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振鐘散文選集/新百花散文書系》為費振鐘先生多年散文創(chuàng)作之集大成者,前有大美江南菱歌羌管煙雨畫橋,后有個體生命轉徙時代之坎坷悲歡。涉筆所及,無不突破窠臼別出心裁;議論感喟,盡皆情動于中洞穿世相?v橫捭闔,不乏字字珠璣的真知灼見。個體生命的疼痛體驗,雖歷經歲月蕩滌,仍依稀滲出絲絲血跡——在此層面上,《費振鐘散文選集/新百花散文書系》可以視之為一代人的“非完整版自傳”。
“新百花散文書系”將中國的散文傳統(tǒng)視為一個不斷更新的開放體系。“新百花散文書系”力求把當代散文*有創(chuàng)造力的作家作品不斷納入自身!靶掳倩ㄉ⑽臅怠闭故镜模词沁@樣一條有著自新能力的中國散文之河。藉此,您將充分感受與領略中國文學的**筆意與思想之美。
寫散文的理由
二十多年前,我為友人寫過一篇評論文章,題目叫《寫散文的理由》,內容記不得了,現(xiàn)在我要在自己的散文選集前面說幾句話,只想到這個題目。
寫散文有什么理由嗎?當然有。我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不自覺地通過評論寫作進入文學,當時并沒有多少學術和理論準備,單憑一時的閱讀熱情,加上看過一兩本闡釋學和敘事學之類的書,就跨進這個行當,做起專職評論家。差不多也就是十年時間吧,遭逢世事變遷,起初的閱讀熱情一落千丈,冷靜下來,這才發(fā)現(xiàn)這個時代談論文學,實在不合時宜。常想到的,倒是阿多諾那句與我們沒有太多關系,又總讓我們喜歡誤讀的著名的話,“奧斯維辛后沒有詩”。像我這樣比較偏好文學的藝術性的人,既然眾皆離“詩”而去,詩性越來越渺茫,那就沒有什么意思再做這種藝術闡釋工作了。也許,我就在這種誤讀之下,從文學批評無奈轉身,拖泥帶水,卻也義無反顧。
換言之,如我后來對評論寫作所作的自我反省那樣,如果我們不知道生活,不知道生活在何處,不知道生活的真實意義,那么終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所謂藝術批評空洞無物,你不得從空虛中換一種方式,為寫作找到堅實的理由。我在2006年的隨筆集《為什么需要狐貍》序里寫道:
“1990年后,對我來說,有一種焦慮和缺憾,漸深漸濃,但我不知道這缺憾到底在什么地方,有一種東西,看著它離我遠去,而我卻無力抓住,無力追蹤。也許,從一開始,當我用概念的方式寫作時,我并沒有想到它要以感性的萎縮和生活的丟失為代價——你從你生活的世界里,把你自己拔出來了,你所有那些感性經驗,因為缺少土壤和水分,死在你的身體里;而思維和思想離開感性,是那樣危險地走向單一和絕對,這是你焦慮缺憾的真正原因。有時候,你自己目睹那些從手指上出現(xiàn)的文字,它們變得僵硬,面目可憎。這顯然不是文字本身的問題,而是你所依賴的那些概念表達,越來越多地流失生活之力。對寫作的懷疑,成為纏繞自身的困境,直至你開始放棄,開始在寫作之外重新發(fā)現(xiàn)寫作。”
重新發(fā)現(xiàn)寫作,就是我轉向散文的理由。為追尋感性,更為追尋作為感性土壤的生活與活力,散文不僅給予我另外一種寫作價值,同時也培植了我的另外一種寫作信念?梢赃@樣說,當你試圖回到真實的生活時,散文寫作是優(yōu)先的選擇。這樣的生活,既是歷史的,又是現(xiàn)實的,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既從社會中沉積,又在人性中生長,但無論怎樣,都是我們感性的基礎。而散文對我來說,意味著建立了生活與感性之間的聯(lián)系和通道。散文是生活的義項。散文不僅用來記錄生活,它同時展示生活和解釋生活。尤其,當我們需要擺脫空洞的虛偽的怯懦的生活時,散文的確能夠讓我們獲得一種必要的能力。
阿赫瑪托娃在她的詩被封禁時期,發(fā)現(xiàn)散文對她充滿了誘惑。作為對真實生活的向往與表達,我相信,散文對我們所有寫作者都有著永遠的誘惑。
2017年3月
費振鐘,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學者,現(xiàn)供職于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十十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主要從事文學批評,2000年后大量寫作散文隨筆。出版著作有《江南士風與江蘇文學》《墮落時代》《懸壺外談》《黑白江南》《古典的陽光》《為什么需要狐貍》《中國人的身體與疾病》《光芒與河流》《讀通中醫(yī)》《興化八鎮(zhèn)》等。
自序:寫散文的理由
走過江南·一
走過江南·二
走過江南·三
宛如酒中
這一握生命如花
我們家的診所
有一種生活是儀式
走到溱潼十八里
藥器小識
十二月藥事
有關吃肥肉的三個主義
少年故事
家族的碎片
村莊故事
失蹤的鄉(xiāng)間手藝人
冬夜與老人
革命書生
歌謠文人
田野學者
橄欖核銘
驚悚
看汪先生寫字
聽陸文夫說話
家書
智慧的棲居
緣在東南
一個城市的哲學表情
在一枝一葉之間
學習蒙田
盧梭的辭典
左拉工作筆記
聽雅卡爾說話
撥火棍與大師的爭吵
納博科夫嘉言錄
《費振鐘散文選集》:
某個季節(jié)尋找一個茶館和一位茶客
首先,我想確定一個季節(jié)。
在這個季節(jié)里,我想尋找一處茶館,我想尋找這個茶館里一位我們熟悉的茶客。
但哪一個季節(jié),才是合適的季節(jié)?我的朋友告訴我,最好是春末夏初,就是梔子花開了六瓣的季節(jié),就是青蠶豆剛剛飽滿的季節(jié),就是小街上的槐樹花掛在枝頭等待女孩們摘的季節(jié),就是梅子開始黃了梅雨開始飄了江南的小河里開始漲水的季節(jié)。
為什么這樣的季節(jié),偏偏是我需要到一個茶館,見一位茶客的季節(jié)?我不清楚?墒沁@個季節(jié)里,如果走過江南小鎮(zhèn),在一座簡樸的茶館門前停下腳步,收住目光,與茶館的主人打一聲招呼,然后坐到那張舊木桌前,泡一壺茶,對著臨水的窗欞外迷迷蒙蒙的雨,慢慢飲來,我相信這個季節(jié)的尋找,一定是對的。因為用不了多久,就會發(fā)現(xiàn)要尋的那位茶客,他就坐在了對面,也是一壺茶,也是對著一天的雨,也是在不慌不忙地飲。那我會相信,這個季節(jié)的尋找,絕對沒有錯。
當然。我說的還是“如果”,其實我知道這樣的尋找并不容易。江南的茶館太多,單那些老字號的茶館,到處都有。只要走過一家,說不準這一家就是百年老茶館,說不準茶館的主人就是第三代第五代傳人。掛著那樣古雅的招牌,擺著那樣古雅的茶座,用著仿明或者仿清的精致茶具,播放著輕柔的江南絲竹,連里面遞茶送水的男孩女孩也都模仿著舊時的模樣?墒牵业母杏X是走錯了門,我尋找的并不是這種老茶館。
也許,這有點惺惺作態(tài)。然而我要明說,我只是想到江南舊時的茶館溫習一下喝茶的氣氛,溫習從前的茶館與人們日常的聯(lián)系,溫習一種骨子里的恒常的生活狀態(tài)和調子。我希望有這樣一座茶館,當我坐進去后,就能看到這種生活狀態(tài)與調子從人聲和茶香中浮現(xiàn)出來。這座茶館可能“老”,但它不招搖,不仿做,它絕對不會古雅和精致,它也不會有“老字號”那種搔首弄姿的感覺。它只是一座臨河的普通房屋,瓦房或者草房都行,門前是長了一棵老槐樹的,屋角是種了一叢梔子花的,窗子是朝著一條小河開的,河上是常常水汽氤氳的。茶館就像家居,里面幾張木桌和幾條長凳,簡單粗拙,由于常年摩擦,它們色澤暗紅,木質沉著。使用的茶具,只是一些家常的碗和杯,不管是青瓷的還是紫砂的,都沒有一點兒貴氣。泡茶的壺,是那種很大的提梁壺,來了喝茶的,就從里面倒出一碗。不講究什么名茶,本地的綠茶就行,泡得釅釅的,也可以泡這里產的山菊茶,或者炒麥芽、炒青豆,苦的、香的都好。茶館的主人,就是屋子的主人,穿仿綢布的精神的男人與穿藍印花布衫的精致的女人,但一樣的是本分和厚道。他們開茶館,但不能算生意,“來的不是客”,在這兒喝茶的都是他們的熟人,熟了幾代,就像親戚和家人一樣熱絡和隨便。這樣的茶館,說它什么時代的都可以,因為它沒有時間標志。連茶館的主人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因為每一天的日子與過去都沒有什么區(qū)別,便是他們自己,與上輩人其實也沒有不同。如此一座鄉(xiāng)村里的茶館,并不執(zhí)著于它的“老”,它只是與時俱存,與生活同在而已。
在這樣的茶館里,江南鄉(xiāng)村的生活表現(xiàn)出了它的最見人性情之處。來茶館喝茶的人,自然是那些勤苦操勞日子的勞動者。他們必定天不亮起身,必定撐了船,從幾里路或者十幾里路外的村莊來到鎮(zhèn)子里。天氣還早呢,系好船繩,他們走進了茶館。茶館是他們親切的老地方,喝一碗茶,他們的身子就滋潤了,心情就踏實了,一天的日腳就有個清清爽爽痛痛快快的開始。喝茶是江南生活中的一個部分,它是日常的、世俗的。是與人們每天的勞作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果要說這種日;暮炔栌惺裁匆饬x,那就是它使我們相信,這里的人,他們勞碌、辛苦的生活需要水來滋養(yǎng)和延續(xù),而正是日復一日的喝茶,養(yǎng)成了他們生活中的好脾氣、好性格,養(yǎng)成了他們與世無爭、樸素溫和的生存方式。走進這樣的茶館,我們就遇見了他們。在他們那潤澤了的臉上,我們會發(fā)現(xiàn)生活像水一樣的自然和常態(tài),而他們也正是在如此自然和常態(tài)下勞作和過活,把日子打發(fā)得像喝茶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