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中手藝(彩色版)(25種隴中手藝,25則生命故事,6萬個鄉(xiāng)村的文化縮影)
定 價:78 元
叢書名:沙發(fā)圖書館
當前圖書已被 10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閻海軍
- 出版時間:2018/3/1
- ISBN:9787301288054
- 出 版 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J528
- 頁碼:368
- 紙張:輕型紙
- 版次:1
- 開本:32開
用一生做一件事,與時間相對抗,匠人用匠心生成匠藝。伴隨城市化、工業(yè)化、市場化、全球化,手工技術將逐漸消逝。草編、推煙、搟氈……本書集納25種隴中手藝,描摹25則生命故事。明快素簡的詩性語言,紀錄片化的敘事風格,向追求質量至上而勞動的人致敬!
1 作者為《崖邊報告》《官墻里》作者,國內非虛構寫作的新星。
2 全彩印刷,文筆醇厚,兼具文藝氣息與新聞寫作的震撼。
3 眾多名家推薦:韓少功 高建群 梁 鴻 楊慶祥 溫鐵軍 賀雪峰 祝東力 黃 燈
生民在隴中
一
鄰居小伙伴的奶奶是一位接生婆。村里誰家生小孩,都要請她去接生。一把剪刀、幾尺白布,就能迎接一個新生命。孩子生養(yǎng)順利,接生婆把剪刀在煤油燈上燒一燒,算是消毒。一剪刀下去,母子分離。家里人端來兩籮筐干透的黃土,踩碎,鋪到炕上,產婦和孩子一道靠黃土吸去滿身血污。
這是真實的隴中。1982年的產婦這樣分娩,1992年還有產婦這樣分娩。
進入新世紀,這種分娩方式才退出歷史。尤其新農合制度在全國農村的推行,農村產婦分娩,基本都去了縣、鄉(xiāng)衛(wèi)生機構,沒有人再冒險請接生婆了。
分娩存在風險,在常人眼里充滿恐懼和擔憂。遇到難產或者大出血,接生婆通常束手無策,只能聽天由命。一旦出現意外,大人小孩統(tǒng)統(tǒng)隕命的事也是常有的。鄰居小伙伴的奶奶并沒有學過醫(yī),也不懂醫(yī)術,但膽大心細,她的在場能給產婦帶去精神鼓勵和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她成為大家不得不承認的接生婆。人們賦予接生婆安全期許,接生婆的匠藝效果遠遠大過實際作為。
理查德·桑內特說:所有追求質量至上的勞動,都可以歸入匠藝的范疇。
用一生做一件事,手藝人最顯著的標志就是與時間相對抗,正是這種對抗生成真正的匠藝。像接生婆的職業(yè)一樣,隴中大地事關安身、立命、宗教、文化、民俗的勞動技藝數不勝數,能稱之為匠藝的自然也是難以計數。
時代進步,接生婆成為歷史。所有的手藝,似乎都有和接生婆職業(yè)一樣的命運,只是催化命運變革的動因不同而已。
二
隴中苦甲天下,左宗棠說完這話以后,隴中的地理文化概念就形成了。狹義的隴中只含定西全境。廣義的隴中除了定西全境,還包含天水甘谷、武山、秦安;平涼靜寧;白銀會寧、靖遠;蘭州榆中。廣義的隴中大致在洮河、黃河以東,關山往西,六盤山向南,渭河之北。這一區(qū)域均屬黃土高原。
上去高山望平川,隴中到處是溝壑。從這個山頭到最近的那個山頭,沒有四五個鐘頭難以實現。千溝萬壑間,潛藏著無數的村莊,孕育著無數的生民。
非遺最豐富的地方,往往是環(huán)境最惡劣的地方,因為非遺恰恰是人和自然相對抗的時候產生的智慧。從事非遺保護的蓋宏睿曾這樣感嘆。
隴中是關中與河西的連襟之地,是中原漢帝國鑿空西域的前哨陣地。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在隴中大地此消彼長,貫穿了整個中國文明史,草原游牧文明與黃土高原農耕文明相互交融,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由于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這里文化變遷的步伐顯得相對遲緩,以至于有許多民間習俗保留得相對完整。很多手藝寓技能于生活、匯故事于人情,富有溫情和力量。
在一方水土難以養(yǎng)育一方人的隴中地域,貧瘠導致人們對物質有著透徹心骨的珍視,并逐漸形成了深刻的戀物意識。匠人用不斷重復和練習培養(yǎng)的技藝創(chuàng)造物質、改造物質,自然是最受歡迎的人。以質優(yōu)價廉為核心追求,隴中匠人傳承的民藝滿足了農民的生存需要和內心精神寄托,其意義既是文化的,也是文明的。
三
這本書調查的民間手藝包括草編、繡花、剪紙、石匠、鐵匠、捏獸、磚雕、皮影、木匠、嗩吶、陰陽、制陶等25種。這些匠或者藝都是隴中群眾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內容,有的關涉生活旨趣、有的關涉生命儀式、有的關涉精神信仰。有的具有廣博的民間基礎,普通人都可以信手拈來;有的具有高深的美術追求,只有匠人才能駕馭完成。
本書不是行業(yè)代表的評比單、不是非遺保護的匯報稿,不是職人的贊歌、也不是手藝的挽歌,只是對隴中群眾物質文化的真實記錄,基于生活本身而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對手藝意義的闡釋。這種尋找針對手藝的價值和手藝人的精神。這里的匠藝和人事,都是莊農人的靈性和活力。篩選的唯一標準,就是群眾性:匠藝掌握者的群眾性、匠藝服務對象的群眾性。
列入這本書的手藝,絕不是隴中最精彩的匠藝,但絕對是最有群眾基礎、最有實用價值的匠藝。入選的人物,有的是多方打聽得來的大匠人,有的是機緣巧合隨意相遇的民藝傳承者。有的依然在操持手藝養(yǎng)家
糊口,有的已經技藝離身,僅存記憶。
手藝人在鄉(xiāng)間是最有社會聲望的人,他們受人尊敬,能獲得相對于種地而言更多的收入。每一位鄉(xiāng)間手藝人,都是方圓幾里地的能人。
四
物質的存在、精神的價值,手藝人除了正向的存在,還有現實的困境和精神憂郁。拋棄導向和價值宣示,我想更多地呈現手藝人的尊嚴和職業(yè)匠心。鄉(xiāng)間手藝人不是單純做好作品就可以了。很關鍵的一點,手藝人除了要有手藝匠心,還要有職業(yè)匠心。職業(yè)匠心和技藝匠心共同為他們贏得匠人尊嚴。
關于職業(yè)匠心,我將其概括為:為了保持手藝職業(yè)正常運轉,而建立事關產品經營和社會交往的社會關系的能力。
具備職業(yè)匠心的手藝人,意味著是可以全面地、歷史地對待別人的社交型專家。為了職業(yè)匠心,手藝人要有把技藝變成服務項目的一整套服務規(guī)則或者服務技巧。
隴中手藝的基本經營形式走藝,屬于流動作業(yè)。走鄉(xiāng)串戶、踩千家門,應對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應對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手藝人的底線是始終保持一顆平和的心:儒雅得體、言語和善。平和心修煉成型,就能享譽鄉(xiāng)間。
比如嗩吶匠、陰陽,走藝時必須懂禮節(jié),善交際,一不小心失禮一次,就會砸了飯碗。有的手藝人因為貪杯,或是疏于禮節(jié),而被人棄絕,終生不能再從事手藝;有的匠人尖酸刻薄,話多是非長,也很難有廣博的走藝門路。
鄰居接生婆的匠藝效果,其實也就是一種職業(yè)匠心。人們信賴她的熱情、負責、友善,即使她的匠藝失手釀成大禍,人們也不會責怪她。我曾了解到,隴中有一位產婦分娩,主人請來了村醫(yī),村醫(yī)看著產婦分娩基本結束,便和主人的親戚朋友喝酒去了。但產婦產后大出血,放下酒杯的村醫(yī)束手無策。產婦最終不幸身亡。這樣的事,如果發(fā)生在法律秩序主控的城市里,村醫(yī)必然要承擔巨大的責任和后果,但是,隴中鄉(xiāng)村是熟人社會:村醫(yī)大搖大擺地離開,主人痛心地只能自認倒霉。村醫(yī)比接生婆更具現代性,時間向前推溯,接生婆更不可能因為手藝的原因而擔責。
更多時候,手藝人的社會聲望,比技藝本身更重要。手藝再好,人品不好的話,也沒人用,沒人請。這是隴中農民對匠人職業(yè)匠心重要性的經典性評述。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即使手藝一般化,但如果品行好,犯了錯的手藝人也能得到客戶的原諒。
像那位村醫(yī)一樣,行醫(yī)沒結束,就貪杯飲酒,耽誤了正事。盡管熟人社會的規(guī)則里村醫(yī)不必為那位殞命的產婦擔當責任,但是,他的失責,必然導致他的信譽大打折扣。
隴中手藝人身上體現的品質,是隴中鄉(xiāng)間做人的典范。好的手藝人擁有好的社會聲望,是鄉(xiāng)間的道德權威。如果手藝人消失,不止是消失了一種技藝,更消失了一種社會秩序。
隴中鄉(xiāng)間手藝人的走藝、傳藝過程,都是這種鄉(xiāng)間社會秩序的體現,檢索手藝人的個人精神、生命故事,就能展示出手藝人群體背后的鄉(xiāng)村社會秩序。
手藝人在鄉(xiāng)間社會生活秩序里的意義,是較之政權、族權之外的另一大體系。人生老病死的逐階段,都離不開手藝人的安撫。鄉(xiāng)村社會維系的方式、方法,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繼揚,從物質和非物質兩個方面的顯現,他們最有發(fā)言權。手藝人帶著世襲的意味,傳承著家族與民族的文化。從這個角度看,他們在鄉(xiāng)間社會代表的是最正統(tǒng)的主流價值。
出色的匠藝活動總是帶有社會主義色彩,具有良好技藝匠心的手藝人,用同樣良好的職業(yè)匠心團結了一種人與人互動、物與物交換的合作精神遠非生產―消費邏輯所能粗暴概括的內涵。這是本書意圖強調的觀點。
五
工業(yè)化、城市化、現代化、市場化,社會分工細化,物美價廉的商品進入鄉(xiāng)村,手作品逐漸被代替,手藝人的世界漸趨寧靜。鄉(xiāng)下人追逐城市生活和城市文明,鄉(xiāng)村的很多手作、儀式、表演變得不再擁有獨一性。城市文明所向披靡,鄉(xiāng)村文明不攻自破。人們對老手藝的拋棄,是文明的轉場。現代文明進入鄉(xiāng)村,與鄉(xiāng)村價值混于一壇,在時代變遷的攪動中,必將沉淀出新的文化形態(tài)。
機器和規(guī)則更多地代替人力和人情,這是關于匠藝傳承與消亡,鄉(xiāng)村發(fā)展與變遷的真正問題。我們沒有拒阻時代的能力,但我們也不能丟失好奇心。亞當對于夏娃的好奇心,一直推動我們去打開潘多拉盒子。今天,機器創(chuàng)作初露端倪,記者和作家的手藝也面臨著挑戰(zhàn),人類更多的行業(yè)在電子技術面前將有新的滅失。這是人類好奇心不斷延續(xù)的結果。因為好奇心,我們難免掀開人類自我毀滅的蓋頭(比如核武),我們只有期待未來的人更聰明,擁有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我們的前人也曾拋棄過很多,但我們的前人為我們開創(chuàng)了更多,相信人類會把賬目做成收支平衡。
羅斯金對現代工業(yè)機器的反感、對匠人手工的垂青,非常強烈;狄德羅《百科全書》也一樣痛斥機器消滅了情感。在手工技能的經濟史上,機器最初是朋友,最后往往變成了敵人。
我們正處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之中,對待巨變,哀挽大可不必,也于事無補。我們應當順應時代潮流、擁抱時代潮流,不能說起手藝消失就痛哭流涕。更不能享受著現代文明成果,幻想著回到過去。時代潮流大浪淘沙,留下什么、帶走什么、沉淀什么,自有結果。人類的一切都有自身遵循的規(guī)律。
像鄉(xiāng)村接生婆接生那種匠藝的消亡,接替的是能夠更加保障母子平安的分娩技藝。再比如,無人用鏵證明二牛抬杠正在被拋棄,我們期盼多年的農業(yè)現代化能減輕農民的勞力痛苦。當看到倒鏵術一樣的手藝退出歷史舞臺時,多想想農民曾經的苦難,有些失去并不值得傷感。
六
與生產生活類手藝快速地、大面積地消退不同,服務于民間信仰的項目,則更為堅韌,有的項目甚至借著社會價值的多元化而越發(fā)扎牢了社會根基。這類項目可以歸于民俗,但本質上與現代科學技術格格不入。
不論多么偉大的科技,不能服務于民間,農民對待未知世界的手段,往往停滯在最原始的狀態(tài)。民間信仰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體系,關涉了復雜的心靈訴求、社會規(guī)律,必須多面向考察,才能描述得更全面一些。不得不提示:依附于民間信仰的有些項目存在蠱惑人心、愚弄百姓的嫌疑,此類非遺需不需要保護很值得商榷。
七
生民在隴中,艱難壓抑著肌體,文化豐盈著精神。這本書,正是給人類最艱難環(huán)境下依然飽含激情、富于創(chuàng)新的鄉(xiāng)間匠人們的致敬。生活本來就是在艱難中尋找希望的過程。
?
閻海軍,非虛構作家,甘肅通渭人,著有《崖邊報告:鄉(xiāng)土中國的裂變記錄》、《官墻里:一個人的鄉(xiāng)村和都市》。作品獲得過第六屆甘肅黃河文學獎一等獎,曾入圍第十一屆文津圖書獎2015華文好書2015鳳凰非虛構十大好書等。
序
我從隴原走過 i
前 言
生民在隴中 iii
目 錄 x
漿水︱姚悅
隴中味道 001
草緶︱張娟
延伸光陰的尺度 010
繡花︱賈淑琴 閻小霞
平常日子里的亮色 024
剪紙︱付忠明 景愛琴
巧手飛花 036
春葉︱劉勝余
一紙春葉喚新春 049
烙畫︱王繼屬
烙鐵下的焦?jié)庵氐濉 ?61
推煙︱劉福俊
蘭州水煙天下無 075
織匠︱水生源
蕪園難聞機杼聲 095
氈匠︱常明山
氈爛了,人不爛 109
木匠︱孫剛
斫木為瓶 122
木活︱閻瑞琪
一斧一刨一世界 137
修廟︱康向陽
營造仿古建筑的棟梁 149
捏獸︱張啟云
泥土塑型的精靈 166
磚雕︱劉勤如
裝飾土木方寸間 179
竹編︱邱仁
編提籃贏得生命尊嚴 190
倒鏵︱張海榮
最后的農耕利器 202
鐵匠︱劉發(fā)俊 賈學文
五匠之首已落淪 217
石匠︱張耀陽
琢石成器 225
皮匠︱李建國
祖?zhèn)魇炙嚦山^唱 237
畫匠︱閻小平
為了生命最后的體面 249
紙火︱張順福
給亡靈的虛意思 271
吹匠︱劉三虎
聲聲悠揚訴衷腸 285
陰陽︱陳玄西
出入生死場 301
皮影︱楊永忠
三尺幕布滄桑世 313
陶︱康存良
陶醉人生 329
后 記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