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 張曉風散文精選》精選了張曉風多年以來的散文精品,題材包含親情、友情、人生哲理。
既有《行道樹》這種選入課文的經(jīng)典名篇,又有《我有一個夢》等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口碑佳作,是一部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選本。
張曉風多年游走在字紙之間,下筆游刃有余。張曉風寫感悟,充滿了靈性與智慧,讓讀者領略人生的豐沛與美好;寫故事,娓娓道來,和風細雨中道出世間人情冷暖;寫景物,則筆尖靈動,知識典故信手拈來.顯示出深厚的國學積淀。
張曉風,享譽華語世界的古典文學學者、散文家、戲劇家、評論家。被臺灣地區(qū)的批評界推為“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曾為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lián)合報文學獎得主。有多篇作品入選中學的教科書。
《行道樹 張曉風散文精選》:
我家獨制的太陽水六月盛夏,我去高雄演講。一樹一樹阿勃拉的艷黃花串如同中了點金術,令城市燦碧生輝。
講完了,我再南下,去看我遠居在屏東的雙親。
母親八十、父親九十一,照中國人的說法是九十二。
何況他的生日是正月初七,真的是每年都活得足足的,很夠本。我對他的年齡充滿敬意。在我看來,他長壽,完全是因為他十分收斂地在用他的“生命配額”的緣故(“配額”是外貿(mào)方面的術語,指一個廠商從“政府”得到的營業(yè)限量)。
依照中國民間流傳的說法,一個人一生的“福祿資源”是有其定量的。你如果浪費成性,把該吃的米糧提早吃完,司掌生死簿的那一位,也就只好開除你的“人籍”了。
我的父親不然,他喝酒,以一小杯為度。他吃飯,食不厭粗。一件草綠色的軍背心,他可以穿到破了補,補了又加補的程度。“治裝費”對他來說是個離奇不可思議的字眼。事實上他離開軍旅生涯已經(jīng)四十年了,那些衣服仍穿不完地穿著,真穿成爛布的時候,他又央求媽媽車成抹布來用。
我算是個有環(huán)保概念的人,但和父親一比,就十分慚愧。我的概念全是“學而知之”,是思考以后的道德決定。我其實喜歡冷氣,喜歡發(fā)光的進口石材鋪成的地面,喜歡華貴的地毯和獸皮,喜歡紅艷的葡萄酒盛在高腳水晶杯里……我之選擇簡樸是因為逃避,逃避不該有的墮落與奢華。但父親,出生于農(nóng)家的父親,他天生就環(huán)保,他是“生而知之”的環(huán)保人士。
回到家里,曬衣繩上到處都有父親三四十年來手制的衣架。衣架制法簡單,找根一二公分寬的竹條,裁作三四十公分長的竹段,中間打一個小洞,穿過鐵絲,鐵絲扭作s形,就可以掛衣服了。
父親的藏書也離奇,他不買精裝書,只買平裝書。他認為現(xiàn)在的精裝書多半是“假精裝”,只是把硬紙粘貼在書外面而已(后來,有出版界的朋友告訴我,的確如此),勤看書的人只消一個禮拜就可以讓它皮肉分家。父親的書,他真看(不像我,我早年見書就買,買了就亂堆,至于看不看,那又是另外一件事)。他保護書的方法是把書一買來就加道裝訂手續(xù)。
他用線裝書的方法,每本書都鉆四五個孔,再用細線縫過。他的辦法也的確有用,三十年后,競沒有一本書脫線掉頁的。
我偷了父親一本《唐詩三百首》,放在我自己的書架上。其實這本書我已經(jīng)有好幾個不同的版本了,何必又去偷父親的?只因那本書父親買了五十年,他用一張牛皮紙包好,我打開來一看,原來那是一個拆開的大信封的反面,大信封的正面看得出來寫的是在南京的地址,那時候,父親是聯(lián)勤總部的一個副處長。老一輩的人惜物至此,令我覺得那張黃舊的包書紙比書里的三百首詩還有意思。
夏天,父親另有一項勞己利人的活動。他拿六七只大鋁壺接滿水,放在院子里曬。到下午,等小孩放學以后,那便是我家獨制的“太陽水”,可以用來洗澡。至于那些大壺也不是花錢另買的,而是歷年囤積的破壺。那年代沒有不銹鋼壺,只有鋁壺,南部水硬,壺底常結(jié)堿,壺的損壞率很高。壺漏了,粘補一下,煮水不行,曬水倒可以?上Ц赣H三年前跌了一跤,太陽水就沒人負責制造了,我多么懷念那溫暖如血液般的太陽水,如果有人告訴我洗了太陽水包治百病,我也是相信的!父親年輕時念師范,以后從軍,軍校畢業(yè),也曾短期赴美,退役的時候是步兵學校副校長,官階是陸軍少將,總算也是個人物了。但他真正令我佩服的全然不是那些頭銜,而是他和物質(zhì)之間那種簡單素樸的疼惜珍重。
我把他的高筒馬靴偷偷帶回臺北。馬靴,是父親五十年前騎馬時用的。那馬靴早已經(jīng)僵硬脆裂,不堪穿用了,但我要留著它,我要學會珍惜父親的珍惜。
……