指甲縫間仍染著擦不掉的油墨。 速寫、素描,用炭、用墨,任由你選擇。 老師隨意走動看學生的進展,有時指點一下,有時就在一旁,待人有問題去問他。
巴黎的冬天長而陰寒,擁擠的素描室被人氣暖得像蒙著層薄煙。 從高長的大窗透進來的光線弱淡無力,使整個室內(nèi)的調(diào)子常漫著一片灰與木色。 大家都專心畫著的時候,模特兒仿佛已不是人,只成為形狀與線條了。 只聽到筆在紙上劃過的極輕微的窸窣聲,像小甲蟲
在樹叢中走動。 每一下輕微的聲響都像是要說一些話。 有時我停下來,端看四周的人們。 我愛看活的畫面。 這些年輕的臉孔都專注在眼前的白紙上,那是一個空白的新世界,由自己的筆闖進去作新發(fā)現(xiàn)。 也許只是很微不足道的試步,但對于嘗試者,每一步進展或失敗都是重要的啊!
有個下午,室內(nèi)擠暖擠得使人慵懶。 忽有人輕輕地吹起一首曲調(diào)來。 爽
盈愉快的口哨聲,像忽然飛進來一只小鳥般,好熟悉! 對了,“美麗紫羅蘭,春天才開花……”圓潤清越地在這室內(nèi)回旋,打破了慵悶,而不破壞寧靜。 轉(zhuǎn)頭找音樂的來源,是個黑發(fā)大胡子的西班牙學生,不知為了什么,歡快地忘我地一面畫,一面吹著口哨。 不知從哪兒跑來了一只胖花貓,輕手躡足地跳上了臺,熟絡地倚著模特兒坐下了。 室里起了一陣微波似的笑聲。 “啦啦啦,春天才開花……”這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將來不知會開出怎樣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