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題“分類補(bǔ)注李太白詩二十五卷”,唐李白撰,宋楊齊賢集注,元蕭士赟補(bǔ)注,元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明修本(卷三后剜去七行)?蚋呤劈c九厘米,寬十三點二厘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二十六字,黑口,四周雙邊。自北宋以來,杜甫集之注者不下數(shù)十家。李白集注宋元人所撰輯者,今惟此一種行世。明嘉靖二十二年郭云鵬寶善堂?瘫尽斗诸愌a(bǔ)注李太白詩》三十卷,其前二十五卷即據(jù)此本重刻者。此本鈐有“會稽王季愷珍臧印”“南宮邢氏珍臧善本”“邢之襄印”等印記。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將此書列入《國學(xué)基本典籍叢刊》影印出版,定價低廉,實乃讀者之幸事!
適讀人群:廣大讀者
本書為《國學(xué)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了更好體現(xiàn)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shù)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家印章、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風(fēng)格保持叢書的一致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fēng)采。版心設(shè)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biāo)準(zhǔn)的基礎(chǔ)上,做了適當(dāng)調(diào)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于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xì)節(jié)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讀者了解和著錄相關(guān)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采用鎖線膠釘,利于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愿望。
本書題“分類補(bǔ)注李太白詩二十五卷”,唐李白撰,宋楊齊賢集注,元蕭士赟補(bǔ)注,元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明修本(卷三后剜去七行)?蚋呤劈c九厘米,寬十三點二厘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二十六字,黑口,四周雙邊。
楊齊賢,字子見,舂陵(今湖南寧遠(yuǎn))人。宋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進(jìn)士。穎悟博學(xué),試制科第一,再舉賢良方正,官通直郎。
蕭士赟,字粹可,號粹齋,寧都(今江西)人。宋辰州通判立等之子。篤學(xué)工詩,與吳澄相友善。另著有《詩評》二十余篇及《冰崖集》,均未傳世,獨此本為世所傳。
傳世宋蜀刻無注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前二十四卷為歌詩,卷二十五為古賦,后五卷為表、書、序、贊等雜著。此本共二十五卷,為古賦、樂府、歌詩,無表、書、序、贊等雜著,分卷以及分標(biāo)門類,皆與無注宋本不同。例如此本卷一為“古賦”類,無注宋本卷一則為目錄、序、碑記等,“古賦”類在卷二十五。此本卷七“歌吟”類中《襄陽歌》至《白毫子歌》十一首,在無注宋本編于卷六“樂府”類。又此本卷二十四“感遇”類缺《感寓》二首,“寫懷”類缺《南奔書懷》一首,卷二十五“雜詠”類缺《暖酒》一首,此亦皆未見于他卷。此類歧異尚多有之。據(jù)卷前蕭士赟《序例》言其注釋體例云:“或疑其贗作,則移置卷末,以俟具眼者自擇焉!敝四耸捠口S改編所致。明以后刊本皆刪去蕭氏《序例》,遂不知此屬何人所為,如《四庫全書總目》即云:“其為齊賢改編?或士赟改編?原書無序跋,已不可考!庇纱丝梢娫瘫局少F。
又《序例》,蕭氏自言“自弱冠知誦太白詩。時習(xí)舉子業(yè),雖好之,未暇究也。厥后乃得專意于此間”,著手考證注釋太白詩句之典故出處與意義。后得楊齊賢集注本,見楊注采擇不精,博而不能約,有失誤之處,遂“為之節(jié)文,擇其善者存之”。楊注所未盡者,蕭氏以己之所知附于其后,混為一注。另全集有賦八篇,楊齊賢未注,蕭氏一并注之。二人輯注分別以“齊賢曰”“士赟曰”等標(biāo)示,以示區(qū)別。
蕭氏雖對楊氏集注之不足有所糾補(bǔ),但此書卷帙浩博,猶不能無失,唐覲《延州筆記》即曾予指摘。然所注多征引故實,兼及意義,大致詳贍,足資考鏡。
蕭氏《序例》作于元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稱“注成,不忍棄置,又從而刻諸棗”,知此當(dāng)為書之刊印年份。又目錄后有“建安余氏勤有堂刊”牌記,知為元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建陽余氏從事刻書活動始于北宋,南宋以余仁仲萬卷堂最為著名,元代則以余志安勤有堂刻書最多,影響最大。
自北宋以來,杜甫集之注者不下數(shù)十家。李白集注宋元人所撰輯者,今惟此一種行世。明嘉靖二十二年郭云鵬寶善堂?瘫尽斗诸愌a(bǔ)注李太白詩》三十卷,其前二十五卷即據(jù)此本重刻者。
此本鈐有“會稽王季愷珍臧印”“南宮邢氏珍臧善本”“邢之襄印”等印記。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將此書列入《國學(xué)基本典籍叢刊》影印出版,定價低廉,實乃讀者之幸事!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唐代杰出詩人,出生于中亞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少年時飽覽群書,博學(xué)眾家,還學(xué)習(xí)劍術(shù),負(fù)氣任俠。公元742年,因吳鈞等推薦,受詔入長安,授為翰林,但因遭讒受毀,離開了長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參加永王李璘軍。后因李璘圖謀割據(jù),兵敗被殺,李白受牽連,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得還。公元761年,李光弼率大軍征討史朝義,李白以61歲高齡北上,欲投軍報國,但中途因病而返。第二年,李白病逝于當(dāng)涂。李白的詩歌成就卓絕超俗。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李白是繼屈原之后的偉大浪漫主義詩人,達(dá)到了浪漫主義詩歌藝術(shù)的高峰,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yuǎn)的影響。兩《唐書》均有傳。
第一冊
卷一 序例 目錄 古賦
第二冊
卷二 古風(fēng)
卷三 樂府
卷四 樂府
第三冊
卷五 樂府
卷六 樂府
卷七 歌吟
卷八 歌吟
第四冊
卷九 贈
卷十 贈
卷十一 贈
卷十二 贈
卷十三 寄
卷十四 寄
第五冊
卷十五 留別
卷十六 送
卷十七 送
卷十八 送
卷十九 酬答
卷二十 游宴
第六冊
卷二十一 登覽
卷二十二 懷古 姑熟十詠
卷二十三 閑適 懷思
卷二十四 感遇 寫懷 詠物
卷二十五 題 閏情 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