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初級口語教材語篇結構研究》主要依據(jù)會話分析理論對漢語初級口語教材中的會話課文的語篇結構進行實證性的研究。語料主要選自最近出版的漢語口語教材中的會話課文。目的是發(fā)現(xiàn)會話課文編寫在語篇結構方面具有漢語特點的規(guī)律,以便使?jié)h語教材會話課文的編寫在結構上有據(jù)可依,避免編寫過程中出現(xiàn)此方面的問題,提高會話課文的編寫水平。本書結合課文實例主要從兩個角度對會話課文的語篇結構進行了研究:微觀角度,從語篇結構的基本單位和一些基本結構對會話課文的語篇結構進行了研究;宏觀角度,從語篇的開頭和結尾、語篇結構中的銜接與連貫等方面對會話課文進行了研究。本書可作為對外漢語教學參考用書。
漢語教學研究應當走向教學本位,這是學科建設的需要,更是對漢語教學實踐進行有效指導的需要。這也必然會帶來漢語教學研究觀念的轉變。
漢語教學研究之中,有許多問題不能納入對于語言本體的研究之中。研究觀念和對研究的認識應當改變,對研究的要求也應當轉變。漢語教學研究也應當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個方面均不能偏廢,既應重視理論研究,更應重視應用研究,這是學科特性所決定的。漢語教學作為應用研究起步較晚,水平不高,積累不夠,空白點較多,而且大規(guī)模、整體性的研究做得少,局部的、經(jīng)驗總結式的研究比較多。在后者的這種研究中,缺乏理論的應用和指導,也是造成研究水平徘徊不前的原因。
應用研究有自身的規(guī)律和特性,但一定要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則必然走回基礎研究,或者說走不出基礎研究。這樣的話,應用研究仍然無立身之地,無自身獨存的價值。有學者就提出質(zhì)疑:“真的應用研究就是現(xiàn)成理論的應用嗎?我個人的學術研究和許多人的學術研究證明不是這樣!保钭詢,2003:Ⅵ)該學者還提出了自己對此問題的回答:“那種認為應用研究比理論研究簡單、把學的理論拿出來套上就行的觀點應該放棄了,不然應用研究無法發(fā)展到更高的層次。”實際上,人們對應用研究的認識隨著中國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學術發(fā)展已經(jīng)有了新的認識,應用研究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研究價值,而且絕不能用理論研究的評價標準來衡量。
對于語言應用研究,應當另有一套與理論研究不同的評價體系與認識角度。漢語教學的應用研究,其價值不在高深的理論,而在恰當?shù)膽,具有實用性、指導性,因而可以以此之印證已有,探索未知。應用研究當然也有對規(guī)律的總結,也有自身的理論,但應用研究中的理論與基礎研究中的理論有不同的特點。對應用學科研究價值的評估,如果用理論學科的單一視角和評價標準來進行評估,恐怕不會得出科學的結論和較高的評價。理論學科與應用學科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研究價值,當然應當有不同的評價標準。
在前言部分,本書作者還想聲明,本書的研究和結論,并不是要否定語言本體研究在漢語教學研究中的重要性,而是針對具體學科特點和研究對象的特點提出研究的新路向和新方法。本書主要研究的具體對象是口語教材編寫,依據(jù)口語課程的類型特點,有所側重而不是整齊劃一地提出對口語教材編寫的一些新思考,并提出一些改進和提高口語教材的建議。本書的主要目的還是要提出針對漢語教學中口語教學和口語教材編寫的特點,加強對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以期使教學和研究回歸或聚焦到漢語教學的根本目標之上。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當然要建立在對語言知識的教學和對語言本體研究的基礎之上,但僅限于此又是遠遠不夠的。本書只是希望在口語課堂教學和教材編寫中,從對語言本體知識的注重,轉向對語言本體知識和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并重。這并非是做研究、做論文的需要所決定的,而是由漢語教學的學科特點和口語教學的課程特點所決定的,這背后其實有著漢語教學觀念和研究觀念的重大轉變。
對于漢語口語教材編寫的研究,應當特別關注漢語口語的特點,重視語言的使用和靈活運用,關注漢語注重實用的特點,而不是把漢語通過反復仔細的分析,硬納入到一個框架中,尤其是納入到西方外來語言理論的框架中,那樣會方枘圓鑿,捍格不入。漢語有大大不同于西方語言的特點,這毋庸多言,但在研究時那種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忽視漢語特點的傾向還是要避免。漢語教學的研究也應根據(jù)漢語的特點,走向綜合。而西方語言研究學術思潮的發(fā)展,也是在發(fā)現(xiàn)以往只重視分析所帶來的弊病和研究方法上的偏狹之后,日益走向了綜合性的研究。這樣才能避免分析性研究的偏狹對研究結論的影響,避免得出片面的研究結論,從而能夠得出較為全面的認識。
當然,走向綜合性的研究,并不是要否定分析性研究的重要性。因為綜合性的研究,是建立在充分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整體,關注實際和實踐中富有活力的整體,從已有的分析走向綜合的。這樣的研究是在大量的微觀研究的基礎上走向宏觀的研究,進一步把微觀的研究與宏觀的研究結合起來。經(jīng)過這樣的一個“正、反、合”的過程,研究才能更上一層樓。因此,在進行漢語教學研究時,只局限于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不注重應用研究,不面向漢語教學的實際,在漢語教學研究和學科發(fā)展上恐怕都會帶來問題。漢語教學作為一個應用性的學科,如果不關注研究的實用價值,而只重視研究的理論價值,這實際上就沒有把握住學科的特點,偏離了學科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務。
應用學科的研究,自然要吸取基礎理論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在吸取和應用基礎理論的同時,要結合自身的學科特點和研究對象的特點,注重創(chuàng)造出新的研究特點從而得出新的研究結論,以便形成學科獨立的特點。分屬不同的研究領域,也給應用學科的創(chuàng)新和獨立提供了基礎和契機。這樣還可以使應用學科不會淪為基礎理論研究學科的附庸。應用學科對基礎理論只是借助,其目的是要關注和解決自身學科的問題,而并非是對基礎理論學科的有關結論進行實際驗證。每一學科和每一研究領域,都要注重對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的探尋,這樣才能保持自身的存在價值,獨立存在的價值,而不僅僅只是其他學科的附屬物,沒有獨立的地位。當然,對于基礎理論的應用本身,也是可以成為學科建立的充分理由和基礎,對學科的認識也要避免局限性,不能囿于只重視理論研究的狹隘視角。
新學科發(fā)展的起始階段,對其他學科和基礎理論的借鑒會比較多,這是由于許多研究者是從原有的基礎學科或者其他學科抽身而出的,仍然會帶有原有學科的影響。這也是由繼承和創(chuàng)新關系的客觀規(guī)律決定的。新學科并不能憑空產(chǎn)生,但在學科的發(fā)展進程不斷向前以后,學科獨立性特點的建立和探索,就應當成為研究的焦點和學科發(fā)展的重點。新學科的發(fā)展當然不能脫離傳統(tǒng)學科,但是也不能單純只依靠或依附于傳統(tǒng)學科,否則創(chuàng)新也就無從談起了。
語言教學研究作為應用學科是直接面對鮮活的語言教學實際,更易于得出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學術見解,更接近于學術研究的本真目的:為人類的生產(chǎn)實踐和實際的社會生活服務。
研究視角的改變,會帶來研究結果的變化,甚至如果能夠取得理想的、有成效的研究結果,可能還會帶來研究范式(paradigm)的創(chuàng)新。盡管本文的研究不會帶來研究范式的創(chuàng)新,但對于研究有所創(chuàng)新還是非?释,也難免因急于達到此目的而帶來研究的粗疏和不成熟之處。
應用性學科的研究成果難于“形式化”(formalizability),因而處于“非形式化”(unformalizability)狀態(tài)。應用性學科的特點,也許就是如此;A理論研究中的分析性學科易于得到形式化的研究結果,而綜合性學科的研究成果則難于形式化。但是形式化并非是顯示學科科學性的唯一途徑,因此也不應當作為評價一個學科科學性的唯一標準。效用(實用性、適用性、應用性、有效性等)也是判斷學科價值的重要方面。如果一個學科能夠提供對客觀現(xiàn)實新的、合乎規(guī)律的認識,從而有助于人們認識與改造客觀現(xiàn)實,就應當判定該學科為人類、為社會提供了“新知”(對現(xiàn)實的新認識),該學科同樣具有認識建構的價值、知識建構的價值和理論建構的價值,而這些價值的最終判定是要以為提升人類活動而服務的質(zhì)量和水平為標準。非形式化的知識,同樣也是知識,盡管難以作形式化的驗證,但并非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例如,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理論”,固然尚未得到充分的驗證,但其提高和推進人類對于宇宙現(xiàn)象的認識,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個學科的研究成果如果解決了實際的問題或者推進了對問題的認識,就是一種驗證該學科價值和水準的最為重要的標準和途徑。為漢語教學學科發(fā)展作出一點貢獻,是本書研究和寫作的最高目標和宗旨。
本書實際上是我的博士學位論文擴展和修改的結果,博士論文能夠完成,我要深深地感謝我的恩師許嘉璐先生,和我的副導師朱小健教授,有了兩位導師悉心和耐心的指導,我的博士論文才得以順利地完成并且通過論文答辯。在博士論文答辯期間,答辯小組的各位老師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在這里我要特別感謝論文答辯小組德高望重的組長陳章太先生,以及李宇明教授、陳紱教授、王魁京教授、王若江教授、丁崇明教授。
雖然作為本書寫作基礎的博士論文是我在7年前完成的,雖然在這7年里漢語教學的研究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但是與本書研究課題相關的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現(xiàn),所以本書依照老師們的修改意見,又加上了一些本人新的思考和所讀到的近年來新的有關研究成果而成書,我冀望通過此書的出版填補漢語教學的研究空白、推進對這一領域的深入研究。
本書出版的另一個目的既是為了向許先生和其他老師們匯報一下我的學習成果,也是為了與同行交流,衷心期待著專家學者的批評指正。
王丕承,在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擔任外國留學生和中外研究生的教學和指導工作。于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專業(yè)為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專業(yè)(對外漢語教學方向),現(xiàn)職稱為副教授。編寫對外漢語教學本科生教材一套兩本,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參加編寫對外漢語教學論著多部。研究興趣和方向為: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教育、教材編寫研究、語用學、話語分析、會話分析、跨文化交際等。曾赴韓國、德國、美國和日本任教,擔任對外國學生的漢語教學工作。
第一章 緒 論∕1
1.1 本書課題的研究意義和價值∕1
1.2 相關研究現(xiàn)狀∕18
1.3 研究方法和語料選取∕24
1.4 相關概念的界定∕30
第二章 會話課文語篇結構的基本單位和一些基本結構∕41
2.1 話輪和話輪轉換∕42
2.2 相鄰對∕69
2.3 會話語篇中的一些基本結構∕82
第三章 會話課文語篇的開頭和結尾∕108
3.1 會話課文語篇的開頭∕108
3.2 會話課文語篇的結尾∕139
3.3 會話課文語篇的開頭和結尾在教材編寫中的處理∕150
第四章 會話課文語篇結構中的銜接與連貫∕157
4.1 會話課文語篇結構中的銜接∕158
4.2 會話課文語篇結構中的連貫∕166
4.3 會話課文語篇結構中的語篇關聯(lián)成分∕180
4.4 語篇銜接與連貫在口語教材會話課文編寫中的重要作用∕193
第五章 會話語篇結構特點與漢語初級口語會話課文的編寫∕197
5.1 會話語篇整體結構的特點∕197
5.2 會話課文語篇結構與會話語篇的產(chǎn)生∕203
5.3 會話語篇結構在口語教材編寫中的重要作用∕217
第六章 結 論∕228
6.1 研究漢語初級口語教材會話課文語篇結構問題的應用價值∕228
6.2 漢語初級口語教材會話課文語篇結構問題研究的展望∕234
參考文獻∕239
后 記∕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